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在《羊城晚报》发表的言论似是而非口是心非
【欢迎广大网友收藏,利用论坛博客贴吧客户端等多媒体广泛转发,积极参与辩论】
毋庸讳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一个正常人都想通过就业渠道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2021年5月11日,新华社(记者安蓓、魏玉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21836万人》: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记者安蓓、魏玉坤)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426733651817375&wfr=spider&for=pc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9.91年,高校本科毕业生专科受教育年限至少14年,当工人也算高级工,高校本科别生仍然是“知识分子”。硕士仍然是人才,博士仍然是稀有人才。如果中国的普通劳动者都大学毕业,那可能是百年以后的盛举。造原子弹的和卖茶蛋的永远never不可混为一谈。
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在《羊城晚报》发表的《进入“千万时代”高校毕业生应以“普通劳动者就业”调整思路》言论似是而非口是心非。
举证如下:
2021年12月29日,《羊城晚报》(熊丙奇)《进入“千万时代”高校毕业生应以“普通劳动者就业”调整思路》:12月28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王辉介绍,当前,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各地各高校正在全面推进落实工作部署。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采取召开省级就业工作会议、印发就业政策文件、召开大型专场招聘活动等方式,全面推动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022年高校毕业生比2021年高校毕业生增加167万人,主要原因是2019年高职完成扩招116万人。根据我国高校本科和高职专科招生的规模,未来几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4.4%。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经逐渐进入新增城镇就业人口,均有大学(专科)学历的“高学历时代”。这要求整个社会转变对“大学生”的看法,不应再强调“大学生”的身份,应把大学毕业生作为普通劳动者对待,并整体调整高校毕业生工作思路,不再单独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而是关注所有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这有利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以及推进社会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
去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人口为1186万,其中,高校毕业生为909万。这意味着新增城镇就业人口,超过80%有大学(专科)学历。如果再用传统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来看待今年超千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无疑会得到“大学生”贬值、大学毕业生“另类就业”这样的评价,如有部分本专科毕业生去应聘做门卫、快递小哥、柜台服务员、收银员、环卫扫地工等。但是,就业市场的供需互动有着复杂的现实逻辑,作为普通劳动者的高校毕业生,应有合理的就业期待与定位。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的,就是整体提高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并让各行各业的新增劳动者都接受过高等教育。要避免出现社会担心的“学历高消费”,面对诸如本科毕业生去干以前专科毕业生甚至高中毕业生就可干的工作,就需要淡化对学历的传统认识,不要再以学历评价人才,而应该关注人才拥有的能力,他们能在岗位上做出怎样的贡献。
基于此,我国过去20年一直强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应逐渐转向更关注“普通劳动者就业”。以此明确告诉所有高校毕业生,就是普通劳动者,不能再用精英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来对待普及化时代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各行各业,去从事或“高端”或“低端”的工作,将是普遍现象,关键在于,他/她能否为提升这些传统岗位的服务水平注入新的活力。如果能做到,就起到整体提升行业服务水平的作用。
这很可能会引来社会的质疑:既然高校毕业生是普通劳动者,读完大学仍可能做普通工作,为何还要读大学呢?这要从两个方面看。
一方面,高等教育确实要有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不能一味扩大学历供给,社会用人单位也应该有合理的用人标准,不能抬高学历门槛。片面追求提高学历,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会产生教育浪费和人才浪费。高等教育回报率,即多接受一年高等教育,会增加多少薪酬,是评价高等教育价值的指标之一。如果高等教育回报率低,那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就会降低。
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学历随供给增加可能会贬值,但不会贬值的是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的能力提升。将高校毕业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有利于引导所有学生转变“混学历”的求学心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如果不再单独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那么,也就不必再片面追求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本来,统计初次就业率是为了促进高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但从现实看,有的高校变成了围绕提高就业率办学,如大学毕业这一年不开课,让学生去校外实习、跑就业市场,还有的高校毕业生“被就业”。不强调初次就业率,而关注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后的中长期就业和发展,这才能促进高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不再短视与功利。
从2019年到2021年,我国实施三年高职大扩招,舆论就担心扩招会导致高职教育质量进一步下降。显然,如果高职扩招只是为了给中职学生提升学历的机会,不强调质量把关,就只会制造更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而不能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因此,在高校毕业生进入千万时代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回报给受教育者的,不能只是“文凭”身份,而必须是高质量的教育。(金羊网文/羊城晚报评论员熊丙奇)
(作者是教育学者、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http://ep.ycwb.com/epaper/ywdf/html/2021-12/29/content_637_458948.ht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449839804620205&wfr=spider&for=pc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在《羊城晚报》发表的言论似是而非。
初步解读如下:
第一、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在《羊城晚报》发表的言论或许没有弄清楚普通劳动者的概念。
《百度百科》解释,劳动者名词。字面意义为“劳动的人”,是对从事劳作活动一类人的统称。劳动者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凡是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收入作为生活资料来源的公民都可称为劳动者。不同的学科对于劳动者这一概念具有不同的界定,而且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下,关于劳动者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能解释“普通劳动者”吗?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装什么大尾巴狼!
第二、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在《羊城晚报》发表的言论或许把高校毕业生与农民工划等号。
《2020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全国就业人员 75064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6271 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 23.6%;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 28.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 47.7%。2020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 28560 万人,比上年减少 517 万人,下降 1.8%。其中,本地农民工 11601 万人,下降 0.4%;外出农民工 16959 万人,下降 2.7%。
第三、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在《羊城晚报》发表的言论与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意见相左2021年5月24日,红网(记者 谭忠欣)《熊丙奇谈高考志愿填报 选择专业规避三大误区》:
2014年5月23日,长沙市明德达材学校举办了一场“高考志愿及职业规划”指导讲座。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做专题报告,传授高考填报志愿的经验。熊丙奇说,目前湖南高考各批次征集志愿均设5个平行志愿,大家不妨按“A志愿冲一冲,B志愿稳一稳,C志愿保一保,D志愿守一守,E志愿垫一垫”的口诀来填学校。A志愿和B志愿所填报的学校,分数线应有9-10分的差距;B志愿和C志愿差距应在7-8分;C志愿和D志愿之间则在5-6分。尽量选择调剂专业。
https://hn.rednet.cn/c/2014/05/25/3358641.htm
有的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听了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的信口开河,痛失一次录取机会,只好二次报志愿。录取的院校和专业都不如意。并且就业只能由校招变为进入人才市场。有的考生只好复读,第二年再高考,浪费了青春好年华。
第四、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在《羊城晚报》发表的言论或许不符合国家主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部门的文件精神
2021年8月2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的通知》(人社厅明电【2021】10号):总体要求和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促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聚焦未就业毕业生求职关切和期盼,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并举,普遍服务与特别帮扶并行,统筹资源力量,全力开展攻坚,用心用情用力帮助解决求职中的困难和问题,集中促进就业创业。通过实施实名服务,确保有就业意愿的2021届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不断线;通过实施常态化失业管理服务,使有求职意愿的失业青年及时得到针对性就业帮扶;通过实施服务攻坚,力争青年失业水平稳中有降。
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zcfg/gfxwj/jy/202109/t20210903_422300.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国家主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部门没有责怪高校毕业生自命清高的意思。
第五、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在《羊城晚报》发表的言论或许不认为自己是普通劳动者。(作者熊丙奇是教育学者、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请问:“教育学者”算什么玩意?迄今为止,中国大陆汉语字典词典没有“教育学者”这一词条。中国职业大典没有“教育学者”这一职业类别。所谓“教育学者”不伦不类。非人类。是什么杂交物种?所谓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是没有任何行政级别的民办非营利组织。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全体成员都是下里巴人。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是屌丝。为什么后缀(作者熊丙奇是教育学者、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多么虚伪!
综上所述,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在《羊城晚报》发表的言论似是而非。
《羊城晚报》发表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言论的编辑不学无术尸位素餐。
《羊城晚报》编采队伍素质比主流《日报》明显低一大截。不可同日而语。
《羊城晚报》编采队伍素质堪称普通劳动者队伍。可以卷铺盖走人。土豆搬家,滚球吧。
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是上海交通大学淘汰的不称职的职员。或许不是双开。或因长期不交党费而自动脱党。在政治上不可靠不可信不可用。没有教师资格证书,没有新闻从业许可证书,自封“教育学者”,冒充专家教授,披着没有任何行政级别的民办非营利组织(不是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审批的教育科研单位)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的外衣(没有聘用合同,没有任命文件),在新闻评论界招摇忽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滥竽充数,鱼目混珠。
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对中国教育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井蛙观天,盲人摸象。似懂非懂,南辕北辙。以偏概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明明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
上海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之流提供给媒体的文章有时表现为“四不”:主题不明确,概念不确切,事实不准确,观点不正确。
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的特殊标记是“四偏”:站位偏向;立场偏执;观点偏激;方法偏颇。
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之流崇美魅美跪美哈美,绝对不是遵纪守法安分守己的人。或许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政治狂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危险人物”。
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之流千方百计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利用新闻媒体争夺执政党的教育决策权、评价权、话语权。是可忍孰不可忍。
提醒全国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绝对不是国家教育行政机构指定的新闻发言人。
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无权利用新闻媒体解读(包括曲解)党和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
2007年12月12日,新浪网“许洋泽的博客”《熊丙奇先生,请闭上您的熊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a3ef601007tlj.html
主流媒体应当控制上海新闻评论个体户熊丙奇的“熊嘴”。
以上内容,约****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email protected]
QQ:3391607971
手机:13624660933
中国价值网
http://www.chinavalue.net/User/Blog/List.aspx
中国互联网协会 京ICP备05006316号-2 互联网真实身份认证平台*认证码:10005616
动态IP:亚太地区43.224.213.110 中国106.39.248.110 黑龙江111.40.52.110 大庆60.218.21.110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并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年过花甲不知天命。老朽愚钝幼稚可笑。独特方式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禁虚止假,抑狂制癫。针砭时弊,线锁秒杀。滴水穿石,烛火融冰。挥刀断流,舞剑拦风。温水煮青蛙,烈火烤田鸡。快刀斩乱麻,强弩射残盾。大庭训佞子,广众审刁民。常引用网络文字资料,发表文章不是为了得稿酬。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参考资料】
2014年12月24日,熊丙奇在博客发帖【《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补记】:“再旧事重提,且补记上最近几年自己的“身份变化”,还是希望还原自己的“真实”,媒体不要再称我是某大学的教授,我已经在这所学校的很边缘地带了,而且职称本来就不是教授;提某大学的编审也不必,因为我也已经离开以前的工作岗位,虽然还有这一职称;如果要用单位身份,就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人员”,连副院长也不必提——这不是什么官位,因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本就没有任何级别——如果不用单位身份,就用“教育研究者”或者“多年关注中国教育者”吧。最好,就用我单独的姓名,如同10年前,我希望的那样。”
熊丙奇在媒体上为什么还披着“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外衣?
莫非熊丙奇健忘?熊丙奇1972年出生,2021年刚刚49周岁,不至于健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