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本源:为何要软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实说明我们已经从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进入更高层次精神文明消费的阶段。旅游本就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出行现象,即彻底摆脱工作和家庭生活,从紧张的状态中逃离出来,人们的忧虑和担心在旅游中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想法和幸福感,所以对于现代大众来说,旅游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好似我们的那句“这个假期哪儿也没去”,言外之意假期不出去就是“无所事事”,只有离开家才是“有所作为”。
旅游活动发展到今天,已经转变了它最初的旨趣和功能。比如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庄子的逍遥游,徐霞客的“以人遇之而景成,以情传之而景别”等诠释出古代旅行家们关于“游”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意蕴,既是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之游,也是为实现其道德理想的身体力行的实践,以游达道、以游自适。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孕育出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众旅游,他们是上至政府高官下至贩夫走卒的芸芸众生,他们远不及古时那些勇于探索、嗜学如命的文人志士,或是“肤浅”的旅游者—网红打卡、到此一游,或是“深刻的旅游者”—文化的震撼、极致的体验,旅游需求都不在是原来地理范畴的资源和历史文物范畴的资源,而是注入了想象力、创造力且更具生命力的旅游产品,追求更强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与新世纪同步,旅游业也正逐步由资源时代进入才智新时代。传统旅游时代的对旅游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资源和设施上,有形资产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新经济时代的现代旅游业,主题、客源、管理、创新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市场竞争的胜负。究其实质,旅游产业本就是以非物质生产性的经济活动向旅游需求者提供各种服务的软性产业,而旅游软产业则是强调其中“游”“购”“娱”软要素在未来旅游发展的重要地位,突出“游”字,也就是体验以及体验的过程,时代的转变以及大众的需求为旅游产业明晰了发展方向或是回归之初。
具体做法:如何去软
旅游是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多元、动态的开放系统,人、地、物、组织、投资等要素是以各种“流”为基础来实现多种“联系”,所以评价旅游产业或是具体到一个景区的软化程度,不仅是就景区本身资源条件、社会关系、形象定位而言,还是外部市场需求、信息连接、社会文化共同影响下的结果,即评价景区自身软化程度,也要注重外部软环境的营造,最终目的是达到弗雷德·鲍姆加特勒关于“软旅游”所制定的标准:
1、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
2、产生最佳的投资效益
3、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
4、传播旅游目的地“真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