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说了些什么?


    “道家思想”和“道教”不是一回事。

道家思想”就是道家学说形成的价值体系,是道家探索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在哲学追问中形成的价值体系。“道教”则是信息量较少情况下,道家学说被玄化后发展出来的一种宗教,至少有点装神弄鬼的成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道教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影响和阻碍了道家学说向纵深方向的发展。因此,于道家学说而言,道教的形成是一种骈栂枝指般的存在,这里不再过多展开。

道家学说起源于人类进化后的早期。随着人类智力的提高,部分生理功能被逐渐替代而弱化或退化。为了抵御猛兽的攻击和获得足够的食物来维持生存,人类祖先以血缘为纽带,逐渐形成群防、群猎和群居的方式来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这时,族群个体的数量多少就决定了生存能力的强弱和生存空间的大小。对“生殖的追问”便成了早期人类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首要问题。因此,在文字尚未出现,还在结绳记事的时代,人文始祖伏羲用符号系统创立八卦时,就把男根和女阴列入万事万物演化的基本序列——阴阳学说中。孔子在系辞传中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对“易”的创立过程作了具体阐述。

随着人口数量增加,就近的物质资源已不能满足基本生活的供给,人们需要到离住地更远的地方去采集、渔猎来获取食物。由于人具有夜伏昼出的特性,所以,不管去哪都必须在天黑前回到住地才有安全保障。这时候,外出采集、渔猎的人,如何在看不到太阳的情况下天黑前返回住地?如何在茫茫林海中不因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回家的路?成了继“生殖追问”之后的一大难题和考验,从而产生了向外发展的“时空追问”和探索。

从采集和渔猎的剩余储存、训养中人们发现,同一种果实,储存在特定时间内,会出现“发霉变质”和“发芽长苗”两种截然不同结果;同一种猎物,训养在不同时间里,亦会有“相安无事”和“发情、受孕”两种不同现象,且二者之间均有有各自变化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文明得己发生。

农业文明的发生,开启了人类祖先对自然宇宙的探索之路,形成由“诸已”到“诸物”,由“诸物”到自然宇宙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追问。从轩辕黄帝的“治五气,蓺五种”到尧帝“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说明当时对天文历法及自然变化的探索和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我们的祖先从最早的“生殖追问”到“时空追问”的延伸,其发展历程何止千年。到了老子,他在有限信息量背景下,通过对宇宙“法则”、自然“规律”(道)以及世间万物的“功能和用途”(德)梳理,给后人留下伍仟言的《道德经》并成为后人公认的道家鼻祖,其思想的深邃与宏大,是人们至今无法逾越的高山。

所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道家学说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如果有人硬要把他拿来与儒家常说比较,分出个高低贵贱的话,两者之间就像木匠和裁缝一样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业类型,根本没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