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海(王国钧)


  在我的心目中,大海是浪漫的,也是充满力量的。你看,那蔚蓝的大海,碧波荡漾,鸥鸟飞翔,给人以无限的向往。而每当海潮涌来之时,又是那样气势磅礴,惊心动魄。

  虽说我一直生活的江苏,有着954千米的海岸线,海域面积约3.7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37%,但却从未能与大海亲密接触。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只是口中的旋律,眼前的一幅虚无缥缈的图画,可望而不可及。

  直到将近四十岁的时候,我才第一次与大海有亲密接触的机会,那是在青岛。见到大海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赞叹大海的辽阔浩瀚,而是尝了一下海水,感觉一下是否是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是咸的。后来又得以到三亚在海水里游泳,到夏威夷、爱尔兰观赏大海,到厦门、到福建等地乘船游海。对大海的感情是魂牵梦绕。

  这次到北戴河培训,又给了我走近大海的机会,虽然由于疫情防控和教学管理的原因,校方每天只给我们半小时的观海时间,但这种感觉却是刻骨铭心的。

  我们的培训中心,就坐落在大海边上,但隔着一条公路,平时可以透过校园围栏瞭望大海和沙滩。只有等到下课后,在培训中心的有序组织下,才能到海边近距离观海踏浪。这时也是我们最放松的时刻。

  每当下午下课十分钟以后,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沿着培训中心旁的公路,穿过一条主干道,直接到达沙滩。北戴河夏日傍晚的阳光,明亮但又比较柔和,路旁马尾松苍枝遒劲,挂着松果,柳树丝条依依,绿叶披拂,一片郁郁葱葱,植物的绿,与校园红顶黄墙欧式建筑物相互映衬,更加宜人。放眼望去,银色的沙滩,蔚蓝的大海,一幅图画徐徐展开。这使我想起了康有为的诗:天开图画成乐土,人住蓬莱似列仙。是的,这美丽的北戴河不就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乐土和蓬莱吗?而生活在风景如画的环境里,不就是人们向往的神仙生活吗?

  赤脚踏上海边的沙滩,一种舒适而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被海浪千淘万漉的沙子细腻、柔软、疏松,一脚下去,沙子像丝绸一般从脚趾冒出,从脚底滑过,舒适无比。留下的一个个脚印,如同到大海来打卡盖的一个个章。

  抬头望去,海天相连,浩淼旷远,天上的白云映照蓝色的海洋,海上的波浪,滚滚而来,像连绵起伏的群山,一峰高过一峰,最后涌起一个浪卷,拍在沙滩上,激起片片雪花,发出了阵阵吼声。这雪花,彰显着大海的神韵,浪漫自在,而这声音凝聚着大海的力量,振聋发聩。

  赤脚走进海水,立即就感到一阵清凉穿过燥热的脚板,从穴位向上涌动,一直到大脑,沉重的双腿,顿觉轻盈,一天上课的疲劳被潮水卷进大海,无比舒畅。而这时海浪接踵而来冲涤着双腿,像是亲切的抚摸,更像是热情的拥抱。这时你会觉得生活是多么地闲逸和美好。在这个辽阔自由的环境下,心胸顿觉开阔,天马行空,什么问题都可以想,什么问题也可以不想。

  突然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人们为什么喜爱大海?难道就是因为大海有浪漫的情调,亦或大海有雄壮的力量吗?也许是,也许不是。终于我在诗人食指的诗歌中找到了答案。食指这位饱经沧桑的诗人,带着他的痛苦和眼泪,曾经深情地吟咏道:“因为我有时惆怅/所以我喜爱大海宽阔的胸膛/因为我有时怯懦/所以我喜爱大海的无比坚强/这是因为我能力寻常/所以我渴求大海的巨大力量/这是因为我形体丑陋/所以我酷爱大海的碧蓝和明朗”。是啊,浪漫和力量是人们主观情感在作为客体大海上的心理投射,真正的原因是人的追求和向往,是人想战胜自我,走向光明的心理寄托和激励。

  伫立在海边,聆听大海的呼唤,好像是在与大自然进行真诚的对话。大海正以自己的丰富的内涵,向我诉说着感慨沧桑。

  走近大海,是要摆脱尘世功名利禄的烦恼,返璞归真。走近大海,是要吸取大海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开拓进取。走近大海,是要效法大海广纳百川的胸怀,以包容之心,汇聚起磅礴的力量。

  202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