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建言:要努力创造民众敢于质疑领导行为的环境


    中国以前是个人情社会,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而随着公民意识与国民素质的提升,人情难以平衡,甚至走向极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人治的轨道上走向法治的道路自然是不平坦的,需要上有推动的巨大决心,下有推进的共识,并在行动中一以贯之。

   我认为推动法治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让民众敢于质疑领导的不合理安排,不当的行为,而且要有始有终,比如前年闹得沸沸扬扬的80后厅级干部火箭式提拔事件,就在网络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也招致网上线下巨大的质疑,后来相关方面把其从敏感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职位调整至省电大副校长职位,才平息了质疑,但很明显没有做到有始有终即应该就提拔的程序进行调查,是否合法合规?有没有人为因素在促使火箭式提拔?转移矛盾,平息质疑,避重就轻的调查处理等等都是不利于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更不利于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相反更使得不守规矩者大有市场,铤而走险,甚至把潜规则当作是正道,是光明正大的.

    领导负责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做大事,而且响应速度,解决速度都会加快,同时国家在倡导亲清的官商关系,但从已披露的情况看,权力寻租,资本与权力联合的现象还很普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有钱的人很容易攀附权力,虽现在政务非常公正,透明,但在选人用人等关键问题上,还有巨大的操作空间,比如许多职位具有巨大的裁量权即给你也可以,给他人也可以,大家彼此是竞争的,拿什么竞争?不用明说(要么是钱,要么是关系或者权力,要么是能力,但关键因素是什么,我想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国家在倡导坚守,忠诚,尽职尽责等,但却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即如果你一直富有理想,信念坚定,从不趋炎附势,更不行贿受贿等等,就会在许多事务上有主动权甚至是一票通过权,这样用实际行动来张扬好的风气,更能从根本上扭转风气,因为虽然反腐常态化,但是腐败分子还在不断的涌现,根本在于环境,风气,根本还在于选人用人的标准即上位者有多大的比例是通过长期的工作表现,为民态度,理想信念等综合表现上去的,同时如果好的风气得不到张扬,坏的风气得不到惩治,甚至环境还在助长坏的风气,在竞争的环境里,通过送钱,通过找关系都可以很轻松的上位,那谁还需要真心为老百姓服务,谁要还一心一意的干工作;更甚者表面上走的是正规的组织程序,但其实还是领导说给谁就给谁,难道不应该综合考虑吗?即同样的工作经验,别人努力几十年还不如你工作几年,这样的安排难道妥当吗?要考虑更多人的感受,更不应该在年龄上搞一刀切,要注重理想信念,工作态度,业绩等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

    追求进步是每一位体制人的共同心声,一方面体制内要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并要有质疑的机制,另外一方面竞争者要真正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放在自己理想信念与行为习惯的塑造上,依靠个人的努力,依靠正直的方式去获得自己所要的。我从来没有要求过什么,但对这次职称评审的结果表示失望,愤怒,不可接受,我希望相应的机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结合各种表现,给与综合考虑,同时我虽多年为进入体制不懈努力,但人人都有原则与底线,我不想攀附,也不想巴结,我只想尽我所能做好份内的事,即使有憾,中国之大,施展与表现的机会与领域很多,虽然我不能在体制内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贡献微薄的力量,在另一端市场我也能找到自信,收获充足的底气,这就决定着我依然会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生的准则与底线,满怀信心与底气的乘风破浪。

   最后在体制内,党政正职在当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人们常常称土皇帝,虽然反腐扫除了一些土皇帝,但毕竟是事后监督,真正要做到防微杜渐,就要地位对等,平衡,也就是我认为要努力创造民众敢于质疑领导行为的环境,考虑到渐进与特殊性,可以从市,县,乡三级开始,然后由下而上,因为这三级是最靠近老百姓的,也是与老百姓利益关系最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