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方略


陕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如何打造

西部文明播报

发布时间: 06-2214:22陕西法制网文明资讯官方帐号

日前,陕西省发改委发出公告,面向社会各界征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规划意见建议,引起强烈关注。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丰富的价值伦理和哲学思想,“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统”的主流意识,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凝聚精神力量,有利于促进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加速陕西追赶超越。有利于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全面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这也是陕西紧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深度对接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通过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强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加大与生态保护、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加速陕西追赶超越。

目前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已经编制形成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虽说是意见稿,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一下这个国家文化公园怎么建。

01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战略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涉及黄河沿线9个省(自治区)。

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到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沿黄9省(自治区)。

从去年12月到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已经多次组织召开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讨会和推进会。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召开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启动会,6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山东济南组织召开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

目前,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已经编制形成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各界征集意见和建议。 

据了解,《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对建设基础、总体布局、功能区分、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文旅融合工程、数字再现工程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拟定。

02这个国家文化公园怎么建

建设范围:

本规划建设范围包括西安市(含西咸新区)、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延安市、榆林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全境及商洛市洛南县、商州区、丹凤县,共 82 个县(市、区),国土面积约 14.3 万平方公里。规划期:2021-2025 年,远期展望至2035 年。

战略定位: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

黄河流域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集聚地。

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中华文化的传播展示窗口。

黄河流域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

建设目标:

到 2021 年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管理运营体制框架和政策配套体系初步形成。

到 2023 年,黄河文物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黄帝陵、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等重要文化标志项目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规划中明确的部分重点任务、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基本建设完成,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成果经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格局初步形成。

到 2025 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基本完成建设任务,陕西省黄河流域各级各类文物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改善,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保护成果全面融入人民生活,跨省合作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到 2035 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全面建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全面建立,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得到全面彰显。

空间格局:“一廊两地四带多园”

以陕西黄河流域文物及文化资源分布、山形水势为基础,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求,构建“一廊两地四带多园”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格局。

“一廊”。即黄河文化保护展示传承廊道。

依托黄河干流的自然生态资源、文化遗产和红色革命文化等资源,以沿黄观光公路为主轴,串联沿线文化遗产、水利遗产、农业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资源,打造北起榆林,途经延安、韩城,南至渭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保护展示传承廊道。

“两地”。即关中文化高地、红色文化高地。

关中文化高地 以西安为中心,整合利用宝鸡、咸阳、渭南等城市的文化遗产和文旅资源,依托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战略优势,展现周秦汉唐文化遗存的完整序列,凸显华夏文明起源的主体地位,打造具有根源性、代表性、延续性和融合性的关中文化高地。

红色革命高地 以延安为中心,依托陕北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革命精神,高质量发展红色文化及相关产业,打造陕北红色文化高地,持续引领黄河流域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大格局。

“四带”。即渭河文化带、红色文化带、秦岭生态文化带、边塞文化带

渭河文化带依托渭河两岸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串联宝鸡、咸阳、杨凌、西安、渭南,辐射铜川、韩城,形成关中文化、丝路文化、古都文化交融带,打造集遗址展示、民俗体验、农耕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体验带。

红色文化带整合延安、榆林、西安、渭南、铜川等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与旅游休闲、研学教育、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红色文化带。

秦岭生态文化带推动秦岭生态和历史文化空间的立体化保护,凸显秦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打造秦岭生态文化带。

边塞文化带 以榆林为中心,加强对统万城遗址等典型性边塞文物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协同秦直道、秦长城、隋长城、明长城等线性文化遗产,打造边塞文化带。

“多园”。即黄帝陵人文初祖展示园、西安都城遗址展示园、宝鸡周秦文化展示园、石峁遗址文明起源展示园、汉唐帝陵文化展示园、壶口-龙门峡谷景观展示园、华山-三河口-潼关山河雄关展示园、韩城-合阳民俗文化展示园、铜川古代瓷窑文化展示园、府谷黄河入陕展示园、佳县-吴堡古城文化展示园、米脂-延长民俗文化展示园、丹凤会馆文化展示园。

着力打造四大功能区,实施五大工程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着力打造四大功能区,实施五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涉及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数字再现工程共五大工程,计划打包形成 136 个项目,总投资约 798.7 亿元。其中:保护传承工程 69 个项目,总投资 468元;研究发掘工程 9 个项目,总投资 18 亿元;环境配套工程 18 个项目,总投资 124 亿元;文旅融合工程 31 个项目,总投资 188 亿元;数字再现工程 9 个项目,总投资 0.7 亿元。

四大功能区:

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

五大工程:

保护传承工程、研究挖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数字再现工程

03重点关注文旅融合工程

以文旅融合为导向,整合黄河流域自然生态与周秦汉唐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旅融合产品体系,提升文化旅游供给质量,策划文旅融合经典线路,塑造文旅融合知名品牌,打造黄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培育文旅融合产品体系

黄河+渭河文化产品体系。

依托渭河两岸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串联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辐射铜川、韩城,打造关中文化、丝路文化、古都文化交融带;以关中为中心向西延伸对接甘肃、青海丝绸之路主线和节点,打造集遗址观光、民俗体验、农耕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丝路风情产品体系;向东联动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等历史古都,以“中华根﹒黄河魂”为主线,打造古都文化产品体系。

黄河+红色文化产品体系。

整合延安、榆林、西安、咸阳、渭南、铜川等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串联延安革命旧址群、陕甘边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陕北革命根据地、马栏革命旧址、西安事变纪念馆、瓦窑堡会议旧址、吴起会议旧址等景区,打造红色文化与旅游休闲、研学教育、脱贫致富深度融合的红色文化产品体系。

黄河+边塞文化产品体系。

以榆林为中心,加强对反映边塞文化典型特征的城镇、乡村、街区的历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的保护传承,以规划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协同秦直道(陕北段)、秦长城、隋长城等早期长城(陕北段)及明长城(陕北段)等线性文化遗产,打造边塞文化产品体系。

黄河+生态文化产品体系。

围绕“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祖脉和中华文化重要象征”等生态文化价值,全面保护秦岭自然文化景观,以廊道理念推动秦岭生态和历史文化空间的立体化保护,推动零散分布的古镇、古村、古遗迹整合化,凸显秦岭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打造秦岭生态文化产品体系。

打造黄河文旅融合提档升级工程

(一)A 级景区升级提升工程。

支持榆林古长城百里景区、石峁古城国家古遗址公园、关山草原、大水川景区、韩城市司马迁祠、韩城市党家村景区、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大荔县同州湖景区、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延川县黄河乾坤湾旅游景区、佳县白云山、神木红碱淖、神木二郎山、药王山景区、照金-香山景区、黄龙山国家景区、玉

华宫景区、泾阳县郑国渠旅游景区、岐山周文化景区、太白县青峰峡国家森林公园、陇县关山草原景区等冲刺 5A 级景区。

(二)A 级景区建设与改造工程。

重点打造秦岭世界地质公园核心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朱雀/太平景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张裕酒庄二期、关山草原旅游度假区综合提升项目、历史文化名镇陈炉古镇开发建设项目、华山景区旅游标识系统及旅游道路标识系统、澄城县尧头窑文物保护修缮及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项目、大荔县丰图义仓景区游客

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洛南县商於古道文旅融合项目、郑国渠旅游风景区二期、黄帝陵文化园区等项目。

(三)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

积极推动西安临潼、西安浐灞、宝鸡关山草原、宝鸡九龙山-大水川、渭南洽川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重点支持铜川围绕中医药文化资源、榆林围绕长城边塞文化资源、杨凌围绕农耕文明资源、韩城围绕黄河湿地资源等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支持照金—香山景区休闲度假区、玉华宫景区休闲度假区、西安楼观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景观设施及环境综合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提升与建设。

(四)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提升省内特色小镇特色化与产业化发展水平,重点推动洛南音乐小镇二期、陈炉古镇文化旅游、棣花文创小镇建设项目等建设。

构建文旅融合品牌体系

构建“中华母亲河”品牌体系。

以周秦汉唐文化、古都文化为主题,做精做强华夏历史文化游、丝绸之路休闲体验游品牌。以“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为原型,串联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关中平原和秦岭等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壮大农业休闲和民俗体验项目,开发关中民居、窑洞风情、陕北人家、秦岭原乡等乡村旅游品牌。加大“黄河大合唱”“关雎长歌”“黄河歌谣”等主题演出推广力度,推动旅游演艺产品升级,打造旅游演艺品牌。支持大漠边塞体育文化会展、黄土风情艺术节、黄河龙舟赛、黄河红枣节等系列风情节会活动做大做强,鼓励举办“骑行·黄河”“劲跑·黄河”“漂流·黄河”等赛事,打造黄河赛事活动品牌。

培育“圣地延安”红色品牌。

立足圣地延安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圣地延安红色文化样板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依托延安革命旧址群,深刻阐释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等旧址蕴含的历史价值,活化展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开发“圣地延安”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和研学旅行线路。依托红秀《延安 延安》、《延安保育院》等红色演艺产品,打造“圣地延安”品牌演艺体系和红色文化产业集群。推动《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黄河颂》等革命经典曲目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融入群众生活。

打造“盛世长安”古都品牌。

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重点打造隋唐长安城文旅融合核心发展区;曲江、高新、经开“文化+旅游+科技”增长极,港务、浐灞“体育+旅游+会展”增长极;临潼秦风唐韵板块、西咸秦汉文化板块、山水生态休闲板块等“一核两极三板块”。大力宣传“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城市口号,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做强“易俗社”

等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与科技、康养、会展等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八大文旅融合新品牌”。深化文旅国际交流合作,借助丝路旅游合作联盟等平台,讲好故事“西安篇章”。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精心办好“年·看西安”等系列品牌文旅活动。

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培育黄河文化旅游新业态。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业态,开发黄河文化创意产品。加快发展演艺、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和节庆会展等产业,探索自驾旅游、考古旅游、亲子旅游以及体育旅游等新业态,积极开发汽车驿站、房车露营、黄河漂流、低空飞行等旅游产品。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开发体现黄河文化特色的纪念品、手工艺品、创意美食等产品,建立创意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

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新动能。

鼓励把文化和旅游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打造一批文旅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和夜间经济,培育夜间文旅消费市场,支持高 A 级景区和度假区开展夜间游览服务,鼓励推广大唐不夜城夜间经济模式,重点打造夜间文化旅游经济示范区,培育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鼓励申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重点培育关中平原城市群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打造城市群文化和旅游消费新模式。

加强文旅融合宣传推广

培育特色文旅企业。聚焦转型升级,整合黄河流域文化、自然资源,加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文旅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陕文投集团、陕旅集团、西安旅游集团等文旅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要素和技术,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旅企业集团,策划包装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旅游项目。加快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吸引返乡创业人员投资小微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小而精的特色文旅企业。加强文旅品牌营销推广。搭建黄河文化旅游营销平台,打造和推出一批能代表黄河文化的优势品牌,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通过、、短视频等开展整体品牌营销推广,形成陕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品牌效应。通过丝绸之路旅游博览会、“国风秦韵”陕西海外文化周等活动,积极拓展中外及港澳台人文交流合作,开展黄河文化对外交流互鉴,提升黄河文化旅游的国内外知名度。设立黄河文化日,举办大型活动,定期宣传推介。

陕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将在文旅融合区中推动建设一批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的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和精品作品,引导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推动“黄河+”系列融合,如黄河+中 华文明旅游、黄河+自然风光旅游、黄河+红色教育旅游、黄 河+特色乡村旅游、黄河+工业观光旅游、黄河+民俗风情旅 游、黄河+影视文化旅游、黄河+文创体验旅游等。 深入挖掘和展示黄河流域旅游特色,制订精准营销计划, 实施品牌战略,塑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景点景区、饭店 宾馆等旅游宣传推广水平,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 共同参与的整体营销机制,形成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 旅游营销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