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有感
文/周涧
《乡土本色》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名作《乡土中国》一书的开篇文章。
文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曾经的中国社会,这种“乡土性”生就了一种人际之间的互信。比如托人办事,受托人会强调一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连西洋的商人都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
文中还讲到,在西洋商人中流传着一个故事:“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
这种“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的现象,用现在的眼光看,的确淳朴得可爱。
为什么乡土社会的中国人不重视契约呢?
其实,这是因为中国人的内心,早已深入植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义感。而这种“推己及人”的道义感,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约束的精神契约。所以中国社会素有“一诺千金”的说法。
费孝通撰写的《乡土中国》最初出版时间是1947年,距今70多年过去了。如今读到《乡土本色》这个篇章的文字,笔者内心还是由衷地生出一番感慨。
我们大家今天所说的“文化自信”,或许就是因为来自“乡土本色”的文化基因吧。
岁月轮转,“乡土中国”经历了历朝历代的世事变迁。尤其是当今现代商品社会,“乡土性”的人格信用受到拜金主义的冲击,“乡土中国”还会持守得住“乡土本色”吗?
所以,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新时代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并得以强力实施,其实就是为了从全民的精神上守住“乡土本色”的文化基因。而守住了“乡土本色”的文化基因,就意味着守住了中国人天生的人格信用。
从社会学角度讲,一个民族群体的人格信用,就是这个民族长盛久兴的精神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