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江西行(二):庐山·西林寺
2021-10-01
世人都知道苏轼的《题西林寺壁》,却很少知道庐山脚下还有个西林寺。西林寺历史上曾经兴盛,明代之后被毁弃。西林寺的新生,是上个世纪末的事情。来自台湾的觉海法师不忍看到千年古寺荒废凋零,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完成了重建工作。之前,西林寺只剩下千佛塔破败的塔身,重修之后有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殿等。重修后的西林寺成为专供女尼修行的道场,一度更名为“西琳寺”。不过一般还是叫做(写做)“西林寺”。
可能因为是女尼道场的缘故,西林寺有几重的大门和围墙。紧贴着公路是一道铁栏杆的围墙,有铁栅门。里面围着一个院子,红色砖墙上写着数十个不同字体的“佛”,中间是四柱三门的门楼,中间门头上有“六朝古刹”。六朝(222年-589年)一般是指三国至隋朝南方的六个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因为西林寺始建于东晋,故称“六朝古刹”。透过门楼下的铁栅门,可以看到里面还有一个院落,再里面才是山门。
西林寺接受参观,但要预约,平时铁栅门是关着的。我们先前预约了的。电话打进去,值班的女士说要我们等一会儿,会有人来开门。等了五分钟,,见有人开着代步车从里面院子过来。以为是来给我们开门的,却是在院子里练车的。又等几分钟,见“六朝古刹”门楼西侧门口有人影晃动,于是明白,门卫一直都在门楼里面一侧呆着。于是大喊开门。其实大门也没上锁,锁只是挂在上面。门卫过来开了门,还说一会儿我们自己开门出去,记得再将锁挂上。
过门楼,又是一个水泥地面的场院。中间有座金色的佛塔,六角七级,六七米高的样子。不像是铜铸,也不是砖石,可能是注塑的,外面涂上金粉,像是工艺品。在东林寺,没有一处地面不是大理石的。这里不仅是水泥地面,还不平整,水泥块之间有很大的缝隙,有些地方因为油污而黑漆漆的,有些地方又因为灰浆没清理而白惨惨的。在财大气粗的东林寺边上,西林寺像个破落户。
山门是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一层墙体是砖石,拱券门。大门不开,从西侧门进入。出山门,几乎紧贴着就是天王殿。出门,脚下是水沟,没有覆盖。粗石条铺砌的地面,也是很不平整,很不整洁的样子。整个建筑看起来比较粗糙,就是农村民房的水平。天王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明间开拱门,次间置六角窗,稍间置圆窗。西林寺的斗拱造型甚是奇特。明间有补间斗拱二朵,次间和稍间则各一朵。这个不算奇怪。奇怪的是,一般情况下斗拱都是支在柱头及阑额之上的,而这里的斗拱是在柱头及阑额之上再接上一段柱子,斗拱再支在上面。我不太理解,这种做法是功能的需要吗?在技术上是合理的吗?天王殿供奉的四大天王,应该是泥塑的,用玻璃罩罩着,其中一位天王的手伸出太长,只能自玻璃罩上挖一个孔。
过天王殿,前面是一个广场,中间有香炉,两边的二层楼,有观音殿,地藏殿等。院子地面仍然是并不平整也不整洁的粗石板,感觉从来没有认真打扫过的样子,看起来是脏兮兮油乎乎的。两边有景观树,还没长大,瘦瘦小小,营养不良的样子。这个情景,让我有一种不修边幅自甘堕落的感觉。正面是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还是那种奇怪的斗拱。大殿内正在做功课,师傅领着众弟子在吟唱“南无阿弥陀佛”,“陀”音拖得很长,“佛”音是戛然而止。师傅带着扩音器,声音很大,弟子的声音不整齐,也不明亮,嗡嗡嗡的像蜜蜂拍翅膀。我们没有近前看佛像,为的是不打扰。再说,里面做功课的都是女子,她们本来设立了保护自己的几道围墙了的。
大雄宝殿西侧有廊道,可以通到后院。大殿西墙上有文字介绍,关于西林寺历史的。大雄宝殿后面西北角有一株古樟,树脚立着一通黑色大理石石碑,上面金色的“西琳寺”三个字,“琳”字的斜玉旁被用黑漆涂掉了。古樟树西侧有一面作为景观的墙壁,像九龙壁那种样式的,墙面上是行书的苏轼的《题西林壁》。当然,这不可能是苏轼亲自题写过的那道墙壁。除了千佛塔的塔基,这里所有的殿宇都是新建。
我想象着苏轼(1037-1101)就在这面墙上写下《题西林壁》,仅仅是想象而已。还是有些感慨。人生一世,短短几十年而已。苏轼也只活了六十四岁。就算是他题诗的那面墙壁,他曾经住宿的那座殿宇,也早在历史风云中灰飞烟灭了。甚至,西林寺本身也曾经断了香火。但是,快一千年了,人们对苏轼的《题西林寺壁》还是耳熟能详。稍微接受过一点文化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柏拉图在《会饮》中讨论什么是“爱”时,说到爱就是追求生命的永恒。物质的存在不会永恒,精神却可以。艺术家们就是以自己的作品实现自己永恒的存在。想到这里,又对苏轼充满敬意。艺术的存在,让世界更加美好,这就是艺术家的永恒价值。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两人,在西方是柏拉图,在东方就是苏东坡。
“西林寺壁”的东边就是千佛塔,又叫“砖浮屠”。千佛塔始建于唐代,最近一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修之前,只剩下塔基。这是一座七层六面的阁楼式塔。南北两面中间开门,两边置窗,内部有楼梯可以登顶。其余四面,每一面都有四座佛龛,各供奉一尊佛像。可能因为重修的缘故吧,面上涂抹了白灰,看起来失去了故意。而且,那檐下砖石斗拱的制作,尽显机器的痕迹,看着有些别扭。墙上的砖雕,工艺也显得粗糙。我原先的想象中,西林寺就只有千佛塔一处古迹可看了。可近前一看,却感受不到多少古意。
千佛塔北面有高台;高台西侧有座小亭,里面有石碑,也刻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寺壁》。从这里往南看,庐山就在眼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种感觉,只有在这个位置才体会得到。西林寺位于庐山西北的山脚,坐北朝南,斜对着庐山山脊。在这里看庐山,确实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们在千佛塔边上转悠的时候,大雄宝殿里一直传来师傅带弟子吟唱的佛号。听着听着,觉得那声音变得悠扬而深远。离开的时候,那佛号一直在后面跟着,跟出了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