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二日(一):四祖寺
2021-09-19
吃早饭的时候才想起来去黄梅看四祖寺和五祖寺。
还要收拾一下厨房。准备倒垃圾。一弯腰,感觉腰椎“咯噔”一下。坏了,腰椎炎急性发作了。以前发作过几次,大约六七年一个周期。最严重的一次,不能走不能站不能坐,躺了二十多天。这次似乎不太严重,活动一下,只是感觉腰椎有些发木,有些闷疼。犹豫一会儿,还是决定走,或许运动运动会有好处。
十点多才出门。出城不太顺畅,高速入口堵塞了五六分钟。
前往黄梅要经过黄石,蕲春,武穴。武汉到黄石这一段,车流量很大,大多是货车。看起来经济形势还不是很差。
四祖寺在黄梅县城以西十四五公里的大河镇的破额山。
下高速。路边的田里稻谷已经成熟,大片大片金灿灿的。风吹稻浪,丰收在望。村庄民房整整齐齐,道路干净整洁。有在公路上晒稻谷的,干活的都是老年人。进入上山的盘山路。新铺的沥青路面,黑黝黝的,白色的划线还很清晰。路边的树林郁郁葱葱,空气凉爽清新。
四祖寺即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禅师的道场。禅宗传入中国,历经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租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我之前去过初祖寺(河南嵩山),三祖寺(安徽天柱山),五祖寺(黄梅东山)。这次到过四祖寺,下次要去广东看看六祖寺。我很喜欢读《六祖坛经》获得的那种对禅意的领会。
原先没有公路,到四祖寺要经过寺院门前山涧上的灵润桥。灵润桥又叫花桥,俗称过路亭。一座单孔石桥,东西走向。宽约6米,长约20米。桥面由粗石板铺就。中间纵向长石条三列,外侧方形石块若干。桥上有廊房五间,两侧通透。木柱皆老旧,表皮剥落,深黑色。柱下石墩,一尺多高,下部是多边形,上部是圆柱形。石墩下面不平整,有的石墩倾斜着。柱与柱之间的长条椅由木条拼成,有的三条,有的两条,很简陋。还有两柱之间缺了长条椅的,估计是被人拆回家当柴火了。石桥两端是八字侧屏的门楼,砖券门洞。西端门头上有“灵润桥”的横匾;东端门洞上是“花桥”。东端桥洞门口被当场晒场,晒着芝麻束。灵润桥始建于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已有670年历史。
桥上凉风习习,眼前风景美丽。就在长条椅坐下,吃点水果和干粮,权当午餐。边上坐着几位村里的妇女,午饭后来此拉家常。一位男子独自抽了一会儿烟。
有石阶可以下到桥下。石拱桥坐落在巨大的石矶之上,那石矶是彩色的,黄色,青色,红色的混合。桥下石矶上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石刻三十余处。正桥下最大的三个字“碧玉流”,据说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手书。我注意到“黄梅山人某某某”的一首诗,“碧流堪洗钵,白石可参禅。坐到忘机处,王侯莫并肩。”想来抒发的是一种自处的高傲。边上有石阶还可以下去看激流和瀑布。我因为腰部还在发木且闷疼,行动不便,没有冒险。
离开灵润桥,进入“四祖道场”。四祖寺古称幽居寺,正觉寺,又称双峰寺,是禅宗四祖道信禅师的道场。四祖寺始建于唐武德七年(624年),历史上多次毁于兵火,又多次重建。现四祖寺由本焕长老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组织重建。
过天王殿,院子两侧是碑廊,石刻的图画,介绍禅宗的历史源流。这才知道,中土的初祖达摩,已是西土的二十八祖。禅宗在中土有出租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六祖之后禅宗开枝散叶,广为流传,就不再论“祖”。
上台阶,大雄宝殿坐落在高台之上。大雄宝殿是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前后有走廊。前庭左右有财神殿,观音殿,地藏殿,祖师殿。祖师殿正中供奉达摩祖师,左右分列慧能和百丈怀海。
往后,上台阶,又一庭院,正面是四祖殿。正中供奉四祖塑像,左右墙上有介绍禅宗源流的绘画。四祖殿前后有三株相传是道信禅师手植的柏树,已有1300多年。
我在四祖殿后面跟寺内一小伙子(他自称在寺内打杂)聊天,了解情况。据说,寺内有和尚,有居士,特定时间有宗教活动,但一般时间只是旅游景点。我们正聊着,走来一位四十多岁着土红色连衣裙的女子,很谦和文静的样子,问打杂小伙子寺院里接受不接受居住。我听她的意思,就是想在寺院挂单。打杂小伙子说可以接受,要她到大雄宝殿西侧的客堂里问问,说挂单的都住在那里。
我们一路溜达到客堂,又碰到红裙女子。我们在寺院里一直没看到烧香磕头的,很怀疑这是一个宗教场所。而且,我们进入寺院一路走来,只碰到红裙女子,还有一位拖着拉杆箱的年轻女子。客堂倒是有不少人。大多是中老年妇女,坐在凉爽的廊道下,好像是在填装荞麦壳的枕头。可能都是挂单的居士。她们填装的枕头好像是批量的,可能是寺院的经营项目。我听她们说话,相互称为“师兄”,都是很谦和友好的样子。红衣女子找人打听挂单的事情,那位热心的师兄领她到办公室。雨燕到宿舍前看看,说里面是通铺,一铺大概住五六人的样子。我们出来的时候,又看到那位看起来有些闷闷不乐的拉杆箱女子,估计也是想到寺院挂单的。
既没香火,也没古建,我对道信禅师又不了解,逛了一圈,收获不大。
刚才跟打杂小伙子聊天,知道寺院之外西侧山上,有几座古塔,是珍贵的文物。知道西边山后有座芦花庵,风景优美。
前往芦花庵,先经过正在修建的大金塔,又经过毗卢塔,传法洞。实在太热,决定先去芦花庵。山路不宽,好在一路没碰到对头车。四下里安安静静的,汽车引擎声轻松而悠扬。翻过一座山,进入山坳,就到芦花庵门前。芦花庵坐北朝南,夹在三座山之间,前面开敞,还有个水库。进门朝东。门前地里有几位大姐在劳作,她们说芦花庵是可以参观的。可是门却关着。可能里面在做功课。
正说着,红裙女子来了。开着一辆时髦而豪华的越野车。
她说,四祖寺挂单居士名额满了,推荐她到芦花庵来。还说她跟这边联系好了,四点钟来开门接她。还有一个小时,就周边转转吧。
我从网上看到的芦花庵的风光照片,就是从正前面的水库边上拍摄的。三座青山之间,一片蓝色水库一侧,一座红墙黑瓦的寺院,给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感觉。近水细看,岸边有大大小小一群一群的鱼。应该是信众们放生留下的。
我们在水库中的小亭子上拍照,聊天。听到那女子在坝上唱歌,似乎是古曲,悠扬而哀伤。又看到她对着手机说话,像是拍短视频,“我在黄梅县四祖寺附近的芦花庵”,“这里风景真美啊”,“这里真安静啊”,“我真的好高兴啊”,大概说了二三分钟。像是自言自语,又是很高的声音。雨燕问她先前唱的什么歌,她说唱的是古曲的《诗经》;我问她是不是在拍抖音,她说她只是拍个短视频娱乐自己,没什么目的和功用。
时间还早,我们决定先去看传法洞和毗卢塔。我觉得呆在那里有些尴尬。
返回。先到传法洞。传法洞位于路侧的山包的高台之上,外观是白色的马头墙建筑。进山门,有座安静的小院,对面十几级台阶之上有大殿。正中神龛的位置,似乎是个石洞,洞中有白色石佛像。这大概就是传法洞了。据说,传法洞是四祖道信禅师向五祖弘忍禅师传授衣钵的地方。还有传说,道信禅师在洞中传法,有猛虎经过,驻足静听,随后开悟。说传法洞前面有猛虎样子的巨石,可能我看得不仔细,没注意到。现在传法洞外部建筑是2004年之后修建,幽静而雅致。站在前面台子上,下面半山腰的五祖寺可以一览无余。
传法洞下面不远就是毗卢塔,是道信禅师的舍利塔。毗卢塔也叫慈仁塔,真身塔,四方塔。看介绍说是单层重檐亭式,现场看应该是两层。整体是四方形,青砖仿木结构。从北面看,塔座之上有双层束腰须弥座,四周刻着莲花,飞鸟。须弥座之上,有宝瓶状的装饰。塔身中部侧边不是直线,而是中间突出。这个样子是第一次看到,很特别。塔檐下一周雕刻有“边毗罗国诞生塔”,“摩迦罗园诞生塔”,“边户国转法轮塔”,“舍已国现神通塔”等字样。下檐是砖砌斗拱的样子,典型的一斗三升拱。上一层墙面无雕饰,屋檐无斗拱。顶上可以看到石雕的宝珠塔刹。东南西三面,宝瓶装饰之下是无门扇的莲弧门。南面比较特殊。一是莲弧门顶上有一砖雕的佛教符号,似乎就是广胜寺上寺之毗卢殿墙上的“镇宅符”。墙面用白泥涂抹过,不知是为了好看还是为了保护。侧边中间翘起的部分好像也被削平了一些,不是那么突出。南侧下檐的斗拱比较完整,可能也是修复的结果。塔内为穹窿顶,正面供奉有佛像。
毗卢塔为弘忍法师创建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已有以前三百多年历史,现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没见“国保碑”,也无人值守。这是我见过的比较珍贵,比较特殊的一座古塔。整体来看显得端庄,敦实,朴拙,豪迈。这大概也是大唐的遗风吧。不过还是有些奇怪。我看过不少介绍古代建筑的教学视频,还没有见人介绍过四祖寺毗卢塔。作为唐代遗物,应该是罕见而有影响的。
下到山坳,到四祖寺边上去找鲁班塔。鲁班塔也叫众生塔,种松和尚塔。一说是四祖道信禅师为纪念五祖弘忍禅师的前身种松和尚而建,一说是为纪念一位为建设四祖寺作出重要贡献的鲁班弟子所建。我们循着导航指引的路径找去,水泥路只勉强够一车通过,一直不见指路的标识。到了不能再走的地方,向路边村民打听,才找对了地方。就在山坳的一片场院中,有一座尖顶的石塔,被杂草,灌木和荆棘包围着。石塔为六方形,攒尖顶,六角各立六棱石柱。柱间墙体嵌有钱纹格眼窗,每一面檐下各有三斗拱,共十二斗拱。顶上铺的是石板,有两面已经脱落。最顶上是三级宝瓶的塔刹。南面是门,原本应该就是开敞的。东北面和西北面原先应该有石板墙,嵌有钱纹格眼窗,但现在看不到。也许是被人撬走去装修自己屋子了。亭室正中立有竖蛋式覆钵塔。下设六面须弥座,上立高1.3米的蛋形石雕塔身。塔中塔加上竖蛋,这是我见过最奇特的石塔,而且,这还是唐代的遗构。探头往上看。一根巨石的横梁,嵌入正南正北额枋的中间,又通过大梁中间的矮柱,支撑起屋顶及屋顶之上的塔刹。大梁中间粗,两头稍细,是那种梭子的样子。要是柱子的话,叫做梭柱(我在泉州开元寺的天王殿,第一次见到并知道了梭柱),不知道大梁有没有叫梭梁的。外观上的斗拱对应到里面,支撑着上面的棱子。
整个建筑规模不大,但结构科学严谨,美观大方。很可惜的是,顶面及墙体有一些缺损。石塔四周长满了一人高的杂草,显然是缺乏保护的缘故。又心存一些侥幸,或许那些屋面的石块和缺失的墙面,是自然脱落在这周边的杂草中了。还是觉得有些奇怪。这样相对比较完好的古建,如果是唐代的话,我之前怎么从来没有听说呢?不过,四祖寺的这些古塔,确实是作为唐代遗构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黄梅县城内还有一座古塔,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叫做高塔寺塔。晚饭后,我们前往参观。
高塔寺塔始建于唐代,后被毁。重建于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1986年,因为五层以上损伤严重,依原样进行了重修。这次重修中,发现各层塔心均埋有石罐,内置银罐,银罐内有佛舍利,还发现大量宋代钱币。
高塔寺塔又叫乱石塔,是八角十三级密檐式仿木结构,通高三十米。一层有塔室,二层以上实心。每层每面均设佛龛。第三层外壁阳雕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民安物泰”,“雨调风顺”,“同口功德”,“共成佛道”等“标语”。塔檐是仿木砖砌,檐下有斗拱,墙面有直棂窗或隔扇窗。墙面整体是内凹的,屋檐似乎也是下凹的,在侧边及檐角处又凸起。这种式样也是第一次见到。看起来很别致,可能也有建筑的功能。不过,这个特别之处我没再别的地方见过介绍或者解释。我怀疑是否是我的视觉问题,雨燕说确实有内凹和下凹。
一轮明月挂在古塔顶上,它已经注视过它一千多年了。
没想到在黄梅可以见到这些唐宋古建,一日游程收获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