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谢缙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谢缙

【编者按】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中国书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的文化蕴藉又远在绘画之外,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习近平总书记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讲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渗透到一个人的血液里,是深层次的,是不容易改变的。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当前,无论是中国画展览,艺术市场上,还是书画课堂等等,能够见到的中国画,基本是没有题画诗的“白板”。当下不少画家以西方绘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参照,以此倡导所谓融合中西绘画以加强“视觉冲击”和写实效果。其结果造成了中国画的发展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现了极其萧条的现象,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决定下会将中国画引入末路;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尤其是当前中国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观念,“诗情画意”应该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大趋势。顾绍骅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美术界的西化现状,提出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中国画最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格艺术,养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即: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印”等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在弘扬民族文化这个事上,我们都应该做铮铮铁骨的好汉,不能卑躬屈膝!生存世界上,得有思想,负责任,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没有文化是不行的!”“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经过数十载的探求,主张应该从《中国画评价标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1031/13/3642803_943375204.shtml 入手,彻底改变中国画“西风东渐”,甚至是全盘西化的现状!(人民网强国论坛积极支持《中国画审美标准》)为此,我撰写了《以古为证 汲取精粹 发展创新 面向未来》等等论文来阐述------。

历史上中国画审美、品评标准的发展沿袭考:顾恺之 《女史箴图》箴文,卷末的 “顾恺之”名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及历代交往情况、纳贡物品等”从此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画家云集、各有特色,可谓是光耀璀璨。两宋时期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还有80%的说法,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早于西方绘画“文艺复兴”的十四~十六世纪,大几百年。)宋徽宗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可否认的,有“书画皇帝”和“丹青皇帝”的称号。亲创粗笔水墨花鸟,更加主流和严谨,特别是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这样的形式犹如“声光电+SanDisk效果”的电影,其艺术效果好;若是缺少题画诗,就像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或,“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难以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情怀!),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逐渐稳定,绘画艺术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呈现出流派纷繁、各成体系、百花齐放和各画科全面发展的局面。总的说来,元四家的影响在初期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文化典故成为绘画内容,以谢环、王绂、李在、仇英等为代表;《杏园雅集图》明·谢环,《山亭文会图》明 王绂,《琴高乘鲤图》《圯上授书图》明 李在,《松下论道图》明 仇英等等。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得到传承!如王履、郭诩、沈周、文徵明、唐寅等等,诗书画样样精到;如《琵琶行图》明 郭诩,《庐山高图》明·沈周,《雪山行旅图轴》明 文徵明,《落霞孤鹜》明 唐寅等等。

谢缙(1355-1430)明代画家。一作晋,字孔昭,号葵印,自称谢叠山,又号兰庭生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二十余年。善画山水,千岩万壑,气象雄浑,使人耳目一新。从艺活动:永乐元年(1403)以绘工贡京师。当时的京城尚在南京,侨居南京二十余年。后因眼睛有疾,才得以放归。宣德二年(1427)尚在世。谢缙主编《永乐大典》是他的荣耀。 谢缙,从小便是神童。诗词文章,听过一遍就能背。12岁的时候,把当时公务员官方教材“四书五经”,吃得透透的。所以在考试的时候也是柯南附体,曾中解元(相当于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第一名)。谢缙服侍明朝三代皇帝,每位皇帝都把它看成是身边红人(五肢健全的那种红人)。他巨能写书,《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以及鼎鼎大名的《永乐大典》都是他主导编纂。 

谢缙在明初以诗画闻名于时,与当时的一些诗人、画家交往密切。洪武二十二年(1389),他在京城金陵筑成“深翠轩”,随即有许多人为之题咏,其中如姚广孝、俞贞木、王汝玉、解缙、梁世行等人,都是当代的文章巨公。吴中名画家沈澄(沈周的祖父,1376—1463)和杜琼(1396—1474)也是他的契友,相知甚深。善诗,亦工画,数丈长的画面,只几天便可竣事。山水绘画以王蒙、赵原,技巧娴熟之后,便独出心裁,画风别具一格,亢直耿介,嫉恶如仇,为乡里豪绅所不喜,为永乐、宣德间吴门画派名家之一。传世作品有《潭北草堂图》、《云阳早行图》等。

《潭北草堂图》明 解缙 纸本设色 纵108.2厘米,横50.1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潭北草堂图》有名《东原草堂图》纸本设色,纵108.2厘米,横50厘米。该图是谢缙为同时的著名书画家、好友杜琼所作。杜琼(1396—1474),字用嘉,号东原耕者、鹿冠道人,人尊为东原先生,吴(今江苏苏州)人。系唐代诗人杜甫之后裔,善书画诗文,以卖画为生。擅绘山水,远宗董源,近法王蒙,多用干笔皴擦,淡墨烘染,设色清淡,风格苍秀,开吴门派之先声。杜琼心性淡泊,不愿做官,博综古今。著有《东原斋集》。

谢缙为时年23岁的杜琼作草堂图。因杜琼为杜甫族裔,故谢缙托名杜甫位于成都的潭北草堂,描绘“门无县吏催租税,座有邻翁慰寂寥。松影满庭闲白日,茶烟绕榻颺清飚”的幽居之乐。杜琼的东园,是其时吴中文士的雅集之地,而作为吴门画派的先驱人物,他隐于市而耕于艺的人生模式,也代表了自明代中前期开始苏松吴中地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人心态。于园居生活中体会山林气息,以景物寄寓情趣和志向,园林书斋作为主人审美的体现和身心的归宿成为吴门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不论是一生不仕,以隐者自适的沈周,还是曾为功名、宦途奔波的文征明及其子、侄,皆对书斋中的幽居生活有过多样的描绘。此图主要取王蒙法,写似拳石的山岭高耸,远山隐显;岭下峰回路转,树林苍盛,在高大的松树中,透露出一舍草堂庭院,主人似与访者交谈诗文。明代文人画家多作此类意境。左上作者自题并款署:“永乐戌岁上巳日,葵丘谢缙识。”作者题自作诗一首:“旧业成都万里桥,百花潭北草堂遥。门无县吏催租税,座有邻翁慰寂寥。松影满庭闲白日,茶烟绕榻飏清飙。酷怜杜甫成诗史,翻笑杨雄作解嘲。用嘉少陵裔也,文雅不凡也,攻诗画,知仆远归来,需俗笔,复赘鄙诗云。永乐戊戌岁上巳日葵丘谢缙识。”谢缙此图遂寓意成都杜甫草堂,表现手法主要取法王蒙,描写崇岩密林,长松参天,松林掩映之下草堂隐约可现。草堂内高士对坐清谈,通往山外的小路上走来一老者,侍童携琴后随。整幅画构图饱满,气势非凡,皴染玲珑,尤其是山头的皴染,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格调苍率质朴。以后的明代文人画家多作此类意境,反映出明代文人居士喜好避世隐居的心理。以博学闻名于时的杜琼,曾数次辞去朝廷的征辟,而以授课为业,在家乡苏州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正统至宣德年间,他组织文社,修筑园林,以“图画中人”自许。在晚年给友人的信中,杜琼对自己的园居日常有如下描述:“家居之东,有一别墅,名曰东园,其中杂艺花卉,惟竹为多,曾于竹间构一草亭,颇觉幽雅”,“ 斯亭之胜,传之遐远,四方士大夫之过吴而不登斯亭者为欠事”,“予于暇日簪鹿冠,披鹤氅,蹑琴面之鞋,曳百节之杖,循曲溪,上斯亭,喧嚣不闻,一尘不到,焚香静坐,以观造化生意”。图中有杜琼及清光绪间浙江诸暨陈声(陈洪缓后裔)的藏印。永乐戊戌为公元1418年,是谢缙晚年的佳作。钤起首白文长方印“葵邱”。款下钤朱文方印“孔昭”、白文方印“淡中有味”。画本幅右上部钤朱白间文印“畸园秘笈”、右下部钤朱文椭圆印“真赏”。右下角钤白文方印“杜用嘉印”、朱白间文印“畸园秘笈”。左下角钤白文方印“陈遹声印”、白文方印“畸园珍藏”。

  该图曾经诸暨人陈遹声收藏。陈遹声,生卒不详,字蓉曙,光绪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松江知府,颇有政绩,著有《明逸民诗》、《畸庐稗说》及诗集等。他得此图后,精心装池,和谢缙题画诗一首题于画的裱边,一再题跋抒发得图后的喜悦之情。

  《潭北草堂图》进入浙江省博物馆书画库前,险遭不测。这件珍贵的书画作品不知何时从陈遹声处流落到同邑一农人手中。1953年,浙江省博物馆书画鉴定专家黄涌泉先生下乡时,在诸暨一户农民的蚊帐顶上发现了明代大画家谢缙的《潭北草堂图》,上面积满了陈年的灰尘。如若遭遇虫咬、鼠啮,其后果不堪设想。经过黄涌泉先生的多方努力、奔走,此图后由诸暨枫桥区政府出面,以区政府的名义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

 《仿马远山水》明 谢缙 尺寸 137×70cm×2 创作年代  1561年作

题识:  嘉靖辛酉夏日仿宋梁楷法,蔡丘翁谢晋。

钤印:漫漶不辨 

由元入明的画家谢缙传世作品很少,《云阳早行图》轴是不多遗迹中的一幅。该作是上海博物馆历代书画馆常设展2018年第一期的展出作品,较多地映现出他追溯董巨的笔墨特点。反映出他善于融会宋元技法探求自己风貌的努力。

据此题知图为赠友人盛寅而作。盛寅字启东,号退庵,吴江(江苏苏州)人,精通医术,受业于同郡王宾。永乐初征用为医学正科,仁宗时出赴南京太医院,宣宗、英宗朝重入京城太医院,正统六年(1441)卒。永乐十五年,盛寅自北京返吴,途经丹阳,谢缙写此图以志送行。丹阳于三国吴时曾名云阳,晋时一度为毗陵郡治所在,故题曰“云阳早行图”,诗中所称“云阳”“毗陵”,皆沿用丹阳古名。此图绘长松夹道,一老者骑马款行,侍童担琴书随后。隔溪层峦叠翠,草木葱茏,山麓和树丛间薄雾弥满。图作于十月,正值“千林枫叶丹”的深秋时节。作者用浓重的墨色皴染山峰,以横直浓墨点苔,淡墨晕染雾气,生动地传写出宿雨初收、晓烟乍泮的气象和行客秋日赶程早行的情景。图上题识诸人,或通医,或工诗,或善画,可见都是谢、盛两氏的同道好友。谢缙为盛寅作图送行,诸友相继题诗唱和,映现出他们之间诚挚的情谊。《云阳早行图》轴则较多地映现出他追溯董巨的笔墨特点。此图峰岫的结构雄浑,山顶多布置矾头,以稠密有力的披麻皴和破笔密点苔表现出山势厚实、草木华滋的特质。山脚云树朦胧,树丛用简笔勾干,横墨点叶,近处松树枝干挺劲,这些表现方法明显地继承了董巨江南山水画派的传统。同时用笔趋于沉着凝重,墨色枯润相间,浓而不涩,又融和着吴镇的长处。这一幅作品反映出他善于融会宋元技法探求自己风貌的努力。谢缙的绘画到晚年形成自己浑厚苍郁的风格,在明初卓然成为一家。明董其昌称他为“胜国名流”,确非虚誉。他和同时代的一批画家,如王绂、徐贲、杜琼、刘珏等人,大多活动在苏、松一带,以诗画相交,互激互励,逐渐形成一种艺术风尚。他们嗣承着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宗旨,好以画“写胸次磊落”(倪瓒语),“寄其闲情”(王绂语),表现文人冲淡萧散的情致,而与当时宫廷喜尚的工谨精丽的院体画格调大相径庭。他们的艺术旨趣和绘画技法,直接影响了以后吴门画派的代表画家沈周和文徵明。特别是沈周,亲得杜琼和刘珏的指授,他与谢缙虽未及相遇,然对这位前辈画家十分景仰,屡屡在谢画上题赞。在沈周的作品里,那种气局宏敞雄浑的风调,以及笔墨的沉厚凝练,无不透现出受谢、杜、刘诸氏熏染的痕迹。谢缙等明初画家,对明代中期雄踞画坛的吴门画派,起着重要的开拓作用。

谢缙传世作品很少,《云阳早行图》轴是不多遗迹中的一幅。本幅有自题诗跋及刘溥题诗,天池另纸有蒋用文、许穆、史谨、朱彤、蔡昶等人题诗。谢缙自题:“故人明发处,不寐听晨鸡。喜色盈眉睫,轻风入马蹄。毗陵山远近,茂苑树高低。料得还家夜,相思月满溪。启东医学将还吴,葵丘谢缙为写云阳早行图并诗以赠。时永乐丁酉岁十月既望也。”起首钤“葵丘”白文长方印,题后钤“澹中有味”白文方印,图左上钤“孔”“昭”朱白联珠印、“陶情写意”白文方印。

明 谢缙[款]《西庄访友图》纸本水墨  尺寸 129×42.3cm  创作年代  1427年作

《西庄访友图》此图所绘:山高入云、植被稀疏,石桥回旋、小道崎岖,树荫茅屋、宾主相揖;好似:“台山朝佛陇,胜地绝埃氛。冷色石桥月,素光华顶云。远泉和雪溜,幽磬带松闻。终断游方念,炉香继此焚。”但描绘西庄的做法想必并非沈澄的心血来潮。在更早的宣德二年(1427年),他就曾邀请好友谢缙进行过相关的创作。根据沈周的诗文记述,谢氏在当年的二月三日重访西庄,相关记述还被题写在现存一件谢缙[款]的《西庄访友图》上,不过其个别文字与《石田先生诗钞》所录略有出入。由于早期描绘西庄的画作传世极少,我们不妨暂从本作做一管窥。在这件作品中,谢缙除了在跋文中提到作画的时间为 “宣德二年仲春三日”之外,还介绍自己 “不到西庄仅五年”,但此地已是 “衡门乔木愈森然”。他赞叹沈澄的居所 “风致清幽,爰出尘外”,并应主人之邀在此留宿了二三宿。从画面上来看,这件立轴运用了宋人山水的构图,主峰中立而突出,笔法则似王蒙,苔点错落于山脊,以浅设色画就,呈现出与后来吴门画派的联系与不同。画家在画面下部,即前景的部分中描绘了主客话别的场景,并以苍松象征对主人高尚品格的赞美。有趣的是,正如我们前面所介绍的那样,西庄周围的实景并没有山丘。画中想象出来的山川景致不仅是隐居的标志,也正是沈周理想居所的模样。谢缙绘制《西庄访友图》后的九个月,沈周出生,而他直到五十四岁才得见此作。此时,祖父与谢缙都已离世,沈周自己也是“已现衰毛白”。面对前辈描绘故园的作品,他抚今追昔,老泪纵横,但西庄后来在他的经营之下依旧活力不减,这或许也是对前辈们最好的告慰。

画上题跋包括:

1.沈周(1427-1502):先公旧得葵丘笔,淡墨真成北苑风。未岁春时图既作,丁年冬仲我初降。后生已见衰毛白,往事空惊转烛红。今对青山■()双鹤,秋风吹泪到辽东。

此图作于宣德二年二月三日,周尚未生。生于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距作图时尚十越月,周今年五十有四,发已种种,葵丘既化去,先公亦违养十有八年。抚图之际,感念今昔,不知雪涕之沾襟也。因诗以识之。成化庚子(1480年)花朝日,沈周泪书。

钤印:启南

2.陈颀(1414-1487):

葵丘谢先生以诗画名家一时,相与者无不得其所作。沈氏所藏殆不止此。启南以此作于其未生之年,故特题诗以著其感慨之意。其子帷时请予缀其上。予自弱冠以契家子每侍先生杖履,今其去世已四十余岁,其光仪声咳宛在耳目,然先生之遗墨在于予家,不忍展玩,盖以先生属纊之日,正先府君见背之年,其所感又有甚于启南者。帷时之请,不容终拒,哽咽抆泪,因书以填空纸。后学陈颀拜书。

鉴藏印包括:

陆愚卿(18-19世纪):怀烟阁陆氏珍藏;

李盛铎(1858-1935):李氏木斋、木斋;

高■真赏;玉峰徐氏家藏;■荫堂书画印;玲珑山馆

注:

1.是画上款孟渊者,即沈周祖父沈澄,字孟渊,号介轩,晚又号茧庵,永乐初以贤才徵赴京,寻引疾归。性嗜诗酒,时以诗名江南。居祖城之西庄,日与治具燕宾客,人以顾瑛拟之。著有《茧庵集》。见陈正宏《沈周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页。

2.陈颀,字永之,长洲人。景泰中以春秋领乡荐,授开封府武阳县训道。中年致仕。博学工诗文,清修介特,名重于时。有《味芝居士集》、《闲中今古录》。生平简介见《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44页。

3.陆愚卿,清乾隆嘉间人,字愿吾,号鲁亭,江苏太仓人。候补经历,举乡饮大宾。其父时化(1714-1779)精于鉴赏,收藏甚富,初承庭训,流览秘藏,点染花卉、禽、虫,行笔工秀。亦善山水。又有行书与子载尺牍,论铁笔篆法,极为精确。工诗有怀烟阁留草,嗜兰又著国香志。生平简介见《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第979页。

4.李盛铎生平简介见《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30页。

题识:不到西庄仅五年,衡门乔木愈森然。怜君丰采情如旧,愧我龙钟雪满颠。西庄廼孟渊徵士所居,风致清幽,■(爱)出麈外,余不至久矣。今春复过,孟渊款留二三宿,情好如昔。将别写图赋诗以归之。时宣德丁未(1427年)仲春三日,葵丘谢晋识。

《春山访友图》明 谢缙 纸本水墨 92.6×34.2cm 

《春山访友图》此图所绘:山野返青、枯木逢春,树荫客舍、挚友相逢,天高云淡、话语绵长;真好似:“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逢。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谢缙的画极少见。此图笔意在盛懋(元代)、王蒙(1308- 1385)之间,与传世《云阳早行图》《东原草堂图》相较,稍欠浑厚而秀润有余,或为早年之作。《虚斋书画录》卷八收录有谢缙为镏刚做《秋林鱼隐图》,见两人交谊颇深。 

题识:春山访友图。葵丘谢孔昭为镏钢孝廉写。

本幅清真道人题:林深溪壑幽,泉鸣石痕浅。萝径入松间,烟云积春藓。我怀山中人,欲叙情缱绻。偶尔一相寻,神清路非远。清真道人。

钤印:葵丘、孔昭、澹中有味  鉴藏印:贝墉、可庵珍藏

题签:明谢葵丘春山访友图。宝宋室。钤印:朗庵 

《松阴高士图》明 谢缙 尺寸117.5×36cm 创作年代 丁末(1427)

《松阴高士图》此图所绘:大树成排、杆节如眼,阔叶茂密、遮天蔽日,山道平宽、秋高气爽,朱衣高士、执杖信步,山峦杂树、远山连天--------------

款识:宣德二年岁次丁未仲春三日,葵邱谢缙写。 

印鉴:孔昭

鉴藏印:项墨林父秘笈之印、子孙世昌

《月下静钓图》明 谢缙 尺寸 137×70cm 创作年代  辛酉(1561年)

《月下静钓图》此图所绘:白玉盘、天上挂,光如昼、撒世间,高坡岸、渔舟栖,古枝繁、荆棘稀,老渔翁、倚船头,盯鱼標、杆横斜,篾篓系、期有获-------;正是:“帘下秋江夜影空,移楼人在月明中。从今隐去应难觅,深入芦花作钓翁。”

作题识:嘉靖辛酉夏日,仿宋梁楷法。葵丘翁谢晋。 

《溪隐图》明 谢缙 立轴,纸本,纵98.3厘米,横72.5厘米。香港虚白斋藏。

此图画远山层叠延绵,湖面空阔平静,洲渚岸边,杂树葱郁,渔人泊船后向家中走去,围栏内,茅棚下,一女子席地而坐。用笔遒劲秀逸。画面空灵而苍郁。

题识:1、一身萧散寸心间,势利奔趋总不关。白眼看人成一笑,水边林下对青山。葵丘自号溪隐,复写是图,征余诗,余观此图置景空阔,无纤丽笔,有古淡趣,可羡可羡,遂题一绝以归之,工拙弗暇计也。时宣德六年秋七月上吉,尚素老人识。

2、“山上云生春雨后,树头花落午风余。道人兀坐碧溪池,下有流泉应读书。——沈周”

 

顾绍骅于2022131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