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还是那个大武汉


一座城市,有着一座城市的味道。
 
城市的味道,就是城市的文化。
 
它代表着品位、形象、风骨,也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
 
从表面上看,武汉是一座热辣、直爽的城市。
 
从内质上看,武汉是极具亲和力,能兼收并蓄的城市。
 
这是陆鸣老师对武汉的理解。
 
武昌的文脉,从昙华林开始。向东约7公里,到达珞珈山。
 
从昙华林到珞珈山,是武汉的文化中轴线。
 
昙华、珞珈,均是佛教梵语。
 
一个是三千年才开一次的花,指佛法难得。昙花一现,源于此。这里曾有一座昙华寺。
 
另一个则是小树为冠的山,也被喻为宝珠。
 
殷跃建老师说,一个是修来世,另一个是结因果。
 
有民间传说说,当时家家户户喜爱种昙花,聚而成林。也有说,清时,这里的居民用坛种花,一坛一花。后,坛转化为昙。
 
昙华林,武昌城的一条老街,连着三条巷子:胭脂路、粮道街与得胜桥。它夹在武昌的两座山之间,花园山与螃蟹岬。
 
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大学,有教堂与医院。从文华书院,到华中大学,到如今的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专业。
 
瑞典教区旧址、夏斗寅公馆、真理中学等等。脚下的青石板,林则徐、张之洞、陈独秀、老舍踩过。
 
这里既滋养出了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吴禄贞、刘静庵等革命志士,也有韦棣华、石瑛、严良堃、章开沅等文化名人。
 
相声大师夏雨田,曾就读于文华中学,大学就读于华师中文系,是中国相声界首位大学生。
 
在这条老街上,看到古罗马风格的建筑,也能看到中式庭院。昙华林,是最能证明武汉兼收并蓄精神的街头博物馆。
 
昙华林,当年承载不了新的大学。于是,武大、华师等迁徙东湖边,一所大学就是一个山头。
 
李四光在东湖边,修建武汉大学。珞珈山,原为,罗家山,落驾山。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将其改为,珞珈山。多少大师,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如今比较城市,不仅比地盘、人口,还要比大师、大学。最好的书房,就是家门口的大学。在这座文化之都,我们都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细胞。
 
前段时间,有消息说,武汉常住人口1232万人,低于郑州1260万人。
 
这是过时数据。截至5月31日,武汉常住人口1352万人。
 
武汉,还是那个大武汉。
 
武汉拥有三大万亿级产业群,五大产业基地。8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世界第一。大学生、大产业、大战略,才有大未来。
 
所以,我们依然爱这座英雄之城、未来之城、活力之城。
 
 
文|杨光华(地产写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