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府:背靠西华山,南朝琵琶峰,门临泸溪河,依山带水,气势恢弘,与山东“孔府”并称为中国“两大府邸”
-----2022年新年伊始曾祥裕率弟子走进龙虎山天师府学习心得
曾祥裕 曾海亮
天师府名闻天下,但很多年轻人不曾去过,曾祥裕新年伊始,率入门弟子前往江西鹰潭龙虎山开启2022年人文地理考察新篇章,之所以再度走进龙虎山,这是因为龙虎山是充满阳刚雄健之气的名山,点缀秀美山水间的道观,无论从选址和内部建筑布局来看,都是值得我们常读常新的经典作品。

龙虎山之成名,传说是张道陵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前面我们介绍了大上清宫,本文介绍天师府考察情况。
天师府,亦名"大真人府",又叫“嗣漢天師府”,经查史料,其源於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其意表明自東漢始,代代相襲,道脈悠長。

天师府为四进前宫后府式古徽派风格建筑群,重檐丹楹,彤壁朱扉,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是历代张天师起居和祀神之所,又是中国道教正一派祖庭和历代天师曾经掌管天下道教事的办公衙门,故有 "百神受职之所"的称誉,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祈神的处所。


它坐落于上清镇中部,带旺了当地旅游经济,我们从风水角度考察它的选址:
其背靠西华山,南朝琵琶峰,门临泸溪河,依山带水,气势恢弘,与山东“孔府”并称为中国“两大府邸”。
整个天师府有三道门:府门、二门和私第门。跨入私第,就是走进了张天师的生活区。在私第门楣上刻着四个大字“相国仙府”,有“神仙所居”的寓意,足见当时天师的显赫地位。
天师府的建筑布局,彰显了道家易学文化内涵。

据介绍是以张天师起居的“三省堂”为中心,呈八卦形排列。进得院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墙碧瓦,雕梁画栋,以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庭院设施。恢复重建的头门(子山午向戊子火穴)、玉皇殿、二门(壬山丙向大空亡)、法局、玄坛殿、万法宗坛、相国仙府(壬山丙向大空亡)等建筑鳞次栉比。
天师府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历史遗存。
府第门前一对白玉麒麟,威仪尊贵,董其昌撰写抱柱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笔力苍劲雄浑。
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嗣汉天师府”、清康熙所书“碧城”和清乾隆所赐“教演宗传”匾额,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仁靖真人张留孙碑”,元代大书画家方从义撰写铭文的“元代大铜钟”以及万法宗坛院中九龙三脚香鼎炉、千年罗汉松等,都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和尊贵。

在绣有金黄色龙虎的大红帐幔下,天师坐像身披鹤氅,两眼圆睁,浓眉、高额、束发,黑须美髯,左手拿着宝剑,右手微抬,像是要斩妖除怪,显得生动而有个性。我们虔诚跪拜,奉上心香,祈祷国泰民安、祈祷亲友身体健康和财源广进!祈祷我家可爱的安安和小铃铛健康成长!

从天师府出来。我们的思绪飞翔在广阔的时空中,我对弟子说,风水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历经这么长的时间依然常盛不衰,渊远流长,不得不让人佩服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超人智慧。老子在《道德经》里阐述的思想博大精深,至今影响深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神秘的宇宙的起源作出了形象生动的解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今人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
这次考察龙虎山天师府,既加深了我们对老子思想的认识,又进一步领略到了风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