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章 信息与响应恰如“上帝”无处不在


   

  在前章基础上,再举具体实例深入探讨。

  人的婴幼期,即脑神经构造基本链接功能的关键生长期,大脑因外界信息刺激的应受响应如何,其对促进脑发育的依赖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常见这样一种现象:后天失明者多数有望治愈,先天性盲人则不治;后天耳聋人可望再修复,先天失聪人则不治。

  这里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如果把婴幼儿脑完成发育使其基本功能形成以前视为“先天期”,那么,《求学》杂志2003年第6期刊登的一则西方科学家的研究报告令人深受启发。原来,许多先天性盲、聋、哑,均是有原因而导致大脑功能性分区与相关脑神经通路链接机制未形成或者不发育所造成的。

那是从意大利小男孩托蒂的一只明亮眼睛里发现的研究课题。托蒂有一只奇怪的眼睛,经许多权威眼科专家会诊后确认:那是一只正常的眼睛。但就是那只完全正常的眼睛,却是失明的眼睛!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经过超越眼睛诊断范围,进行深入调查才知道:托蒂刚刚出生时,因其中一只眼睛轻度感染,医生曾为止痛而敷药绷带蒙住一段时间。

研究者恍然大悟!缠缚绷带对成人没有副作用,然对脑神经系统正在发育成型和分区构建响应机制的婴儿来说却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先天性”伤害!

用本书新概念分析,其不可置疑的哲理是:相关的脑神经递质由于得不到那只眼睛所应受的外界信息刺激,它就自我抑制了脑神经链接增生而导致神经“通路”不发育。托蒂的眼睛依然是正常的,而脑神经链接根系则定型于“先天性”生化介质传递功能缺损或丧失。

  数月之后,仍处在襁褓中的托蒂已然错过了大脑基本功能发育并构造成型的关键期,那只明亮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将永远得不到大脑神经递质的接收和响应,视网膜应受的外界映像信息将与大脑中有缺陷的知觉感应神经根系永无通路、永不搭界。

  而且,更有力的证据是:那些研究者又在刚刚出生的动物身上实验,结果一样地失明了。由此证实,许多先天性盲人的不治,并不在于眼睛不好治,而在于部分盲人脑神经响应视觉信息的链接机制,在其出生前或在人脑关键成型期之发育期阶段已经定型。医生们可以修复眼睛,却暂时没有能力去修复和接通脑神经自然响应外界信息的传输通道。

  令人心颤的信息与响应之微观机制缺损,使笔者又联想到20世纪80年代之初在兰州工作时曾读到的一则“科技喜讯”。报道说西方某国科学家发明了“人造眼睛”,它与人的眼睛几乎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云云。报道预测“人造眼睛”临床应用和实验成熟之日,就是普天下盲人重见光明之时。读后印象很深,曾发自内心为天下盲人重见天日殷殷期待。

  可如今20年过去了(依据本章初稿时相隔时间),那篇报道却没有下文了。显然,是那时的医学、生理学容易把眼睛失明局限于眼睛专科问题。其实在哲学领域,人的认知条件是被看作人体内部的一个完整的信息接收和响应、介质传递和转换的链接系统。眼睛失明不光是眼睛问题,还有别的介质传递环节被中断。可想那种新式“人造眼睛”,如果用在托蒂身上实验就会受挫。托蒂的好眼睛失明就是笔者没有等到的那篇报道的下文。

上述分析,可清楚看到人的“响应条件”与“认知条件”不论关乎人体人脑功能,还是体现在介质传递与转换的对应链接上,性质基本相同。

但是,响应与意识则很不相同。

响应,是此物应受他方物体传递的信息并感应自我体系介质链接再传递。而意识,如果从微观运动状态上认识,它必须是“信息与响应”在体内完成一系列传递和链接转换的最后阶段,人脑知觉产生有对应物内涵的“概念反应”并可实现对外指向反馈的一种脑生化介质的激活和重组状态。它能继续以生化介质状态在脑内存储成为新的响应条件,也能转换成人工信息如变成手势、呐喊、语言、文字输出到人体外成为另一种介质运动。

在体内介质运动阶段,即意识尚未独立形成非物质性能,即“对应指向义”阶段,响应,比意识的概念要大,响应可包含意识之反应,意识是响应的一种结果。此一阶段,人的响应条件涵盖“意识”的加工形成过程,而意识机能则不能包括人的所有响应条件。响应,在此阶段表现的是人的整体性生化机能;意识,在此阶段表现的是人脑最尖端机能。

而如果超出“无意识响应”范围,即人脑机能最终表现为“概念反应”时,当它促成认知动机和行为动机发生、同时产生行为指向作用力时,意识才具备相对独立性,才成为主观针对客观,并与外部物质世界可对应可抗衡的概念,才演变成了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此时,人的意识所拥有的非物质性的“指向义”功能性,使其对应关系不再局限于体内脑内,而是与可广泛对应的“物质”概念形成对立统一范畴。人的所有意识,都可能转变成认知动机或行为动机,而这两种动机最终将形成把握物质世界或改变物质世界的强大作用力。

智人产生“意识”与其体内的一般信息响应机能的最大不同点是,它是自觉的。通过自觉记忆存储可固化、通过自觉或不自觉重复激活可再现为自觉、它能在脑中促成可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强大的“动机”。

2018年10月31日加注:意识起源关键阶段的生化哲学辨析,将在“意识起源七段论”第五阶段阐述。这里需要明确:意识的基础功能是“概念反应”的指向义,即拥有对应物指向功能。这种源于生化记忆被激活状态的指向性功能属非物质的“指向义”。)

2018年10月31日加注:智人祖先意识起源之初的指向性功能,皆表现为与他物存在模糊对应关系,即有概念指义反应但无概念共识。伴随脑进化才有了指向定则概念共识,再伴随脑进化才出现有精准定位的行为指向,及至今天其指义可达到数字化精准。)

  下面,再看看意识形成过程中的物质运动表现。

先举一例再分析。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著名医师彭菲尔德在给病人做脑外手术时,他有目的使用微电流刺激病人大脑皮层的右侧颞上叶,顿时,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病人说:“我听到了管弦乐的音乐声。”经过医生重复刺激,患者则能听到同样声音。这位患者甚至情不自禁地伴随别人听不到的音乐节奏哼唱起来。

彭菲尔德又使用同一方法获得另一患者的实验结果。当彭菲尔德医生用微电流刺激另一患者左侧颞叶时,被刺激的11岁小孩说:“我听到了几个小伙伴的呼唤声,是喊我到街上去玩!”医生后来了解到,小孩在家时常有小伙伴喊他上街玩。第三次实验结果是:大脑手术病人在应受刺激后仿佛看到一个人牵着一条狗沿着他乡下屋旁小路走去。

  彭菲尔德在实验报告中这样写到:“刺激不同部位引起不同知觉和意识产生,包含了大脑皮层的视区和听区两个区域存储的清楚事物,是过去经验的重现,此时像录像带重新播放一样”。(注:据《科学画报》1979年1期)

  上述三次医生主动介入人脑手术过程中的实验,均属于自然科学家即脑神经学专家对人脑“记忆分区”功能的研究和实验结果。然而,几十年已过去了,人们没有意识到那几种有关“人脑记忆分区”的实验,恰恰揭示了人的意识形成和产生的最基本的介质运动规律。

  今天,请读者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上述被西方科学界所废弃的医生在患者脑手术中的随机实验结果会有新的理论研究价值?

  尽管目前脑科学还不能彻底查明人脑作为记忆器的存储原理,以及人脑在实现记忆存储过程中的具体介质条件和存储条件如何?存储单元如何?脑生化介质存储容量是否比“光盘”、“磁盘”等介质存储容量大多少倍?人脑存储的记忆又被激活的直接条件包含哪些?这些,均有待技术层面的脑科学进一步解析。人们现在仅所知道的是大脑记忆库是分区体现的。但这,并不妨碍哲学深入研究“人的意识”产生的物质运动条件和表现。

  彭菲尔德三次实验共同体现的最关键“信息与响应”环节是:① 过去的经验积累——此人曾亲身感受和应受过相关外界信息刺激或介质传递。② 记忆的长期保存——但凡应受过的感觉信息均在脑内以微粒子态获得生化介质的物质性保存。③ 目前的信息刺激——彭菲尔德用微电流把电子介质直接传递给脑神经管理的生化记忆存储区。④ 记忆的激活响应——存储区被电子运动介质激活响应,使“经验”重现即“意识”涌现。

  笔者认为,在上述四个介质传递和链接转换的环节中,应该重点把握的是第三环节——彭菲尔德人为的微电流刺激方法。假设:并无任何医生采用人工信息刺激,而是人体自身生化介质传递,笔者立刻想到了人在自主开动(激活)大脑时,或者接受了外界物像信息和声光信息刺激时,脑部必定更多充血并加快大脑血脉循环,神经递质和血脉循环运动会推动人体微电流不停地循环刺激脑内分区存储的生化记忆板块,同样会唤醒每个人“想起”或“联想起”过去有过的记忆。它恰恰就是“意识”产生的物质运动表现之一。

  一些神经衰弱症患者更有体会,他们说自己的头脑经常活跃得不能抑制。症状是:一会儿想起这一会儿想起那,像过电影又像无逻辑思考一样,断断续续涌现记忆映像,以及杂乱无章的念头,于是很难入眠。其实,此种心理现象正是脑内体内神经递质循环刺激现象,包括脑内生化介质记忆存储被激活之现象。神经衰弱相当于神经递质循环失控(幽默:有开关就好了),脑内不断有神经递质循环刺激,当然就不停地有记忆激活的意识唤醒。

  还有人们更为熟知的一种现象。常听说车祸引起脑震荡的患者——不包括彻底失忆人,其手术前后,他能把眼前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奇怪的是,越是靠近事故发生时间的事,越是忘得干净,而其中许多人对较早时间曾所经历的事却又完整记忆。经过一段治疗后,患者首先恢复的记忆是距离事故发生较早的事,然后,以原始记忆存储时间之顺序,逐步向靠近事故发生时间点推移,此后康复较好的可能实现所有记忆恢复。此种现象又说明什么?

  这里隐含的脑科学有关记忆存储的机理,不止一二。但至少说明,人脑记忆存储不易消失,而唤醒记忆的神经递质等中介通路则很脆弱,很容易被轻度阻扰临时致障。至少说明,被唤醒次数很多的较早的生化记忆存储拥有脑神经介质感应激活的多通路和习惯通路的链接优势。这依然是介质传递与中介通路是否中断,信息与响应环节是否被临时阻塞的问题。

  脑震荡导致脑部软组织肿胀,经络血脉不畅,脑内携带微电流的脉动系统如何能循环激活分区构建的生化记忆存储?包括正常人在内也容易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因情绪紧张造成唤醒记忆的中介循环通路被临时阻塞,同样导致生化介质传递不能高效激活相应的“脑分区”。于是,该想起来的事总是想不起来,过会儿不去想它,紧张现象消除了,脑部经络血脉循环恢复常态,又忽然“想”起来了!都是信息与响应的介质运动环节造成的。

人们都说老年人很健忘,什么原因?实则,并非是人脑生化记忆存储之介质很容易伴随时间推移使记忆存储消失,而是脑神经递质循环速度缓慢了。老年人经络血脉不畅,所以大脑反应迟钝,又引起行动迟缓。原来,一切均缘于体内介质传递不够畅通、不够高效的原因。

《三国演义》中记载着一代才子陈琳撰写的痛斥曹操的《讨贼檄文》,那篇文章文情并茂,语言犀利,用词铿锵,令曹操不得不为此专注,静思而愤然!结果呢,却不期然治愈了曹操的头风病。当然那是传说的故事,但文学故事也印证了信息与响应的微观物质运动原理。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中医学常识。人脑“头风”之症状恰恰与脑血管不畅有关。自觉促使脑神经介质运动,经常保持经络血脉良性循环,这是否有利于疏通脑血管、有利于脑内生物弱电持续保持电压电流稳定态势?当然,情绪过了头又会引发头风,血脉沸腾的拥堵和血脉不畅的淤堵都是“不通”。适当保持动动脑可预防老年痴呆等多种疾病。那中医学道理,是从主体理念上模糊照见了人脑激活状态的微观物质运动原理。

2015年8月1日加注:7月30日人民网报道,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听觉与语言能力研究中心最新一项研究确认:老年人听力不好不是耳朵出了问题,而是因年龄的增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变化,使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变得缓慢甚至混乱了。)

2015年8月1日加注:研究是在选取30位年龄不同听觉正常且无精神疾病的成年志愿者中进行的。通过让每个人聆听音节再不断改变频率同时用电极监测大脑活动状况,证实老年人中枢神经反应比年轻人迟缓,尤其是在音节开始和结束时。)

2015年8月1日加注:老年人“耳背”与神经传输信息迟缓紊乱有关。笔者虽不明确为什么美国科学界称此项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革命性”,却很清楚这一迟到的科学验证是在本书电子书稿潜出之后。它实际也为本章理论猜想提供了实证。

政治家曹操说:“没有陈琳骂我的《讨贼檄文》,我何能领军80万荡平中原!”指的就是陈琳《讨贼檄文》的严厉痛斥,治好了他的头风病。(一个执政党通过党内民主生活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对官员身心健康是否有益?当然公开批评则要慎行于触碰法律底线。

“信息与响应”不仅链接宇宙宏观而且控制人脑。这个“上帝”是无处不在!

  为了梳理清楚意识起源的基本线索,请读者注意在前述四个介质传递环节中,还应该把一种“前提条件”预先剔除掉。即那些接受脑外科手术实验的人,他们都有过全部或部分语言概念的学习积累和记忆存储,他们都能够对自己经验过的物像信息和声音信息当被其他运动介质激活而使记忆重现时,可用清晰的或不够清晰的概念指义表达出来。现在,本书应该假设:如若是都没有语言概念且尚无意识的“前智人种群”,情况又会怎样呢?

本书就从前智人种群的混沌大脑开始探索,看看“意识”是怎样在微观物质运动领域通过“信息与响应”这种生化物质机能而起源的。笔者认为,不论是“前智人”还是新生儿,其“意识”的起源和人脑响应功能的提升过程,都要经历七个阶段简称为“意识起源七段论”。

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以往哲学对人脑“意识”之本质的理解,只是紧紧扣住了与“物质”概念有对应关系的人脑机能反应的大致阐述。意识的起源和意识的本质是哲学基本问题,也是脑科学核心问题。

美国大脑图谱联盟在完成数千例人脑微观结构数字化图像扫描后,他们无可奈何地宣告:此项宏大科研工程归于失败。失败原因并非数字扫描技术不先进,而是大脑图谱联盟思维方法太落后。

  进入21世纪后,西方科学家已经从失败中开始认识到:研究人脑需要全脑功能与基因功能、数字解析与社科综合论证相结合,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效。而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恰恰有能力为驾驭高度综合复杂的科研工程提供思维指南。在人类探索未知的领域中,没有任何领域能像“人脑”一样可以成为自然科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总接口”。

人脑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人脑是生命课题更是哲学话题,是智慧宝库又是人性的根源。

那么,“意识”究竟如何起源?“智慧”又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