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校本科申请案例3(哥伦比亚大学)


 前言:为了让大家对美国名校的申请情况有所了解,特挑选美国名校本科段(硕士及博士阶段申请更为复杂,暂不展示)申请案例,开设专题,以供有意留学的家长及学生参考。本篇为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杨同学亲述: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的杨同学。我是在初一的时候从上海搬到美国东海岸的一个小城市的,初中和高中都在美国的公立学校度过。我的高中偏向理科,是我州里排名最高的公立学校(全美排名在50 左右),每年也总会有十来个学生考入排名前二十的名校,基本都是本地白人或者ABC。这些名校对四年前刚刚适应美国生活的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谁能知道,四年后的我却幸运地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ED录取通知。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高中时期充实的申请经历。

标化成绩

我们学校的GPA是这样计算的:普通课程4.00,honors4.50, AP5.00。自己最后ED提交上去的GPA是435左右。我因为英文基础差,于是我在每门课里都尽量发言,每次考试争取考到最好,终于在九年级完成之后进入了全honors的班。就算这样,我的年级排名也不算名列前茅,只能寻找别的突破口。

我的ACT考了两次,最后提交的是第二次的35分。虽然我拥有考SAT和ACT的选择权。但在尝试了两种考试之后我最后选择了ACT,因为它直白的出 题方式和相对较短的考试时间都让我比较满意。虽然跟SAT相比做题时间比较 紧凑,但是它的阅读和科学secton都比较适合我这种专注力短暂的人。

以我自己的理解,SAT更加适合各方面学术知识比较深的同学,因为它的一些阅读篇幅都包含了很详细的专业知识,而这对普通的同学们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ACT的话则更适合逻辑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因为它的科学ection并不要求很深奥的学术知识,而是考验学生们对科学应用的熟悉程度,例如:分析数据,解读科学报表等。我妈暑假给我报了一个在美国的ACT培训班,也算是强迫我这个懒人去真正学习。学完之后用了一本Princeton Review的书再进行巩固,效果很不错。我在书里标注了所有要注意的语法,然后在考前翻来覆去的背,让我最后的英语section拿了个满分。

活动

我对政冶这个新的概念非常好奇,十年级竞选了学生会,成为了学生会的一员。通过为同学们举办活动,联络校方解决问题,我得到了很多新的思路,并且认识到了政治在美国社会的重要性。对我来说,政治能够为我提供能让我大胆讲述自己意见的平台, 而且又可以为我周围的社区创造机会。这个概念是我在国内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我当时决定自己接下来参加的活动最好都和政治、领导有关。有了选择政治的方向,我想接下来强调一下自己高中四年里的课内外活动,因为我相信自己正是因为这些活动才最终脱颖而出的。

♦校内活动

大概自己参加过含金量最高的校内活动之一,就是之前提到的学生会了。因 为我们学校普遍竞争都很激烈,在竞选学生会的时候年级里大概是有20个学生 争抢12个位置。我们必须通过选举才能正式上任学生会。我为了拉票,自己做了一段创意竞选视频在全校播放才勉强赢了选举,接下来二年都连任了该职位。

我在学校的 activity fair(社团招募)中又选择了加入模拟联合国和少年政府这两个社团。两项活动的相似之处在于每一个月我们学校都会去参加本地的竞赛,和别的本地高中争夺荣誉。模拟联合国的结构是每一个学生代表一个国家,在本地的竞赛里辩论联合国法案的合理性。而少年政府则模仿美国的国会结构,由每个学生代表一个美国的议员,在竞赛里讨论联邦法案的可行性,最后再进行投票。

参加模拟联合国和少年政府这两个活动塑造了我公开演讲的胆量,把我从一个课内不敢发言的角落学生,渐渐地变成一个面对压力不怯场的人,这对我处理人际关系和未来的大学面试也带来了不少的帮助。我每次比赛前都会详细的准备资料,对着镜子练习自己的演讲。我在第三次模拟联合国竞赛中胜出,十一年级时被选上了少年政府的参议院秘书,一个有领导机会的职位。十二年级当上了学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的主席,而且参与协助学校成功举办了一次竞赛。

♦校外活动

16岁暑假遇到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大选,而且这次极其的引人瞩目。

那时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历史老师的邮件,介绍一个为我们州众议员竞选实习的机会。我立马回复表示了兴趣,就在一个议员的竞选团队实习了起来。天天照着一份名单打电话,向选民推荐自己的选手,或者挨家挨户的敲门,做同样的推销。我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很多选举以及政治活动的基本常识,而且发展了很多重要的人际关系。

正是通过这些关系,我在十一年级得到去华盛顿实习的机会,这次是为一个正式的联邦参议员工作。十一年级的下半学期,我来到了华盛顿。被安排在议员的办公室处理后勤:复印文件、接待游客、记录会议。虽然不是多重要的工作,我却非常珍惜在华盛顿的时光。这位议员对属下非常的好,每天都尽量抽出时间跟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当得知我明年要考大学的时候,他主动的提出要帮我写推荐信,我自然是感激不已。下班后,我和别的实习生住在国会附近的房间里,没有家人的陪伴,我自己学会了独立生活。华盛顿经历应该是我这份升学申请的亮点,因为它不但突出了我的独立与特殊性,更展现了我自学生会以来的成长。

选校

因为我当时对自己的升学资质不是很有把握,所以有报考二十所学校的打 算。之所以选择了使用ED也是想朝着那些普通人遥不可及的的名校拼一把、努 力一下。选择哥伦比亚大学的原因是我访校时它给我留下了良好印象。在参观哥大时我发现:虽然它地处纽约市中心,但却丝毫没有城市的喧器,旁边的哈德逊河和中央公园平静而美丽,好似哥大与周围的城市有一个隐形的隔离圈。哥大的整个校园建筑在比路高十米的平台上,看起来非常的气派。走过它著名的low steps(低阶)还可以看到学生们坐在台阶上晒太阳,自由却不散漫。我可能是在踏上校园的瞬间就爱上了哥大,意识到这是我理想的校园环境。

在参观哥大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自己在未来的四年穿梭于校园与朋友躺在草地上晒太阳、交流,这种感觉是任何网上排名都替代不了的。我还很喜欢哥大的教育体系:它的corecurriculum(核心课程)里包括了很多哲学、科学,以及文学课目,这很适合我对学科多兴趣的特点,也会让我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有更全面的基础。

文书

我的主文书大概是让我最为纠结的申请部分了。这里要由衷的感激我一位斯坦福的学姐和耶鲁的学长,正是在跟他们交谈过后我确定了自己的的文书方向。 他们告诉我,通过一个新奇的角度来陈述一个比较常用的主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读者耳目一新。在他们的鼓励下,我最终选择了还是讲自己移民的故事,这篇文章我真的是花了很多心血来攥写。前前后后写了三个月,包括两次的重大改版 。

我发现在写文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他人的意见,因为往往当事人在写作的时候会被故事影响,从而不能以一个客观的态度来评判故事背后的宗旨。当我分享我的初稿给学姐学长看了之后,他们总是能非常精确的告诉我哪些句子需要完善,哪些用词没有得到理想中的效果。我的“why Columbia^文章融合了自己的华盛顿经历和哥大的政治专业体系。我强调了自己对课外实习的青睐,我还在学校网站上搜索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对这些机会也稍有提起。总而言之,我让招生官知道了自己是一个会对哥大学生组织做贡献的人,并且对学校做了深度的研究。

校友面试

十月份左右收到校友的email,他问我有没有时间来约一个电话面试。我们就把时间约在了星期六的早上九点。我在面试前搜索了一下这位校友,发现他虽然只有三十来岁,但在哥大本科毕业之后上了哈佛商学院,现在在沃尔玛集团做高管。我对他的资历感到有些惊讶,但是下定了决心要展现自己。

这位校友说话非常的和气,也让我一开始紧张的情绪有所舒缓。 他没有问什么特别难的问题,那些“why school”和“tell me about yourself”之类的问题,我也早做了准备,所以整个面试没有什么意外。我告诉了他自己从中国到美国的学习适应过程,他也有些感同身受,或许是因为他有过类似经历。我还向他解释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过去参加过的政治活动,他听得非常认真。最后,他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问他一些对于学校的问题。我详细的问了他在哥大的经历,最后友好地结束了面试。

心得

现在回想,我很庆幸当初有勇气尝试陌生的政治界,从而获得了接下来的那么多机会。另外,尽量的珍惜和享受高中的美好时光:从校园舞会到夜间电影放送,我多么希望当初自己能在这些过去的活动里多投入一些精力,毕竟以后还有大把的时间学习。不要把过多的希望寄托于一所学校的录取上,时常告诉自己:不管结果如何,总会找到一所适合并属于我的大学。在大学申请过程中不要把拒绝看得太认真,只会徒增烦恼。

升学季无论是对父母还是报考者感受到的压力都很大,有些时候你会因为小事跟父母闹别扭,但归根结底,他们只是为了你好,希望你有一个成功的未来,所以,尽量对父母好一点,毕竟,他们也为你牺牲了不少。最后祝各位好运,幸福就在几个月后的未来等着你,不过现在你最好还是再回去修改—下自己的主文书。

 

更多细节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松惠MBA  songhv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