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林业系统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履职尽责,当好生态卫士,制定实施秦岭、黄河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切实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修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双重规划”项目,超额完成国家下达营造林任务,森林草原火灾次数、过火面积、受害面积降至历史新低,推动秦岭黄河生态系统提质增效,形成了新的工作局面:
一是林长制组织体系全面建立。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全省10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韩城市,104个县(市、区)、1260个镇、16372个村已全面推行林长制,设立省级林长5名市级林长104名,县级林长1343名,镇级林长7912名,村级林长43780名,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责任全面落实。
二是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形成。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全省270处自然保护地中212处优化整合为202处。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区试点,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国家批复我省创建秦岭国家公园方案,秦岭国家公园建设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形成之中。
三是生态林场体系丰富完善。生态林场是公益林经营管理主体。不断深化林场体制机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省国有林场由262个优化调整为208个,经营管理面积5225万亩,其中13个国有林业局(场)占33.2%。积极探索发展以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为主体功能的新型集体林场,以储碳储材为主体功能的双储林场,丰富完善以国有林业局为主体、国有林场为基础、集体林场为补充的生态林场体系。
四是秦岭北麓生态示范带建设有序推进。巩固提升整治成果,扎实开展森林督查,严厉打击“乱砍乱伐、乱捕乱猎”等破坏资源违法犯罪。全面开展秦岭北麓生态建设调查,启动秦岭典型受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试验基地建设,实施秦岭北麓朱鹮野化放飞十年行动,建成开放秦岭四宝科学公园,与秦岭国家植物园、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组合成为秦岭北麓生态示范带窗口。
五是黄河西岸绿色廊道加快建设。坚定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落实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省级专项资金1亿元,全面推进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新造林333.8万亩,退化林修复35.5万亩,森林抚育169.8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3.3万亩,黄河西岸潼关至宜川段30%直观坡面实现绿化美化,厚植“沿黄”廊道绿色发展之基。
六是松材线虫病疫情基本遏制。坚持防输入、防扩散、防反弹、清疫木、清疫情“三防两清”防控思路,制定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5)》《关于科学防控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实施意见》《秦巴山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包片蹲点工作方案》《陕西省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置利用管理办法》,签订防控目标责任书,加强明察暗访督导检查,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落实综合防控各项措施,全省松材线虫病疫区减少1个,疫点减少7个,灾害发生面积减少1.03万亩,病死松树下降26.3%,首现“四下降”,基本遏制疫情蔓延扩散趋势。
2022年,我们将全力推进五级林长制高效运作,全面落实秦岭、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两个“十大行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突出抓好五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以林长制带动林长治。坚持筑牢基础、夯实基层,推动镇村林长巡山护林,履行“五绿”之责。完善配套制度,建设管理平台,加强常态管理,严格考核问效,加快形成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生态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
二是建好自然保护核心阵地。着力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生态林场体系,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加快创建秦岭国家公园,持续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争取把秦岭国家植物园建设成为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核心植物园。
三是推动生态系统提质增效。全面管护公益林、天然林。推进《陕西秦岭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落地实施。坚持科学绿化、以水定绿、以绿治黄、系统施治,全面做好“双重规划”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秦岭生态系统修复、沿黄防护林和黄河西岸绿色廊道提质增效。
四是筑牢生态空间安全防线。树牢生态安全观念,坚持底线思维,推行封山(沙)育林(草),严格封山禁牧,严管生态资源,严防森林草原火灾,严抓有害生物防治,维护我省生态安全。坚决打赢松材线虫病疫情围剿战,扎实推进松材线虫病五年攻坚行动,落实防控责任,严格检疫封锁,强化监测普查,实行疫木年度清零,彻底遏制松材线虫病疫情。
五是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林,强化草原、湿地、荒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完善生态林场体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小切口”改革,厚植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注:本文是2月26日在省委秦岭黄河生态保护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