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流动的风景 流动的家(张一文)


学习强国 2022.3.24 发布

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972980782748928999&item_id=1972980782748928999&cdn=https%3A%2F%2Fregion-jiangxi-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hare_to=copylink&source=share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许多家庭存在于流动的风景中,有苦涩,也有甜美,值得书写,值得讲述。

上饶师专毕业后,我被分进弋阳一家企业子弟学校任教,工资由厂里发。随着工厂效益日益走低,工资也经常发不出来,拖欠成为常态。为了养家糊口,我决定南下打工。厂里也发文,鼓励大家“下岗分流,为厂分忧”。家的流动性,从此有了开始。

彼时,曾经有句话“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我不指望发财,让自己与家人能够有个相对体面的生活就好,至少不用啃老,不让父母整日为我的小家担忧。在广州,因为是中学老师出身,有点文化,虽无特别的一技之长,我还是相对容易地找到了事做,工资也比原来在厂里教书多了不少。妻小有饭吃,父老也放心。

我在广东教育杂志社做编辑。单位领导仁慈,不忍心看到我们在城中村出租屋里,为省房租而蜗居斗室,就把郊外空置的十套单位宿舍分给我们住,每月象征性地收一点点房租。因为我是拖家带口的,所以单位让我住了三室一厅,足以安顿下一家三口的身躯与灵魂。

左一为本文作者,参加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五四青年节活动。

每天清晨,我们挤上经停家门口的 286 公交车上班去,路过珠江,看百舸争流;黄昏,我们原路返回,再次路过珠江,听渔舟唱晚。现实生活也许没有这么浪漫,有时我们也有抱怨,也有悲观珠江逝者如斯的感慨。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感谢命运,让我们日出在城里而作,日落在郊外而息。

每逢节假日,我常带着家小,搭乘 286 路公交车,跨过珠江,进城去“百城万店无假货”的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买买东西,去广州之肺白云山呼吸新鲜空气,去文化公园看迎春花市,去广交会现场溜达。有时发了奖金,我还会带家人去单位附近的小北茶餐厅喝个早茶,体验一下“新广州人”的幸福生活。

小孩稍微懂事后,我就经常带他去广州图书馆或者广州少儿图书馆看书学习,增广见闻。家里安装了闭路电视,我们能够收看到本港台与翡翠台的节目,这两个台基本上是粤语节目,妻儿的粤语也因此突飞猛进。不过我还是喜欢看普通话放送的凤凰卫视。家里因此经常爆发电视遥控器争夺战,战局当然一般都是以我的失败而告终。

父母退休后,也到广州看过我们几次。他们似乎对南粤的繁华风物与山水风景不太感兴趣,眼见我能安居乐业,小家融洽,他们就开心。也有老乡来广州找工作,在找到工作之前,只要他们开口,我都会同意他们暂住我家,为他们省一点旅社住宿费。毕竟我住的三房一厅比较大,能安顿下一两个朋友。我的人脉人缘人设,因此得以提高,心情也格外舒畅。

广州人喜欢喝汤,我们也不例外。广州那些年是我和家人的“喝汤年”,三茶六饭,汤水有情。一钵钵老火靓汤、温暖寒肠,让旅人的心如沐阳光。人前一面笑,背后两行泪,长期居住在单位宿舍也不是办法。2010 年,有朋友跟我说,莞邑明珠樟木头,房子便宜,交通便捷,民风淳朴,是广东唯一的客家镇,树寂枝静荷举叶,值得置业。

于是,我在东莞市樟木头镇买了房,像许许多多年轻人一样“逃离”了“北上广”。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家人也赞同我的选择,于是我的家,流动到了东莞。

流动是人生的常态。在东莞樟木头,我们几个年轻人,在市文联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参与成立了“中国作家第一村”,吸引了全国各地省级以上作协会员三四十人来此置业安家,激扬文字,著书立说。包括新华社、中新社、凤凰卫视在内的海内外媒体,都对“中国作家第一村”做了报道,也使得这个南粤县级小镇,名家会聚,人文日新。

家人对这个素有“小香港”之称的客家小镇,也有了归属感。镇里的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2009 年建立的全国首家镇级将军馆(共收集了 69 位曾经在樟木头驻防的共和国将军的珍贵资料)、天一城商厦、樟罗社区、帝景花园、莞樟西路……到处都留下我与家人的足迹与记忆。特别是我家小孩,在这“文有作家村、武有将军馆”的美好环境中成长,实在是人生难得的收获。

住在东莞,搭乘动车去广州上班的状况,终究需要改变。后来,在家人的不完全支持下,我毅然辞职下南洋,去了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家人虽然没有带到南洋去,但通过视频聊天等方式,他们也见识了国外流动的风景。后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小镇做题家”在国外的读博生涯,也很快结束。

学成归国,感谢市委、市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让我回到母校上饶师院教书。正如《归燕》所言:“还同旧侣至,来绕故巢飞。”家的流动性,从此有了卒章。

从弋阳,到广州,到东莞,到南洋,一路南下,再北回上饶……感谢党和国家,让年轻人不羁的心得以自由飞翔,让流动的风景流动的家,能够成为一个故事,像一滴水,汇进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成为集体记忆的一分子,长存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