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解之际的黄宗羲
2021-11-06
李洁非,《天崩地解:黄宗羲传》,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
因为去了宁波白云庄,参观了黄宗羲(1610-1695)曾经讲学的甬上证人书院,了解一点黄宗羲与万氏父子的关系。回来读《天崩地解:黄宗羲传》,这是作家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中的一本。
以前知道一点黄宗羲,基本上是中学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后来还了解一点秦晖所说的“黄宗羲定律”,与中国经济史有关。这一次阅读,对黄宗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孝子
中国人的伦理观念特别强调“孝”。后来成为一代大儒的黄宗羲,首先是个大孝子。
两件事。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曾在朝廷为官,因参劾魏忠贤阉党而受到迫害,与东林党人一道下狱。阉党罗织罪名,勒索大笔赎金。黄宗羲那时才十七岁,为救父亲而四处奔走,八面告贷。赎金即将筹足,却传来父亲被酷刑致死的消息。魏忠贤倒台后,黄宗羲与东林党受害诸君子的后人到京城颂冤。一次审判中,黄宗羲用袖中藏匿的锥子刺伤一阉党头目;再一次审判中,与其他东林君子后人刺死当初酷刑致其父亲冤死的两名狱卒。皇帝念其至孝,加上两狱卒罪大恶极,宽恕了黄宗羲及同伴的鲁莽。有仇必报这样的血性,是文人中难见的品格。
黄宗羲后来参加抗清活动,多次受通缉,被追捕。逃亡途中,一路背着母亲,不弃不离。有如此孝子的精心照料,母亲享年八十七岁。
2,兄父
所谓“兄父”,乃名为兄长,代行父职也。黄宗羲是家中长子。父亲去世时,他才十七岁,弟弟们尚在年幼。十七岁的黄宗羲还是少年书生,经世未久。父亲去世,将他推上家长的位置,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他一面持家,一面带领并教导弟弟们学习。后来,弟弟黄宗炎也成为大学者。
明清交替之际,黄宗羲和黄宗炎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清兵。黄宗炎两次因为兵败被俘,两次被哥哥营救出来。其中一次得到白云庄的万氏父子的大力协助。
3,战士
黄宗羲不仅仅是书生或者学者,还是战士,真正意义上驰骋沙场的战士。明亡之际,江浙一带地方豪强纷纷组织民间武装抵抗清兵。黄宗羲在家乡组织了一只四五百人的武装,叫做“世忠营”,抗击清军。万泰也组织了地方抗清武装。后来,黄宗羲加入鲁王的小朝廷,受命率领三千散兵游勇与清军作战。军力不整,指挥失当,一触即溃。不过战斗精神值得嘉奖。
4,学者
黄宗羲少时不愿意读“正经”书,喜好的是“演义”之类的杂书。父亲去世之前,将他托付给明末理学大家刘宗周。黄宗羲二十一岁才发奋读史。他读“二十一史”,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日可读一卷。黄宗羲读书,无意于科考。他所追求的是真学问,而科考在意的只是假把式。他很瞧不起那些徒有功名而没有学问的儒生。后来在朋友们的劝说下,勉强参加科考,去了四次,一无所成。
黄宗羲研究的是“经世致用”之学,尤其用功于历史。“国可亡,史不可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留下当代人经历的历史,留下中华文化的历史。黄宗羲还研究算术,历法等等,留下重要著作。
黄宗羲曾经在吕留良家做西席,又曾经在绍兴和宁波开设证人书院,从事讲学,研究和著述。在他的门下,培养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学者,如万斯同兄弟。黄宗羲及其弟子的历史研究,形成了著名的“浙东学派”。
5,启蒙思想家
在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明末一些著名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身上,已经有了启蒙思想。
在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有“君为客,民为主”的思想,有“君臣分权”的思想,有君主与天下是“委托代理关系”的思想,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的思想,有 “无制约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具有启蒙的性质。他的这些思想,在今天还有启蒙意义。
就国家意识而言,黄宗羲是比较开明的。因为看到过明朝政府的极度腐败,他对这个朝代并不是那么忠诚。他的忠诚的对象,毋宁说是中华文化。他也不是那么绝对的排满。当看到康熙朝开明,开放的政策时,他对满清的敌意有所消减。康熙皇帝请他去编写《明史》,他不愿意去,而是委托他的学生万斯同去。这表现出他的合作态度。
黄宗羲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从乱到治,他以为“乱”就要结束,“治”就要开始了。他的这个认识却是过于乐观了。
人物传记有文学类和学术类的差别。对于黄宗羲这样的大学者,我所期待的是一部考究深入的学术类传记。这部传记没有让我失望。
本书作者李洁非既是著名作家,又是历史学者。对于明末清初这一段历史,李先生有着深入的研究。这部人物传记很好地体现了人生经历与学术思想的结合,将一个大思想家的人生放在天崩地解的历史变迁当中去理解和把握,很好体现了思想性,学术性和文学性的结合。
读黄宗羲的传记,让我产生浓厚兴趣,决定再从“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中再挑出几本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