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源于何时?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源于何时?

“秀骨清像”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历代名画记·卷六》中:“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这是对魏晋六朝士人形象的描述。

画家陆探微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秀骨清像”的艺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政治、生活、审美观等方面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魏晋风度”,感受“秀骨清像”这一典型艺术形象的意境。

“秀骨清像”人物形象产生的历史背景,过去一直认为始自魏晋六朝,认为那个时代虽然是政治上比较混乱,但精神上却是最自由、最解放的时代。那时的名士,倚重老子、庄子,更尊儒术,兼以博通易经,使思想界有了前所未有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为士人提供了躲避现实社会的途径:“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居官就“忠君、治国,平天下”。不做官就“修身、齐家、研学、会友,隐居山林”。

洛阳龙门石窟的石刻佛像,北魏吋期多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造型风格,学界普遍认为源于魏晋六朝时期的士人形像的变异。

洛阳南郊伊川,在秦代已建有新城郡,秦昭王的舅舅芈戎任新城令。西汉开国,刘邦曾咨询过“新城三老”,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新城县。这一时期的士人形象,在洛阳伊川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空心砖上,有精采的刻画:束高冠、紧身袍、衣袖宽、腰带飘、倒背手、衫雍脚,面清秀、剑眉挑。正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高士形象。可见,“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并非源于魏晋六朝,而是源于西汉时期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