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上半年营收净利两位数增长,快中提质效果显著


  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额1.83万亿元,同比增长21.0%;实现营业收入9367.16亿元,同比增长28.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6.43亿元,同比增长29.25%,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62元,同比增长3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245.38亿元,同比增长3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净流出209亿元;期末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至74.4%。显示出公司经营质量稳中向好,快中提质效果显著。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中国建筑的评级为A/A2/A,展望维持“稳定”,公司继续保持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新签合同额稳中有升,实现两位数增长

  2021年上半年,公司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推动实施“166”战略举措,生产经营保持稳中向好、快中提质的良好态势,继续稳居全球最大投资建设集团地位。实现新签合同1.83万亿,同比增长21.0%。

  分行业来看,房屋建筑工程业务、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报告期内均实现快速增长。新签合同额分别实现12,080 亿元、3,927 亿元、2,196 亿元;增长幅度分别高达13.8%、50.5%、21.5%;

  分地区来看,报告期内,公司境内业务发展迅猛,实现营业收入8924.19亿元,同比增长29.3%;境外业务克难前行,实现境外营业收入 442.97 亿元,同比增长 16.9%;实现毛利 44 亿元,同比增长 84.2%;

  大局中找准发展定位,展现央企担当

  报告内,公司充分发挥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区域的城市群、都市圈为经营“主战场”和资源聚集区,加强高端区域市场对接,加大与中央企业、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持续做好市场营销与项目履约管理工作,不断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报告期内,公司在上述区域的新签合同额合计12,071亿元,占公司新签合同额的66.1%。其中,在长江经济带新签合同额7,145亿元,同比增长30.8%;在粤港澳大湾区新签合同额3,443亿元,同比增长52.8%。

  国企改革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再结硕果

  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中心任务,也是国企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抓手,中国建筑改革效果突出。期内公司顺利完成董事会换届,中建科工、中建科技两家科改示范企业全部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筑提到公司科技创新投入强度持续加大,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专利授权4,191项。积极布局高性能工程结构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智能建造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建造工程研究中心等原创技术策源地,首批“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工作取得关键进展。与此同时,公司持续聚焦“卡脖子”技术项目,在超高层、装配式建筑快速建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工程智能装备、极端环境施工、数字化钢筋加工、5G智能远控等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价值低估激活市场潜力,融资净买入环比增加164.49%

  中国建筑经营业绩的持续向好与二级市场股价形成明显背离,目前公司最新动态市盈率仅有3.84倍。靓丽的经营数据刺激融资净买入额出现快速激增,8月27日融资净买入4588.40万元,环比增加164.49%,显示出场内资金潜在被激活。

  且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公司股价经过连续震荡修整之后,大周期形成以4.5元一线为强支撑的底部平台,脱底右侧交易特征开始凸显,中国建筑的内在价值有望随着市场情绪的回暖充分体现出来。

  中国建筑表示,2021 年下半年,公司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加快实施“166”战略举措,继续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全力抓营销、促履约、强管理、防风险,坚定信心、奋勇拼搏,努力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不懈奋斗。

  展望未来,中国建筑提到,“十四五”期间,公司将深度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六个力量”,始终践行“拓展幸福空间”的企业使命,加强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绿色化建造能力,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不断做强做优。

  提示: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仅供参考!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