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点会】余雄:从“三农”的角度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怎样继续成功”的两点认识


 

 

从“三农”的角度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怎样继续成功”的两点认识

——在湖南省委党校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班上的发言

文| 余 雄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十条宝贵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究 其根本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国翻天覆地的巨变。”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面,我从“三农”角度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怎样继续成功”谈两点认识。

认识一:“三农”支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基础支撑。没有“三农”的支撑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基础支撑,没有“三农”工作的巨大奉献就没有我国今天的历史巨变。

观点1:“三农”贡献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支撑

总结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三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和保障。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史来看,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队伍力量主要来自农民。据学者研究统计,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由农民组成的。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级登记有姓名的革命烈士共有176万人,其中有90%是农民。历史证明,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力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因此,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就预言:赢得农民就赢得中国。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战略与策略看,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了广泛的红色政权、红色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广阔的农村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战略支撑和群众基础。从农业生产来看,革命的物质保障主要来自农业农村,在延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尽管遭受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但延安时期党领导的大生产运动,创造了荒山变“好江南”的南泥湾奇迹,既有力保障了革命力量的生存,同时也积累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经验。因此说“三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支撑。这是其一。

观点2:“三农”贡献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的基础支撑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发展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来看,从农村初级社、高级社、合作化道路建设,再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建设的探索,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重点也在农村。虽然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现了一些问题,走了一些弯路,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农村保供为新中国建设和巩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思想基础,以农补工、以农补城的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稳固,不仅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积累了物质财富,为城市发展保障了供给,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成功经验和教训。这是“三农”贡献的重要基础。这是其二。

观点3:“三农”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支撑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发展史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解放思想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首先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推进了农业农村的深化改革,加速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也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全面调动,并形成了富余劳动力,为工业改革和城乡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资源要素保障,也为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提供了要素保障,可以说,“三农”为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这一时期,农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①产业工人的主体是农民;②民营经济的主体是农民;③城市发展与服务的主体是农民,城市的扩大与就业、房地产发展的主体是农民;④城市化提升的重要贡献者是农民;⑤为人民生活改变提供物质保障,特别是推动质与量增加的贡献者主要是农民。可以说,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物质基础的快速发展,还是国家走向强盛,农民群体的贡献是巨大的,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贡献群体。这是“三农”的贡献之三。

观点4:“三农”是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支撑

从中国共产党的新中国史、改革发展史、农村建设史来看,农业农村工作总体上讲是在稳定中发展,农业生产是在发展中改善。农村一部分人和一分部地方率先富裕起来,为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积累了成功经验的同时,农村的贫富差距也出现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分化,形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家庭差距。但党始终把农村困难群体、弱势群体记在心上,并采取了一系列帮扶措施,特别是持续开展扶贫工作,直到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在建党百年时已彻底解决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农村整体上从温饱实现了全面小康的跨越。广大农民群众多年来始终拥护党、热爱党、听党话、跟党走,尽管农村面临的矛盾困难也很多,但他们始终相信共产党,坚定支持共产党,从而稳定了农村,稳定了党的执政基础,也为国家保供给保安全、保社会稳定安全、保发展基础和产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业农村的基本面始终是稳定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群众稳定基础。这是“三农”贡献的支撑之四。

总结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就是从解决土地开始,人民做了土地的主人,然后解决温饱问题,再解决小康问题,再逐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形成了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为中心、人民为依靠、人民为目标的发展思想,从而实现成功。

从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的英明取得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三农”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经验的贡献和奉献。“三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起到了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

认识二:中国共产党继续成功,必须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巩固发展和解决“三农”这个执政基础支撑方面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富裕基础;没有农民群众的富裕,也就没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没有“三农”工作短板的补齐,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需要继续成功,就必须把“三农”放在优先考虑和发展解决的重中之重。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已经讲得很明确了,关键是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坚决落实到位。

观点1:从党的初心使命来看,必须把解决农民富裕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首先是为人民谋幸福。农民不富,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就是背离了党的初心使命。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说“两极分化就不是社会主义”,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落实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如何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国家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制度层面、经营机制层面等方面去研究落实,需要在“十四五”时期至2035年之前形成完整的共同富裕推进机制,向农村倾斜、向农民倾斜,要从制度层面、发展机制层面解决好农民共同富裕的问题。

观点2:解决好农民富裕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要让城乡互动起来,让农村活起来,把农村产业强起来,让农村农民就业岗位多起来,让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多起来,让农民收入多起来,只有农民有了积极性,有了物质基础,农村环境才会好起来、美起来,农民的脸上才会笑起来。湖南的省情是人多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8亩,土地流转率只有50%多,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水平较低,农民无法从田土收益中增加更多收入,只能依靠农业产业外的就业来增收。这就说明,湖南农民增收问题必须是依靠转移就业来增收。

观点3:全面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乡村产业振兴,没有产业振兴就没有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支撑,也缺乏农民转移就业支撑

只有把乡村产业振兴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乡村产业,通过县域经济发展全方位提升和引导农村相关产业的现代化,把现代化的经营机制建立起来,把小农户与现代化经营机制联结起来,把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来,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转移就业,实现多渠道就业、多产业就业、多服务就业,也才能解决农村老人和小孩的社会化服务需求,跟上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家庭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和培育产业,一旦产业形成基础和市场前景看好的势头,就必须要推动形成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机制。政府应当像支持工业园区建设一样支持农村产业的现代化建设。目前,农村产业振兴的许多资源要素得不到保障,制约了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必须重新规划,加快破解难题,方能使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振兴迈出快速发展的步伐。

观点4:解决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问题,需要对农村家庭的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分类施策

要继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的思想理念,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重点围绕老人有保障、困难群体有救助、青年劳力有就业、少年儿童得关爱、懒惰依靠人群必教育等不同群体分类采取措施,精准到家、精准到人。要把党的扶贫政策机制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和家庭发展机制结合起来,建立起农村社会管理、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多型结合的创新机制,总结完善农村一些好的典型经验,推广一些好的做法,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机制。

观点5: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综合施策,党委、人大、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更加注重加强协调

全面乡村振兴是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五大振兴,需要全党全社会总动员、上下同谋划、部门和地方齐发力。要在党委领导下,加快推动法治保障、政策支撑与落实机制,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形成湖南特色的乡村振兴推进机制。人大要结合地方实际,积极作为,行使好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支撑。同时要加强监督,推动和督促政府抓好“优先”政策的落实。政府要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要求,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引领、服务、监督、推动作用。要通过综合施策,尽快把湖南“三农”短板补起来,把乡村产业发展起来,让农民群众富起来。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只要我们自觉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初心使命,锚定共同富裕目标,就一定能让农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

2022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