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996改变的 无法通过取消996复原


 996 某程度上的“结束”,可以标记在 2021 年的年中;但 996 是怎么开始的,没有人能说清楚。

在搜索引擎和科技媒体的搜索结果里,这个专有名词大概于 2014 年前后以个别公司特殊现象的形式被零星提及,2018 年前后使用频率明显变高,成为描述当代青年工作生活的常备元素之一。直到 2019 年初,程序员们在 GitHub 上发起了反对超时工作的倡议,伴随着同期的福报争议,996这个词铺天盖地式出现在了互联网各处。

在 2010 年代中期,创业大街和互联网造富神话鼎盛的淘金时代,对这种工作制度的质疑声音不易被听到。996 被低调但大方地放在台面上,连同那些从硅谷进口的新时代职场文化标签:扁平化、民主化的工作氛围,充满创造性的平台,财富自由的机会以及改变世界的理想。

过劳和无偿加班在那个语境下是积极、进步的,指向的是一个和“犬儒、平凡、不思进取”所相反的方向。

再到今天,以 996 为代表的过劳和加班现象,被互联网大范围议论。夹杂在因垄断和境外上市所引发的强监管之下,互联网企业的用人问题也开始引起重视。腾讯、快手、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接连宣布了取消加班政策的公告。

看起来,996 文化被取消了。但那些被 996 改变了的东西,能否再复原到原来的模样?996和大小周取消之后的劳动者们,进入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采访了三位近期公司取消了强制加班政策的“大厂员工”,试图探寻这个问题。

一、996的不同面目和意义

“我不怕加班,我怕的是加班不给钱。”拥有超过10年工作经验的受访者大飞告诉我们。

在今年春节后转行加入互联网大厂之前,大飞在广告传播行业工作超过 10 年。在他过往的工作经历中,加班直到问题被解决,是一种常态。来到这个实行“大小周”的大厂之后,大飞开始常规性的周六加班,但并不感觉工作节奏难以接受。甚至,这半年是他感觉“工作以来最轻松的一段时候”。

996是互联网行业的原创术语,但超时工作甚至无偿加班,在互联网行业兴起之前就普遍存在于一些角落。其中,过去年轻人热衷跻身的、以跨国4A公司为代表的广告传播行业是重灾区之一。

在广告业的日子里,大飞目之所见身边“优秀”的人,几乎都没有早下班的。受限于行业的“服务性质”,他们也难以实现“真正”的下班,“即使时间下班了,但你心里想着稿子和案子,那算不算下班?当时的下班,只能说是肉身下班”。

本文由上海红贝房月子中心编辑整理发布,更多内容阅读推荐:上海月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