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民今天来学习、解读《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草民的解读]
1、我读了我找到全部的《道德经》第3章第一句的翻译,100%都说: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差异仅在贤能/贤德。我想说,这100%的专家、大咖都错了。
2、在现代英语中,idiot是笨蛋、傻瓜、白痴的意思。可是 idiot 源自希腊语 idiotes ,本意是“私人、不任公职者”,即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平头百姓”。说明什么?就是在英语的语境中,不任公职的私人是白痴。
3、在中文中,“草民”一词的词源就在孔子。孔夫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什么意思?“小人”的品德就像草,“君子之德”像风。“风”吹来,草一定就会顺着倒下去,偃旗息鼓。
4、孔子还有一句话:“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句话对我们理解《道德经 》第一句非常有用。
5、我写过一首诗《塔公草原》,其中一句是:地球第三极的风啊,大氅一样抚过大西南。
6、在老子的时代,井田制土崩瓦解,诸侯们争权夺利,周天子的中央集权摇摇欲坠。老子管理的国家图书馆都被军人侵入。也许正是遭遇了这些,老子才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遇到粉丝尹喜。
7、所以老子第一句的贤,是正话反说;如果那时候有标点符号,老子一定会给贤打上引号,使贤变成“贤”。如上所述,都看不起老百姓,孔夫子甚至说老百姓有勇无义只是偷盗(孔夫子做司寇的时候就杀了盗趾),而不会像君子一样“有勇无义”乱了朝纲。老子的贤者就是孔子的君子。
8、只有老子,看穿了所谓贤能、贤德的真面目。所以老子告诫君主、诸侯应该“不上贤,使民不争”。怎么才算不尚贤呢?就是:不养士、不蓄养门客、不延揽谋士。老子说这话,当然是对君主说的,其出发点是为了君主。
9、老子的预言成真,中国历史上的“贤”大大大多数没有做什么利民的好事。商鞅变法,严刑峻法,受害的是草民,得益的自然是君主;汉昭帝始元六年,朝廷举办了一场盐铁是否官营的辩论会。贤能的桑弘羊胜出之后,盐铁价格飞涨上天,老百姓的钱袋子都变成了朝廷的库银。自此之后,后市的贤能都会建议朝廷:把赚钱的生意自己做了,不准民间染指。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也“贤”,正常的徭役赋税之外,因辽东战事另设“辽饷”搜刮民财,饥饿直接逼反了李自成。
10、老子继续说:
——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我们领导人也说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基石”。这比老子高明多了!);
——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贤能、贤德”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国家就不会不太平了。
11、我喜欢老子,他和我一样一样的,天真可爱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