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收藏品的现实价值(1月19日)
在坊间有个越来越值得重视的领域,就是文化金融。
文化金融是一个新的业态,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融合,而是指在文化资源资产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架构体系、金融化过程与运作体系、以文化价值链构建为核心的产业形态体系及服务与支撑体系等形成的系统活动过程的总和。将文化产品金融化,对于文化领域或者文化产品的投资行为都属于文化金融的概念内容。
比如各种文交所投资交易文化艺术收藏品,以及数字产权交易平台的泛娱乐产品(文学、影视、游戏IP版权)投融资等等行为,都属于文化金融概念内容。至于风险高低的话,只能说风险都是相对的,就像最近的股票市场,跌的一塌糊涂,什么收藏品、贵金属投资也是时不时的坑你没商量,再比如这两年火的不要不要的影视游戏IP版权,之前还是有钱人玩的,现在普通老百姓也能在数字产权平台上投资了。
春宝认为,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当成抵押品,都可以“降维打击”,向下兼容去整合相对比较低的商品,当然也包括具有一定内涵的文化收藏品。
投资品中的价值绝大部分体现在金融属性上,比如房子,假如不能充分挖掘其金融属性,那么亏本就是大概率的结果,那么投资品为什么会具有相应的金融属性呢?核心在于共识度和传媒属性,换句话说,没有通过传媒的深度挖掘而达成更高层次的共识度之前,其金融属性也无法得到挖掘。而传媒貌似是浮躁的,但却需要真毒挖掘的内容支撑,本质是系统化、模块化的,有深刻的商业逻辑支撑的。
众所周知,等待不仅是长情的告白,等待也是最为美味的调味品,不管是在餐厅还是在家里,在等待过程中,食欲会被刺激出来,同样的食物感觉起来也会更为美味,这之间的道理是一样的。所有发光的东西,其最具有价值的属性并不是物理性质本身,而是其所发出的光芒;就如牛排的诱人之处并非简单的果腹,而是在煎牛排过程中所发出的“滋滋声”所带来的垂涎欲滴之感。
假如关注点在于实用性,那么一切收藏品与奢侈品、艺术品与文物的价值都不高,只有用来激发其传媒属性,并以传媒属性激发其金融属性,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最终顶尖的商品仅仅是象征意义的,用来吸引那些以此标榜自己,并用来“装逼”的人,最终实至名归地归到拥有顶尖流量的网红手中,才是其最终所拥有价值的终极呈现。
我们可以将手中可以支配的奢侈品与艺术收藏品的资源及各种权利进行创造性地深度开发,在营销与促销之中用来当奖品,特别是在文化领域,需要相应的指标性的商品作为标杆,去取得“物以稀为贵”的效果,可以带动一批又一批的流量,以大牌保真的奢侈品与收藏品作为奖励,去拉动一波又一波的流量。
最终,让收藏品和奢侈品成为带有金融属性、传媒属性中的明星,相对于实用性比较强的日用品而言,一切收藏品与奢侈品、艺术品与文物对于每个人都仅仅暂时拥有,而非长期拥有的关系;这种可以不停地换手,而且在换手之中还原其价值的过程是不可忽视的过程,让其价值在相应的波峰与波谷之间涨跌,整个过程所累加的价值,才是其核心价值。
换句话说,一切值得关注的东西一旦落地,归属给某个人,那么其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那种受人追捧的东西,注定是飘浮在半空不能接地气的,也只有让人仰视才能衬托出其价值,那么如何能让受众的视角变成仰视,如何能让所营造出来的那种感觉值得回味,永久绵长,就是一个问题。
就如奖品与荣誉,首先是吸引相应的群体,其次是对那个群体的佼佼者持续地吸引,有故事有出身,有励志有内涵,令人动容,让人共情,那个群体中的佼佼者用租金得到其阶段性的使用权,比如图片、故事、甚至寓意等等,充分挖掘其背后的价值,如此才可以充分挖掘其潜在的价值。
而所有具有传媒属性的东西,都具有娱乐属性,都是可以参与互动的。其通行的逻辑都是以娱乐性去博取眼球,以传媒属性来获取媒体关注,以媒体带动消费提升共识,撬动实体产业,形成顶流带货的模式。而带货本身,就需要落地赋能,以帮助实用性产品的销量支撑其象征性的价值。
假如依托平台我们可以开发出各种产品的调性,与网红结合,为网红赋能,打造连环不断的颁奖仪式感,名义上是网红的实至名归,但实际上是彼此蹭热度,让其为自己代言。这个平台所打造的并不是人的爆款,也不是销量的爆款,而是话题、仪式,用收藏品收割关注,并用所得到的关注去调动资本的力量。
谁“买走”了那些奢侈品与收藏品艺术品甚至文物呢?所谓买家应该是企业与机构,并以某种微妙的方式“租赁”给了明星网红或者形象代言人,这“租售”之间的比例,相当于奢侈品与收藏品作为资产的“市盈率”,相当于实物的租金,以租金来支撑其资本属性与价值。
当然,还有挖掘出那些收藏品与奢侈品、艺术品内在的数字价值属性,开发其NFT和元宇宙之中的价值,满足二次元群体的需求,是重点中的重点。那么谁出钱呢?出钱的人也要赚钱,那就需要资本运作了,将其文化属性、娱乐属性、传媒属性、数字属性、象征意义等充分挖掘,彰显个性化的形象定位。
贾春宝
2022年1月19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