现代企业管理涌现了很多管理方法,比如说:全面质量管理、阿米巴、精益管理、智能制造等等。很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国外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为什么在本土企业施行的时候总会失败呢?现在就以我个人的想法谈谈精益管理失败的原因。
第一、全员没有形成共识
作为新来的管理方法,很多企业高层知道这个概念后,总想拿到自己的企业来推行,因为面对市场的红海,效益很难在销售额上得到快速提升。企业需要做好成本管理,唯有重点花在内部降低成本上了。但是,花了大力气引进之后,全院上下没有达成共识,精益生产变成高层的口号,虽然经过简单的宣导和培训,下面员工仍然茫然无措,这变成了真正的虎头蛇尾,毫无波澜,徒增成本。
第二、缺乏专业知识
有了简单的培训和宣导,挂了很多横幅,请来了专业人士进行教导。结果呢,员工不知道怎么去实行,无论是减少浪费还是提高效率的措施多么的简单,依然做不好,或者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他们在短期内还是缺乏专业的知识,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依然不懂具体的怎么实施,也不懂为什么这么做。精益生产是一项大工程,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需要数年的培训和学习,坚持不懈地学习与实践才能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素养,没有长期的努力,短期内想取得成绩,这是很难的。
第三、部门壁垒
精益生产实行之后,需要大量的协调资源和配合工作,但是,因为考量了自个部门利益之后,有不想多干的,也有不愿干的,总之就是画地为牢,不愿配合和参与,把自己封闭起来,我行我素,没有考虑到大局,工作的推行带上了枷锁,给精益生产套上了镣铐。您想,这样的环境我们还能把精益生产推行起来吗?
第四、没有激励机制
企业只管把自身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工作分摊下去,没有任何激励。虽然一部分人想得到提升,也想得到学习的机会。可是大多数人却不这么想,做得累就要有相应的回报,如果连回报都没有,还把自己累成狗,这精益生产尽管多么美好,可又能怎么样呢,我就是不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激发员工的士气与积极性,如果干活的人都没有激情和愿望,谁会拼命地干呢,又不是傻子,这是很多人抵触的原因。
第五、没有稽核
做事情我们都要有检查、考核的习惯。既然做了精益,就应该有相应的考核办法,要有稽核制度,不断督查,不断改进,继续完善。没有稽核制度,人人觉得可有可无,那结果就是无疾而终,不了了之。最后成了虎头蛇尾的局面,支离破碎。
因此,想要做好精益生产,必须具备一致的共识,也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更需要打破部门壁垒,还要做好激励机制,最后还要进行考核。这是任何一个大项目必须具备的条件,可是,本土企业又有多少具备条件呢,只能说任重道远,必须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