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家庭中的尊重


 正确认识家庭中的尊重

喻建国

关于家庭中的尊重,应该提倡尊重老辈的尊敬度必须超过尊敬小辈的尊敬度。在家庭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老辈和小辈生活习惯相左的情况,作为老辈自然要尊重小辈的生活习惯,同时小辈也当然需要尊重老辈的生活习惯,根据孝道原则,在这里尊重老辈的尊敬度要超过尊敬小辈的尊敬度,在不严重违反国家颁布的卫生法规的前提下,小辈要做出让步,让老辈的生活习惯受到尊重。小辈可以在尽孝的前提下弯道行驶。

在家庭中老辈的主要存在就是父亲和母亲,他们的存在除了他们的身体,还有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的思想,这也就形成了一个场。小辈则是成年子女和他们的配偶以及老辈的第三代,他们自然也有他们的身体,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的思想,也会形成一个场。在家庭中这两个场要相互融合,融合的前提是两个场的相互尊重,尤其要突出第二个场必须逊于第一个场,只要符合法律,第二个场必须无条件地逊于第一个场。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对孝做出如下的定义:“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中则谓:“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就是子女对父母遵从的一种善行,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老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

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论语·为政》有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孟子·离娄上》有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孟子·万章上》有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事亲、尊亲成了为人最高的道德表现。

没有文化的人常常会趋于缺孝,因为没有文化,所以不知何谓孝,甚至高举“现代文明的相互尊重”,在家庭中不是突出第二个场必须逊于第一个场,而是要让第二个场凌驾于第一个场之上。

在电视台上有一档社会节目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表演,缺孝之人扮演着角色,恬不知耻地大声嚷嚷要尊重我。主持人还要好生相劝,循循善诱,让人实在不忍卒观。

对于没有文化的人,避而远之也是一个办法,无视则不见,不见则无烦。不见自是一种失去,但是若必须来,又何必拒之。在当今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处洋溢着尊老爱幼,在家庭中必须突出第二个场必须逊于第一个场。大家好好地尊敬自己的祖辈和老辈吧。

读此文的人若有心领,则提高了文化,若无心领,则保持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