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了让大家对美国名校的申请情况有所了解,特挑选美国名校本科段(硕士及博士阶段申请更为复杂,暂不展示)申请案例,开设专题,以供有意留学的家长及学生参考。本篇为申请威廉玛丽学院的淼淼同学亲述修改:
标化成绩
姓名:淼淼
GPA: 93.7/100
TOEFL: 94-105-109-112(29+30+26+27)
SAT: 1410math750+660)1400(math730+670) 1470math800+670)
录取:
ED-Emory University(rej)
EA-Boston College (defer)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dmit)
University of Richmond (defer)
ED2-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admit)
标化:漫漫长征第一步/美本申请敲门砖
我就读于成都某知名外国语学校,由于当年小升初不要求英语考试,初中之前英语基础为零。初中三年建立起了较为良好的英语水平。中考结束后,认真剖析了自身的性格以及学习习惯,和父母一起做出了就读该校国际部(AP课程)的决定,放弃高考,踏上了美本的不归路。
国际部的规划大体上按部就班,高一时学生统一学习托福。整个高中我共参加了4次托福考试。学校为我们在高一寒暑假分别报考了一次,我的分数为94和105。彼时我还把百度当做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天真地以为各大常春藤名校的门槛不过是100的托福。所以我并未乘胜追击,而是把心思放到了SAT上。
托福的所谓顺利让我对SAT掉以轻心,也轻信了传闻“数学简单,不用放在心上”。三次SAT考试,我在高二时考了前两次,都不甚乐观,第二次不仅没有进步,分数还倒退了。SAT的失利致使高三上学期很紧张,被迫飞去香港加考一次来提分。同时让我意识到,托福分数还远远不够,高二下学期AP统考结束后,我再一次把重心挪回了托福,并把目标定在了110以上。
后两次托福都是在高二暑假后,间隔一个多月,高分段提分困难,我通过看TPO自带的模版来练习较为薄弱的口语和写作。对于托福和SAT我的建议是,尽量在高三之前就结束所有标化考试,最后一次托福可以报在高二暑假,因为这个时候语言能力已经比较成熟了。
由于在国际部学习,GPA非常严格,也更有份量。我的选课偏重文科,但学校有必修课的规定,所以我不得不选择一些理科课程,这导致我的 transcript有明显的分数倾斜:历史、经济方面成绩优于微积分、物理。另外,我的高一、高三成绩较好,高二有一个小小的下跌,这种趋势较为吃亏,因为大学更愿意看到一个缓步上升或稳定的GPA。
我的AP成绩不太理想,第一是因为我只报考了3门,第二是我报考的其中2门都是我不太占优势的学科。结果是我只拿到了一个Microeconomics的5 分,Calculus 是 4 分,Physics2 是 3 分。
活动:真实性+兴趣〉独一无二
高中前扎根于应试教育的土壤,使我对课外活动的概念在理解上有些缺失。虽然初中也跟风参加过“电影社”、“文学社”一类的社团,但真正开始参加组织活动还是始于高中。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特长和活动不画等号。以我自身为例,虽然从小学习钢琴和摄影,但钢琴经历没有被放在activity list里,只算作“个人兴趣”,而摄影经历则算做了活动。Counselor告诉我:两者的根本区别是,钢琴是自身爱好,没有为我所在团队或者周边社区带来帮助或积极影响,而闲暇时帮同学做后期、发表照片到校刊杂志的经历,使“摄影”这项活动更加饱满立体,也为我的好友提供了帮助。
除了钢琴和摄影,社团工作也是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模拟联合国的社长:负责招新、教授会议规则、组织和联系不同学校和机构的会议。“模联”虽然是千万留学生都在参加的活动,但我参加并非是因为随大流,而是出于自身对政治新闻的浓厚兴趣,归功于我在“模联”的经历。作为国家代表参加模拟会议的过程,让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所爱,直接影响了我的选校和专业定位。最开始选择社团是跟风,因此我建议大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加入几个社团,然后在其中选择自己最适合也最喜欢的。加入社团后尽量每次开会到场,了解相关的活动,申请成为负责人。
竞赛方面,一般来说,比赛分为学术性比赛以及非学术性比赛,学术性的例如数学竞赛,十项全能,非学术性的如“旧物循环”“全美音乐公开赛”,这其中不同规模的比赛含金量不同。例如我在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的 “honorable mention”、全国英语作文比赛中取得的一等奖,就是在学术性比赛中取得良好结果的体现。比赛过程帮助我获得了相关领域的经验,丰富了我的履历。
没有特意去寻找对口的实习或是出色的志愿者工作,只凭借学校社团的资源去餐厅打过小时工,由于这方面的薄弱,我的活动曾一度被counselor批判为不够出彩。诚然,活动也要做到balance和全面,但我认为与其参与高大上却不知所云的活动,或是虚构出从未经历过的体验,不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踏实做一些让自己真正有感悟的事情。
选校:在哪儿度过我的未来四年
我的专业兴趣是在活动中逐渐显现出来的。最开始,由于父亲的商人职业,我抱着学商业管理的念头,收集了一些大学的资料。这让我陷入了一个误区 一 所学的专业应该实际且好找工作。但实际上专业的定位应该和自身的性格密切相关,就像我通过对国际课程的学习、“模联”活动的经历、跟老师以及同龄人的交流,认识到自己在政治、社会学方面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见解。这一过程,帮助我了解了更多的专业,也发掘出自己学习的动力和理由。
性格使然,我没有所谓的梦校。但是,美本申请注定了选校的重要性,在升学指导课上,counselor给我发了几十张卡片,每一张都是一个选校因素。我看中的学校特质中,学术大于休闲:必修课、师生比、校园规模、实习机会、交换项目、专业排名,这五点成为我评判学校的重要指标。而校园安全性、地理位置则成为次要的标准。我先把U.S.News的大学排名打开,截取综合性大学top50,排除前十和后五,跟counselor协调后,把范围设置在了 15-45之间。
早申的阶段,当我们抛开理工类和艺木类的院校、规模太庞大的大学和没有早申选项的大学,剩下的并不算多。我的ED贡献给了一个冲刺学校-Emory University,他符合我的大部分要求,如学术严谨、学校大小刚好、气候温和等。老师根据我的标化成绩,将大学分为了三个档位:排名15-25是冲刺、25-40 是匹配、40-50是保底。
因为个人原因,高中阶段没有去美国实地访校,所以获取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大学的官网,其次是counselor的描述和学校的招生指南。我们高中时常会有大学招生官访校,他们的讲解会让我对大学有基本的了解,如果我对这个大学有兴趣,会在提问环节询问他我关心的其他细节,如宿舍情况、安保设施。网站niche也是我依赖的信息来源,他上面涵盖了在校学生对学校的评价,也有学校基本信息的归纳。
了解学校历史,校训也能很好的帮助选校,这些关于学校的有趣小故事在文书的可读性上也有加持。要理智选校,关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也是不错的方法,因为多数留学公众号有不同板块,能为订阅者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是这一类非官方的文章,还是要谨慎过滤。
早申(ED+EA)推荐4-5所,因为截止日期较早,还要完成最重要的PS(大文书),所以建议花费多一点时间把每一个学校的文书做得精细,不要只抓数量忽略质量。我就是因为高三上学期还要同时准备SAT和赶文书的 deadline,导致早申的材料并没有呈现很好的效果,在常规一轮再次审核的时候,发现之前有很多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排名方面,我父亲比较注重大学整体排名,而我个人认为专业排名更重要,但排名在选校上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大体的筛选,不一定作为决定性因素来考虑,最后还是要综合考虑、慎重抉择。
文书: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文书有多难?试着想象最古怪深奥的哲理性的问题,再把他和文书标题画一个等号。作为申请中的核心一环,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书的作用,无非就是让招生官在千万个申请人当中选中你,认定你是适合这个学校的target student,这也是在暗示,你需要在文书中体现出自己优秀的能力以及你和学校的契合度。
除开personal statement,各个大学会在六七月份放出自己的小文书题目。 我的头脑风暴也从六月开始:高二暑假前,counselor让我们在白纸上画出思维导图,先写关于自己的最直观的形容词,再添加相关事件,要做到“真实、贴切、特别”。
万事开头难,刚起头,我就止步于找出自身的亮点,因为在我看来,自己从小到大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缺少动人心弦的冒险。对着电脑憋了半个月毫无进展,最后只能约counselor面谈。我们从老师对我的了解谈起,聊到了我的性格,和他人给我贴过的标签,又提出了我喜欢的专业,虽然对话只有两三个小时,但是我似乎在迷雾中找到了一丝光亮,有了继续下去的方向。老师让我不要急着完备结构,而是为成品准备素材,她也允许我把记得的往事中英文混写,还要求我有新的点子也记录下来一周通过微信反馈一次。
我的主文书写了原生家庭,尤其是父亲的观点对我的影响。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描绘了我和父亲的矛盾,中间段点出表面关系的缓和下的暗潮涌动,爆发争吵的部分主要由细节描写组成,由于不能有太多的语言,平平的对话会让人无法感受到情感的波涛,所以我添加了更多身体动作的刻画。
大体框架出来后,我以为万事大吉,只需要部分删改,但是在 counselor反复阅读过后,还是认为我的文书不合格。原因很筒单:高中参加的活动让我熟稔于正式文件的书写、使用官方词汇得心应手,可正是“新闻稿”一般的书写习惯,让我的文书读起来冷冷冰冰,毫不动人。
Counselor截取了前辈的文字,让我专注于情感的倾吐而非事实的陈述。结尾描写我的成长与变化的部分也被特意提出来修改,从最初的突兀生硬,到终稿的自然流畅,一共经历了15次大大小小的推倒重来。其中最大的一次改稿,是将我妈妈的角色彻底从文书中去掉,以免文章过于复杂繁琐,不利于短时阅读和理解。
内容无误后,由于字数限制,我必须把字数删减到650以下,为了不影响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counselor每次删除都小心谨慎。有的时候也会整句剔除,但更多的是精练表达。我并不是根据题目来写的主文书,而是找出自己身上最明显的特征和最大的亮点后,用故事串。主文书完稿后,我和counselor —起浏览了网站上给出来的所有题目,再选了一个最符合文书内容的安上去。(当然这个并不推荐,只是介绍我自己的方法)。
我的早申结果并不好。总结失利原因:我给Emory University的一个小文书中用到的描写方法错误---当学校要求描述一本自己最喜欢的文学/艺术作品时,刻意迎合选择了一本描写学校校友的书籍,以为自己掏心掏肺,但实际上全篇文章目的性太强,而思想浅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University of Richmond的小文书题目就很有意思,一共给出了三个题目,我选的题目是:如果可以去到指定一年,你会选择哪一年?为什么?
我选择的主人公是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 —黛安娜王妃,“穿越时空从而改变历史”。我将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和黛安娜王妃联系在一起,文书的结尾安排了一个模拟访谈。文书写到最后心情很差,因为它本身的字数限制是650,所以每次改动都要花很多功夫,建议选校时也要看看文书的具体要求。
总的来讲,我认为写文书不要怕天马行空,只要能够联系到自身,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故事情节正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最后一点是common app的填写,大小文书都需要复制到网站上,且格式五花八门。我采取的方法是,每一段都顶格,然后段与段之间空一行,这样看起来比较整齐。
至于专业的选择,虽然一直有传言说,选择热门专业申请难度更大,但我在申请学校的时候还是义无反顾地填写了最喜欢的专业。美本转专业的弹性较大,但是所选的专业还是应该跟本人性格以及从事活动有必要的联系。
活动填写的顺序activity list是十个空,没有必要为了看起来满满当当就写一些很牵强的上去,我只填了九个。参与最久最深的活动排到第一梯队,担任重要职务或者骨干人员的活动紧随其后,具有份量或者创意性的活动放在前三。
推荐信:比彩虹屁高级一点点
我的三封推荐信,两封来自于学校的任课老师,一封来自counselor。
任课老师分别是历史和微观经济,我是个典型的文科生,在这些课堂上也更加活跃。历史老师是我高中三年唯一没换的任课老师,他对我的了解和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我认为推荐信最重要的并不是撰写者的权威性或是专业性,而是撰写者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我是那种经常跑到教师办公室的学生,无论是问问题,还是单纯地聊天都能增进我和老师的关系,也为推荐信内容的可读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在课堂上积极表现为老师写推荐信降低了难度,但确定了人选不代表万事大吉。我还填写了学校专门为推荐信设计的问卷调查,把自己的信息全方面的展现给撰写者,能让他们写出更加丰富立体的推荐信,也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除此以外,向老师们表明了我的专业兴趣和择校原因,希望能帮助他们在推荐信中突出强调我和自身选择的契合。
面试:我的生动性
尽管我申请的学校中有一些是提供校友面试的,我还是一劳永逸地选择了第三方机构模拟面试。面试当天,扎着马尾, 穿黑色卫衣,和平时一样。虽然面试不能太过草率,但我认为真实性更为重要,找到一个最让自己舒服的状态才能让面试显得自信自然。
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以“你高中最喜欢的学科”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先后询问了我对于国际课程的看法、出国的理由、以及高中课外的安排。 由于在正式面试前,我在学校做了一个大约五分钟时长的模拟面试,面试官接踵而至的问题并没有让我难以招架。
对于面试,我的建议是,面试时要健谈,不要给人不知所措的感觉。与其—直被问问题,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不如从一个问题延伸开来,让学校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我就从问题“你最喜欢什么学科”聊到了相关的社团活动以及我如何选择并确立大学专业。
结尾:随遇而安
大学意味着什么?全新的思维方式、成年后的种种责任、全面扩大的社交圈……都是我们在大学生活中需要面对的。
申请季在留学圈摸爬滚打,为提高标化成绩死嗑托福,为文书标题绞尽脑汁,为活动、推荐信、面试疲于奔命……申请本身带来的磨练已经超过了最终那封admission letter.的重量。学校选择了你,证明你和他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心跳感应。那句congratulations,证明招生官相信你会茂盛地开放在大学的玉米地里,从此过上“日日只能啃汉堡,午夜梦回鸳鸯锅”的幸福生活。
最重要的是:当尽力展现出“可能不那么完美,却真实、动人”的自己时,未来的去向,自然是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