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之先,地球陆地表面森林覆盖广泛。那时的森林,即是自然而然的原始林、天然林。在天然林之先,地球表面充满了裸地。那时的裸地,即是自然而然的原始裸地、天然裸地。天然裸地被森林覆盖后,即是天然林。天然林曾覆盖地球陆地表面的65%。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大约在310多万年前,人类诞生于地球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中。在长达300万年时间里,人类只是地球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一员,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其它成员形成力量均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约1万年前,诞生了人类文明,先是发明创造了采集、猎捕工具,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高高在上,挥霍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生产成果。不满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低效率,人类发明创造了耕作、养殖技术,逐步改造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彻底清除天然森林,形成大量无林裸地,以建构农田、牧场、屋舍。
由人类清除天然森林而形成的无林裸地,即是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风儿、鸟儿,携带着上天之子,落地而生,再度形成自然而然的森林景观,即是次生天然林,与原始天然林并称天然林。在次生裸地上,人类栽培草本作物,也栽培木本植物,后者即是本初的人工林。人们栽培经营人工林,以期稳定而有效的获得食物药物、木材薪柴,以及观赏愉悦审美需要。现在,人们习惯上把获得食物药物的人工林称为经济林或是果木园,把获得木材的人工林称为用材林,把获得薪柴的人工林称能源林,把获得观赏价值的人工林称为园林。当天然林远离后,人们不断发现森林所具有的多种价值。于是,在次生裸地上,与时俱进,不断栽培护院林、护田林、护路林、护渠林、护岸林、护堤林,以及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碳中和林、木材储备林……人工林种类繁多,迭代更替,洋洋大观。
中华是文明古国,原始森林,涌动生机,孜孜不倦,养育中华文明数千年。华夏大地,曾是美丽繁茂天然森林王国,如今则是首屈一指的人工林大国。国家林业草原局公布的全国林地人工林面积为11.93亿亩,再加上3.03亿亩园地,人工林面积达14.96亿亩,人均超过1亩。全国林地人工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32.9%。也就是说,中国森林,三分天下,人工林居其一。
人工林已经与城市、乡村发展紧密联结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放前,我国天然森林资源几近耗尽,森林覆盖仅存8.6%。盛世兴林。新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实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推进平原绿化、通道绿化、村镇绿化和森林城市创建,促进人工林快速发展。回顾人工林发展历程,其主要经历了以木材生产为主、以木材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和以提质增效为主的历史之变。
以用材林生产为主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森林是重要经济资源,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生产木材。这一阶段,发展人工林主要是在天然林采伐后迹地人工更新和营建人工针叶纯林,以生产木材为首要经营目标。全国森林面积从1950年代的12.75亿亩,增加至1980年代的17.25亿亩,其中人工林增加3.33亿亩,为森林增长贡献了73.3%。这是人工林增长对森林面积增长贡献最大的一个历史时期。
木材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阶段。1980年代开始,国家制定一系列发展林业方针政策,人工林发展逐渐向以木材生产与生态建设并重发展。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79 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1984年9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1981年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决议》,规定植树造林是公民应尽义务。198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0周年之际,邓小平题词“绿色长城”。1990年开始人工速生丰产林培育,以遏制天然森林资源过度消耗。1994年开始建构以建设生态公益林为主、经济与社会效益兼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世纪交替之际,全国森林面积23.84亿亩,较1980年代初期增加6.59亿亩,其中人工林7.00亿亩,增加3.67亿亩,为森林增长贡献了54.9%。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阶段。1998年长江、松花江及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严重缺失。此后,人工林建设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转变,强调人工林在植被恢复、退化土地与景观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防治和涵养水源等方面的作用。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试点,2000年正式启动;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陕西、四川、甘肃3省试点,2002年全面推开;2000年国务院出台《2001—2010年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规划》;2001年原国家计委批复三北防护林工程四期规划;2003年全面启动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人工林持续增长。2009年全国森林面积增长至31.16亿亩,较十年前增加7.32亿亩,其中人工林10.92亿亩,增加3.92亿亩,为森林增长贡献率53.5%。
以提质增效为主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人工林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人工林规模继续增长,森林质量有所提高。2019年全国森林面积超过33亿亩,人工林面积11.93亿亩,增长贡献约50%。人工乔木林生长速率、单位面积株数和平均郁闭度均增加,人工林质量提升明显。
2020年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双重”规划)提出,到2035年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开展绿化和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使生态系统发挥更大的生态功能和生产潜力。由此,人工林发展全面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提供更优质生态产品,生产更多生态服务。
全国人工林发展呈现四大特点:(一)个体所有占优。全国个体所有的人工林林木8.50亿亩,占71.2%。(二)用材林比重大。从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分析,人工林五部分、三大块。第一大块是用材林、占42%,第二大块是经济林、占28%,第三大块是防护林、占27%,三大块合计占97%。特种用途林、能源林分别只占2%和1%。(三)幼中龄林占比高。全国人工林中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面积占比分别为40.7%、29.8%、14.1%、11.6%和3.8%。幼中龄林合计占比70.5%。(四)纯林多。在人工乔木林中,阔叶林4.05亿亩,占47.2%,针叶林3.94亿亩、占46.0%,针阔混交林0.58亿亩、占6.8%。优势树种(组)前10位杉木林、杨树林、桉树林、落叶松林、马尾松林、刺槐林、油松林、柏木林、橡胶林和湿地松林,合计5.45亿亩,占63.6%。
全国人工林发展面临三大问题:(一)生态功能不足。人工纯林占81%,混交林占19.0%。同龄纯林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生态系统脆弱,稳定性差、抗灾害能力弱。人工针叶纯林引起土壤酸化,限制灌草生长,不利于乔灌草全面发展。因地表覆盖物少,土壤透性差,人工林被戏称为“森林沙漠”。(二)增长空间不大。我国是全球人工林最多的国家。经过数十年植树造林,人工林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潜在空间造林难度大。全国67%的潜在造林空间在西北和内蒙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18%的潜在造林空间在25°以上陡、急、险坡地,造林成林越来越难。(三)生产能力不高。防护林体系更新能力不足,用材林单位蓄积量不大,经济林亩产量不高,普遍只有发达国家单位面积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需要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资金投入。
从四大特点、三大问题出发,全国人工林发展应从“增加面积”全面转向“提高质量”,主要遵循四大路径:(一)优化林分结构。对生态公益林推行近自然化改造,将现存大面积单层同龄人工针叶纯林转化为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的复层异龄多树种混交林,以复层、异龄、混交为结构特征,以择伐和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特征,使其达到接近自然的状态,提高生产能力和抵抗能力。(二)强化经营管理。推进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制度建设,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状况,从林班或小班的层面上进行更新造林、抚育间伐和低产林改造等精细化的人工林森林资源经营管理。重点国有林区培育长周期、多目标的复层异龄混交兼用林。国有林场培育珍贵树种、大径级优质良材。集体林场将抚育经营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实施科技支撑项目,为精准提升人工林质量提供科技支撑。(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经济林。经济林规模扩张阶段已经过去,坚定走出集约高效发展之路,对现立地条件好且有发展前景的,采取综合措施挖潜改造,建成高产高效经济林。(四)深化投入政策。人工造林重点在西部,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要把握历史经验,遵循宜乔则乔、宜灌则灌、适地适树原则,加大科技投入、克难攻坚,筛选培育良种。要建立健全生态资源产权制度、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制度、生态监测评价制度、森林经营制度、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和调控制度,以及生态补偿制度等。
阅读链接:陕西人工林
与国土三调资料对接融合,陕西森林面积1.52亿亩,其中天然林1.04亿亩、占68.4%,人工林0.48亿亩、占31.6%。陕西人工林四个特点:(一)经济林比重大。全省经济林506.32万亩、占42.1%,比全国高14.1个百分点,防护林434713万亩、占28.9%,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用材林比重仅9.9%,比全国低32.1个百分点。(二)幼中龄林占比大。全省人工乔木林0.235亿亩,其中幼龄林0.092亿亩、占39.1%,中龄林0.111亿亩、占47.2%,近熟林0.012亿亩、占5.1%,成熟林0.008亿亩、占3.4%,过熟林0.012亿亩、占5.2%。幼中龄林合计占比高达86.3%,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三)阔叶纯林面积多。人工乔木林按优势树种(组)归类,阔叶林0.146亿亩、占62.1%,针叶林0.067亿亩、占28.5%,针阔混交林0.022亿亩、占9.4%。比全国阔叶林占比高15个百分点。(四)质量效益不高。平均郁闭度0.51,低于全国平均的0.53。每公顷蓄积43.3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的59.3立方米。
注:林政体系复杂而深刻。要全面推进林政“三生”——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空间治理。我们是绿色愚公,朝夕逐梦,向绿而行。本文为林政之变系列文章之一。熊鑫博士为本文形成做出重要贡献。2022年2月19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