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谷神子《博异志.岑文本》:“衣服轻细如雾,非齐纨鲁缟之比。”轻阅古文,才能让我们真正意义上想起我们的祖先们,纵观历史长河,无不体现古人的智慧。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讨伐鲁庄公,此时鲁庄公已经暮年,便由年轻的曹刿率领出战,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与齐师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
虽说齐国战力强盛,但却奈何在曹刿率领下的鲁国军队无可匹敌,“一鼓作气,齐师败退”,由此,鲁国成为齐桓公心里耿耿于怀的眼中盯。历史上最早、也是尤为壮烈的贸易战,就此拉开序幕。
一,齐国与鲁国的经济状况(银本位的暂时稳定)。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互相接壤,百姓有较为频繁的经济贸易。彼时齐恒公上位,年少有为,尤其善用人才,好比伯乐知千里马,重用“经济学天才”管仲、鲍叔牙二人。
而这两人适时也渴望被重用,天公作美,三人齐心协力,励精图治,专治齐国,使齐国由之前的混乱状态迅速转入到经济飞快发展的道路上,由弱变强。从开始的农业及经济革命制度开始,一个强大的春秋霸主在日益发芽。
当然,此时的鲁国也是齐桓公不容小觑的对手,因为两国紧密的贸易联系以及鲁国强大的农业经济不得不使齐恒公不敢对鲁国放松丝毫警惕。而安于现状的鲁国依然对自己的货币贸易没有感到紧张,在他们眼里齐国仅仅象征着一个“友好的商业贸易”。
此时,两国直接的直接货币——银子也是有一个度量的标准,相当于现在的纸币一样,由两国各自的特有货币共同维护着其货币以及银子的本该价值,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固定汇率。
二,“平静的诱惑”(浮动汇率)。
春秋的齐国和鲁国都盛产丝绸,齐国产的丝绸叫齐纨,而鲁国的叫鲁缟有一句成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说的就是这种绢布,其闻名于四方、无论朱户草民。两国丝绸贸易也愈来愈频繁,而就是这样平静的交易下齐恒公和管仲却打着别的念头。
命令初下,齐国百姓都纷纷不解:“弃齐纨而着鲁缟”。为什么放着自己制的丝绸不穿而偏偏要穿鲁国的鲁缟呢?如此怪异却不得不执行的命令在齐国百姓眼里是悲剧,而在鲁国商贾眼里是巨大的商机,在齐恒公和管仲眼里这却只是个开始。
果然,不出所料鲁国商贾们开始大量收购鲁缟,鲁国百姓也有很多人放弃种粮,积极加入纺织行业中,但此时的银子汇率是没有发生改变的,也就是说,齐国买的鲁国丝绸和之前的价格没有什么较大变化。结果,这一年,鲁国粮食产量锐减。
到了第二年管仲再出奇招,命令齐国百姓不得再向鲁国购买布料制作衣服,然后又大幅度抬高粮价,由此银子与粮食的汇率开始爆炸式上升。这下齐国百姓才明白国君的用心,鲁国此时才慌了,先前许多人囤积的鲁缟布料开始滞销,而国内粮食又陷入短缺的困境,只得拿出大量钱银子向齐国高价购粮。
而此时的银子以及没有之前卖丝绸的银子价值高了,但是粮食却又不得不买,在高达数十倍的汇率下,鲁国不得不放弃银本位,经济一举崩溃,从此再也不是齐国的对手,轻而易举被齐国拿下。
三,如果历史有两种假设。
虽事隔百年,历史已经是事实,但鲁国确实败的不应该吗?百人有百看法。
(1)鲁国有他最大的翻盘点。
如果历史是按照这样呢?首先一方面在我看来,齐国仅仅是在丝绸与粮食上下了功夫,如此简单经济贸易相比今天的中美贸易是在容易解决了许多。
第一次管仲下令让齐国百姓穿鲁国制的丝绸时银本位还是没有变化的,如果此时鲁国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话,注意到鲁国与齐国巨大的贸易差,货币不仅有增加汇率的趋势,而且还可能使齐国手忙脚乱。
为了稳点银本位,抛下齐国货币而去买鲁国的货币,这样对于鲁国而言,银子就成了最大的翻盘点,越高的汇率就代表这越强的经济实力,而此时鲁国却会因为国内汇率下降,价格上升,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恐怕在这个时候管仲葫芦里的药会烂在里面。
如果换个角度,鲁国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凭齐国人大量购买鲁国丝绸作为落脚点,两国直接简单的贸易关系也就该就此终止,春秋争霸,总有一方灭亡。
假使鲁国真的第一年被齐国玩弄于手掌,到了第二年,齐国刻意提高粮食价格,而此时的鲁国却仍持有大量的银子和齐国货币,鲁国也完全可以通过先抛外币来维持原本的银本位,防止汇率差变大,在通过变卖本币和银子的同时,使鲁国丝绸在低价出售,降低汇率的同时,以原本的银本位购买粮食。
这样,不仅解决了囤积的丝绸,也防止了齐国的野心,奈何鲁国安于稳点的经济状况,使本来有胜券的鲁国却输于齐国的“下策”。
但从历史角度来说,在当年那个年代 ,鲁国也真的是“心大”,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战争的领国却如此掉以轻心,若鲁国赶在这次贸易战前发动战争,齐国不一定招架得住,当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后话。
(2)齐国“经济天才”与地理的双重碾压 。
另一方面我们不妨仔细看一下当时两国的经济以及货币制度。首先在齐桓公称霸时期,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在诸侯间纵横捭阖,带领诸侯征服夷狄的同时,尊重周天子,协助邻邦,颇具大国风范。
能够成就齐桓公伟业的思想基础,是胸怀天下的大国战略思维,其经济基础,是齐国长期以来“鱼盐之利”的物质积累和正确的经济政策使然。齐国早期钱币,是这段历史的鲜明写照,而刀币到底是什么呢?
资料显示,齐国刀币起源于齐地出土的凹刃削刀,这在目前中国钱币学术界已成共识。但刀币起源于何时,最早的刀币是何种刀币?对于这些问题,目前钱币学术界尚无一致看法。但至少,齐国早期刀币以及银子和其他货币就足以证明,当时的齐国经济实力是无可否定的。
况且齐恒公手下还有一个“经济学天才”管仲,两人合伙出了一本书《管子》,而这两本书,正是管仲天才的体现,此处不一一细讲,这场贸易战的很多细节都可以在这本书找到他的智慧。
如果是这样的话,齐国有什么理由不赢呢?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齐国和鲁国的地理位置,齐国疆域大致为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东靠大海,西南和莒、杞、鲁等国接壤,北、西与赵、卫接界。国都为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区)。
鲁国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国都在曲阜。就单从地理位置来说,齐国的气候要温暖湿润得多,接近亚热带气候。境内西有黄河、济水两条大河。河水量大,流速相对稳定且极少决口。
当时黄土高原被繁茂的森林所覆盖,河流泥沙极少,所以当时的黄河水交通也比较发达。在地形上,齐国特点是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由此可见,无论是水上还是陆地,齐国经济发展都有较大的优势。
鲁地,鲁国则是典型的大陆区域、大陆国家,气候和齐国相仿温暖湿润,但面积远小于齐国,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小细节导致鲁国农业发展稍微滞后于齐国,并且在经济和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和齐国有一定差距的,但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于齐国管仲等人对经济的理解超乎常人。
另外,由于地理环境之不同,又引起了两国经济条件值不同。齐国是沿海经济,存在多种经济类型:农耕、渔业、制盐业、通输业、手工业。齐桓公时期又得管仲辅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到战国时,齐国的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展,其首都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大都市,经济制度完善,货币两大,种类多。而鲁国则不同,从建国之初,一向只重视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
在鲁国,百姓们“择脊土而处之”,因为瘠土可以养成热爱劳动的品格,“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也。劳也”。鲁国人过的是择瘠处贫、自给自足的生活,货币比较单一。
因此虽然两国贸易频繁,但是从根本上的经济和货币制度来讲,两国的差距就已经拉开了。这也就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讲,鲁国的失败又是必然的。
总结
虽说胜败乃常事,但历史长河里的胜利往往象征着光辉,虽说齐鲁两国的“战争”已经过去,但历史留给我们的可不仅仅是过去,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教训,由此可见,货币制度以及汇率对经济的致命打击,而经济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经济,就将面临着灭亡。
当今世界格局亦是如此紧张,虽说没有当年鲁国与齐国争夺之惨烈,但无形的贸易冲突却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看似平静的世界格局下却是各种经济冲突,但我们却不必的担心自己同鲁国一个下场,因为我们放心交付的可是我们强大的祖国。
参考文献:
1.《史记·齐太公世家》
2.《史记·鲁周公世家》
3.赵光辉《中国农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