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循历史路径推动体制改革


 各国的经济制度,其来有自,但可互相借鉴。

 
  进行改革有其所谓的依赖路径,也就是说,若改变一个地区的经济政策需要将其相关的脉络梳理清楚,才能找到正确的沿革路径,从而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如果单纯的比较优劣就会陷入迷途,世界各国的改革有成功有失败,其原因,也在于需要找到、激发内生的力量,从而促进一个地区体制或制度的改革。
 
  一个地区的经济制度其实深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的、物质的影响。
 
  比如说中国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及至现在依旧受到它的支配,随着经济的发展,它的影响力并不会减弱,即使在当下,我们认为约定俗成的一些现象非常奇怪,用理性不能够去解释、去理解,但是它依旧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我们的社会与伊斯兰教或基督教的社会是不同的,比如伊斯兰教社会对于高利贷特别的抵触,他们的金融体质虽与西方相仿,但是他们会在政策执行方面上因其文化而有异。
 
  南欧国家很早就能够制造和使用玻璃,在中国则是制造和使用瓷器,这两种不同的物质,其不同的制造流程、不同的用途和用法也深刻左右着人们的一些思想,使得人们对经济的认知和理解有所差异。
 
  当然,最明显不过的就是文字的不同,则更为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表述,也支配、推动文化体制的演进,并影响演进的方向。
 
  及至具体的经济政策也需考虑历史沿革,考虑其依赖路径。
 
  在美国社会,左右两派一直在争论减税与增税的问题,双方都言之凿凿,减税者认为可以让自由市场经济发挥作用,增强经济活力;增税者则认为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才能让市场更加健康的发展。
 
  美国脱胎于英国的殖民地,自成立之日起就遵循三权分立,纳税相伴自由权利而来,政府的作用实为有限,而社会的权力很大,在战争中日渐构建起纳税观念。
 
  这一构建的过程与中国不同,在中国,历来痛斥苛捐杂税,强大的政府利用各种名目对民间财富进行劫掠,而一般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社会经济就获得很好的发展,所以人们认为减税才是正本清源之路,才能够让民间经济发展起来。
 
  当下中美两国的国情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政府拥有资产雄厚的国有企业,而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美国政府需要依靠税收才能发挥相应的职能,而在中国,除去税收还有其他的财政手段支持政府有所作为,两者不同,所以对于税收的改革也将不同,不应该因应美国的减税而减税,也不应该因应美国政府的增税而增税,应该遵循中国社会对税收的根本认识、根本定位出发。
 
  征税向来扣上掠夺的标签,大致有源自如下几个方面。 
 
  自古以来,中国征税的难点在于向富人征税,因为富人有更多的手段途径进行避税,从而将纳税的负担由穷人来承担,造成社会的不公平。比如宋朝民分五等,此种分等的方式造成上下其手的危害。
 
  而减税的政策往往伴随着向民间释放经济资源的政策,无论是西汉初年还是唐朝初年均是如此。
 
  而无论杨炎的两税法还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都是在解决向富人难以征税的问题,虽然有一些改善,但是终究为一些看不见的社会力量所抵消。
 
  他们推行税收体制改革均在于能够更加准确、清楚、有效地掌握税基,且均辅以对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比如张居正再次清丈全国的土地,杨炎则对食盐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从而推动完善税制,成功的经济政策调整成为税收体制调整的基础。
 
  从根本上讲,在中国社会,税收体制不能单独发挥调节市场的作用,需要推动社会经济资源也即权力的重新分配,与之相辅相成,才能够真正的健全国家的财政体制。
 
  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政府需要承担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职能,美国需要通过增税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在中国也需要通过税收来完善,但因其国情,需要配套措施,这是中国税制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政府承担社保职能,因循西方国家的做法,它的引入则改变和完善中国的税收思想,发挥其积极的意义,而财政赤字及其国债的意义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