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把前章阐述的五种表现综合起来看,即可发现认知动机和马斯洛阐述的行为动机一样,都有需求层次,但并非是相同的动机需求:
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的发现欲望
对现实实践领域中的开拓认知欲望
对日常的行为动机的认知补充欲望
人脑发达成熟时期的求知求学欲望
人脑发育成型时期的模糊好奇欲望
明显看到,上述五个认知欲望层次,与马斯洛行为动机理论所指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等五层次结构性特征相比,虽然层次内涵大不相同,却同样有动机层次都必须遵循从低级向高级方向逐步提升的规律性。
但是与行为欲求层次体系相互比较,认知动机有三点不同。
一是内在性。在认知动机分层次体系内部,有着比行为动机需求更密切、更客观的衔接关系,它体现的是人脑生化物质运动遵循循序渐进的逐级记忆积累、逐级提升脑功能的不变规律。在更进一步的脑科学技术革命到来之前,此种“铁律”不可能被打破,绝大多数人都必须一步一步达到认知动机的顶峰层次,差别只在于少年成才还是大器晚成的时间长度。
它的内在性还体现在:认知欲望每达到相对高一层次后,不同于行为动机因客观条件变化而要再度或重新从低级向高级一步步提升需求层次。比如,曾经产生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行为动机)的某人,因一夜间人生跌宕而落魄,不仅失去了社会地位而且陷入生存危机。他若是一个只有行为需求的人,其人生追求便要“从头再来”。有了基本生活保障才会去追求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会去追求社交活动;有了朋友才会考虑自尊;有了被尊重,他才会重新想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认知动机的层次关系表现与此大相径庭。
因为,在行为动机与认知动机两种欲望层次体系对应关系中,行为动机是自内而外向,依赖内心而外向的欲求满足“拾级而上”;认知动机则是自内而内向,依赖直觉灵感链接自觉逻辑思维的脑功能发达而逐级攀升。可以清楚看到:虽然都是人脑的“内在意识”,但是,认知动机与行为动机两者各自的“内在性”有原动力方向性的显著差异。认知动机一旦达到顶峰层次或高一级层次,不论物质欲望的外部条件变与不变,它都不会轻易降低层次“拾级而上”——像行为动机一样一旦丧失外部条件就必须“从头再来”。
饥饿了想吃饭,这是行为动机。而废寝忘食,根本就想不到饥饿,忘掉了起码的生存需求,这种不遵循最基本行为动机需求层次、无视人间烟火、不理俗务的表现,经常发生在认知动机产生之后。常常是那些孜孜以求或不知疲倦探索的人们,才会把墨水吃进嘴里。没有人发现过那些整日不需要考虑新问题,只需要安排当天日常事务(行为动机)的人,会像陈景润一样自己撞着大树却问:“你是谁,为什么撞我?”会像爱迪生一样自己忘记了家庭宴客,却在客人们饱餐过后,才走出实验室热情地招呼大家一起吃饭。
古希腊哲学家泰斯勒(注: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85年以前)是一个穷困商人却享有杰出科学家、天文学家等盛誉。他不务经商正业,长期痴迷观察星系变化。一次,因其观测两星距离过分专注失足掉进土坑里,引得女佣们嘲笑说:“地上的事你都这么糊涂,还管天上的星星干什么!”没想到数千年过后,女佣的话引起美国科学家的嘲笑。因为现代科学已发现千余颗近地小行星可能与地球相撞或给地球人带来灾难。那些对近地行星保持高度警惕的科学家说:“真正浑噩和糊涂的不是泰斯勒,而是从不探索未知的女佣!”
古往今来,为科学探索领域所明确记载的大量史料证实:许多科学家、理论家一旦产生某种强烈认知欲望,可以忍饥挨饿去探索,可以身陷囹圄而追求,可以在艰难境遇中不懈地展开创新思维,可以在毫无自尊和毫无社交圈的条件下,去完成科研探索任务。一句话:只要这个星球的人类存在,肯定就有活着的人顾不上起码的行为需求层次而去追求认知发现!
在认知动机五层次体系中,认知欲望一旦在人脑中已经逐级攀升到顶层之后,其脑内的认知欲望将不再因客观物质条件发生变化,而导致既有的认知指向不在大脑中复生。认知动机有着相比行为需求更内在的自发性冲动或自觉性追求。认知欲望的内在脑动力,相比行为动机主要依赖自内向外的欲求满足而升级的表现,显示出两种脑动力性能的显著差别。
二是高难性。在认知动机和行为动机两种动机层次体系中,能够达到行为需求顶端层次的,即渴望“自我价值实现的人”是相当普遍的;而能够逐级达到认知需求顶级层次的人,则是极少数,他们是顶尖人杰。还有,在认知动机五层次需求体系中,也并非完全是逐级体现越往上攀登,其人数会越来越少的简单“金字塔”原则,而是人脑进化的基本响应条件可使除智障者外的所有人,均可逐级攀登到认知动机第三层认知欲望台阶,即拥有常规脑功能这一层次,多数人可以踏上对日常行为动机的认知补充欲望这一台阶。
人脑在认知欲望到达第三层次之后,才会出现越往上人数越少的简单“金字塔”现象。其中的客观原因是:认知需求的提升直接依赖学识的增长,学识的增长又直接依赖人脑思维链接根系的生化物质条件的支持,接着,又要依赖“教育投资”和国民教育发展现状,还要依赖教育方法对人脑创新能力培育是否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信息刺激,等等。
显然,诸多客观因素,难免因主观或客观方面的“不确定因素”而演绎成缺憾、阻力和障碍,导致多数人在知识积累和学历文凭达到一定程度后,求知和探索欲望将会锐减。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就主要依靠行为动机来维持,依靠与行为欲望密切相关的第三认知欲望的更新。
笔者把认知动机上述第三层次可普遍达到、顶层次极少人达到的现象简称为“相对金字塔原则”。它告诉一个客观事实:全球顶尖创新人才成长经历和成长过程具有“高难性”特征,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对顶级人才的培育极为艰难。国家必须积累更多物质条件,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计划,必须激发爱国热情,才能确保达到“第三层次的人”继续向上攀登。可见,认知动机五层次理论与行为动机表现的需求层次律内涵不相同。
三是兼容性。在认知欲望五层次体系中,人们每达到高一级层次将会同时保留而且兼容较低层次的认知欲望。包括达到顶峰层级的杰出科学家在内,也一样“童心不泯”,时常表现出一种幼稚模糊的认知欲望,这与行为需求层次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又有显著区别?
(2017年7月5日加注:据观察,人群中但凡偏重行为动机的人,易入世且“早熟”。而常有强烈认知动机的人,入世观念模糊且时常伴有所谓“不成熟”行为之表现。社会不可用单一人才标准择一弃一,选拔人才关键是看所选对象的使用方向和培养方向是什么。)
基于行为动机需求层次律来观察,凡是那些一心想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人,如果他们也在同时在焦虑自己的基本生活保障,即可判断:这种人或将随时放弃追求更高层次行为动机的愿望,这是因为,他们必先满足低层次需求之后,才能向上看,理论简称“拾级而上”。
马斯洛没有立足于更高起点来研究人脑两种动机体系之间的综合性规律。两种动机的综合规律是什么?在只有单一行为需求的人脑中,绝对遵守马斯洛定律;而在既有行为动机欲望也有认知动机欲望的人脑中,要判断哪种欲望更强烈,即认知和行为两种欲望在脑内偏重什么,那便是相应层次律的偏重表现;在只有单一认知欲望人脑中,只遵守认知动机规律即认知欲望层次律关系。
不过,即便如此也违背不了最基本的物质运动规律。当其因基本生活无保障仍然苦守探索目标时,那就意味着“蜡炬燃烧将成灰烬”。所以,对有强烈认知动机的人,需要有人提醒他们随时注重并产生最基本的行为动机。
与行为需求层次律又不同:脑内认知动机强烈的人,可以实现多层次欲望的相互兼容;反过来,行为动机强烈的人,可能放弃认知动机第三层次以外的所有认知欲望。这种层次律之于两种人的分属表现,被称为认知动机不同于行为动机的“兼容性”。即人脑在达到高一级认知欲望时将拥有自上而下兼容低一级认知欲望的功能。高一级认知需求能凝聚初级认知欲望使各层次认知欲望同心合力。杰出人脑可轻易实现较低认知欲望被较高认知欲望兼容。
人们不难发现:那些拥有强烈认知动机的杰出人才,他们很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认知需求与其科研探索方向联系起来,为自己最强烈认知欲望而凝成日常生活其它欲望,形成同一认知指向范围。即便是日常走路散步,其缜密心思也常在服从高级认知欲望。显然,这种兼容性表现不同于单一行为需求层次那种高一级欲求必须摆脱低一级需求满足的牵挂。相反则是高一级认知动机往往兼容并陶冶初级认知欲望。此种现象当引起社会管理层关注和重视。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领域,行为动机的脑动力能取代或拉动认知动机脑动力;而在人脑成型成长期、在知识积累黄金期、在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里,认知动机的内在动力则一定要压倒行为动机的作用力。不然,就没有足够的脑动力促成人脑产生注意力、凝聚注意力、保持注意力,就没有足够脑动力推动认知指向去克服认知艰难、去达成认知发现之目标。个体人脑的认知动机相比个体人脑的行为动机拥有更强大“内力”的客观性,是人类社会能够在物质世界前沿探索领域酝酿并发起主动高级运动方式的主因。
一些走进社会现实生活之后,而为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求所驱动,甘愿一生只有行为动机的人,常自豪于为人处事的能力,聪明能干也会“来事儿”。因此不大理解他人的强烈认知动机,评说那些尚未取得成果、看起来行为动机比他不够老道的人“不聪明”。可是,高等教育所界定的“聪明”含义是什么?天下人都像这一种人那么聪明,只会以精致的行为动机来拉动浅陋的认知动机,那么,整个民族过百年之后或许还在原地打圈。
观察今天的中国知识阶层,绝不是敏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已然有了“精致利己”的行为动机的人显得不够用,恰恰相反,社会所缺少的正是打破马斯洛需求层次直线运动理论并产生强烈认知动机的人,显得太稀罕、太珍贵了!只靠行为动机所拉动、所产生的认知动机在客观条件需要之时,能有效推动知识向生产力转化,但不会产生原创学问。
本书把认知动机与行为动机在不同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动的规律,称之为“动机互换原则”。简简单单六个字,可使东西方社会管理者更清楚看到:在日常生活和常态工作领域,人们需要把行为动机摆在首位;而在知识创新领域,则一定要强调认知动机的作用力。在科技初创和攻坚阶段,人们必须依靠认知动机脑动力;在把新科技新专利新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阶段,又必须依靠行为动机来推动实践的发展并扩展认知欲望。
两种动机的地位和作用的互换原则,是一种良性的可持续推动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的人脑管理原则。它并非要求在每个人脑中“定期互换”,而是要求社会管理者意识到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不同阶段,两种动机地位和作用的主次关系、权重关系是相互交换的。顺应这种必须的互换规律,一个国家才能更快发展,人类事业才能快速进步,社会文明才能加速推进,某个民族才不至于在国与国相互竞争中深陷于处处“拿来”的被动地位。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杰出的人本主义思想家马斯洛先生是行为动机理论的创立者。他一生都在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曾担任过布兰代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和系主任、美国心理学会年届主席和美国社会心理学会常任主席。他的行为动机五层次理论影响深远。
马斯洛于20世纪70年代离开人世,但他的理论和著作仍然在美国、在中国和世界各地产生影响力。如今,当本书本章对不同于行为动机的“认知动机五层次理论”探索有了上述初步结论之后,即可通过本书展开一次东西方之间跨时空的“争鸣式对话”,以解开马斯洛这位国际权威人士一生奋斗而未了的心愿和“心结”,告慰其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