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储备林是指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的需要,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的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国家储备林建设,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的生动诠释,是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工程,对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维护国家木材安全迫切需要发展国家储备林。木材是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材料,是提高人民美好生活品质的重要产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耗国、第一大木材进口国,木材消费持续增长,国内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进口受限压力增大,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一是木材生产能力先天不足。木材取自于森林。长期以来,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粗放,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基本现状。根据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2.96%,森林蓄积175.6亿立方米。我国森林资源面积仅占世界森林资源面积的5.51%,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蓄积量仅占世界森林蓄积的3.34%。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我国用世界3.34%的森林蓄积,支撑占全球23%的人口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又要维护占世界7%的国土生态安全,总量明显不足。同时,全国乔木林平均每公顷株数953株,平均胸径13.6厘米,平均郁闭度0.57。每公顷年均生长量4.23立方米,每公顷蓄积量89.79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0%,人工乔木林单位蓄积量更低,每公顷52.76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森林质量处于较低水平,木材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二是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我国木材消耗逐年增加,由2000年1.09亿立方米增加到2016年5.58亿立方米,增长412%。按目前世界人均木材消耗水平的80%计算,我国木材需求每年超过7亿立方米,缺口达2.5亿立方米以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木材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而另一方面,2014年以来,根据中央安排部署,我国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每年减少天然林木材近5000万立方米,约占同期国内木材消费的9%,进一步加大了木材供需缺口。三是森林资源结构严重失衡。从龄组结构看,乔木林面积中,中幼龄林比例较大,占64.66%,近成过熟林面积仅占35.34%。用材林大径级组越来越少,小径级组株数比例由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的55%,上升到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的73%,大、特径级组由13%下降到3%,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从树种结构看,乔木林优势树种(组)中,面积比重排名前10位的栎树、桦木、杉木、落叶松、马尾松、杨树、云南松、桉树、云杉、柏木,面积合计8649万公顷,占全国乔木林总面积的52.54%;蓄积合计70.15亿立方米,占乔木林总蓄积的47.47%,常规树种过于集中。从采伐结构看,全国用材林可采面积仅占13%,可采蓄积仅占23%。中小径材采伐消耗量所占比例由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的59%,提高到75%。用材林可采面积比例由10%下降到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的5%。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几乎全面依赖进口。四是国际资源配置难度加大。2016年,我国原木进口量4872万立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约3倍,年均增幅近10%。锯材进口量3153万立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7倍多,年均增长15%以上。原木和锯材进口量,分别占世界年总出口量的35%和19%以上,锯材进口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进口国,对外依存度超过50%红线。与之伴随,国外一些组织和个人抛出“木材威胁论”“最大非法木材消费国”等论调,国际木材交易限制也逐步增多,原木进口阻力不断增大,各种挑战增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严格限制交易的树种增加到400余种,全球先后有86个国家限制或禁止珍稀和大径级原木出口。部分国家采取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或反倾销诉讼,加大对我国木材和木质制成品进出口限制,珍稀树种和大径级原木进口存在断供风险。
木材安全是关系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增强我国木材安全保障能力,解决木材供给矛盾,短期内可以统筹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通过增加进口弥补缺口。但从长远看,维护国家木材安全,根本的还是要立足国内,提高自身木材供给能力,走出一条生产能力高效、经营规模适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木材安全道路。贯彻中央战略部署,在加快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的同时,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大力发展国家储备林,是保障木材安全的重大举措。按照《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设计,到2035年,我国将建设国家储备林2000万公顷,年平均蓄积净增2亿立方米,年均增加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材蓄积6300万立方米,一般用材基本自给;到本世纪中叶,初步形成总量平衡、持续经营的安全格局。可从根本上解决木材安全问题。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发展国家储备林。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保护生态空间有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生态欠账依然很大,缺林少绿、生态脆弱仍是一个需要下大气力解决的问题。大力发展国家储备林,快速增加森林资源,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一是全面保护天然林的重要支撑。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精华,是结构最复杂、群落最稳定、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强的森林生态系统。全面保护天然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把“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作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将全国所有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保护培育森林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天然林是我国原木产量的重要来源。如果木材供给问题不根本解决,天然林资源就保不住。因此,在水土光热条件较好的适宜地区,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的国家储备林建设,有效提升林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天然林“保得住、可持续”,是实现我国木材供给由采伐天然林到采伐人工林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全面保护天然林提供可靠的资源支持和保障。二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抓手。全国现有中幼龄林面积1.06亿公顷,其中亟需抚育的近5500万公顷。每公顷蓄积量在林地生产潜力一半以下的占69%,其中有43%的林分单位蓄积量在林地生产潜力20%以下。由于林分质量低,林地生产力远未发挥出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必须科学经营。国家储备林布局精准,主要选择水光热等自然条件好、具备综合条件的地区为重点,结合适地适树开展乡土珍稀树种经营和长周期储备,统筹协调综合布局国有林场等承储主体,做到因地制宜、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国家储备林经营技术精准,通过实施间伐、修枝、补植、施肥等抚育或改培措施,重点培育形成复层异龄林和混交林林分,建成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国家储备林经营模式精准,试点示范以来,总结推广了“良种壮苗上山,适地适树造林,适时适度抚育,封山管护成林”的集约经营技术;推广以“开通一条路,砍掉霸王树,调整疏密度,留下目的树,封山加管护”等目标树经营为特色的现有林改培技术;以及“砍小留大,砍密留疏,砍劣留优,割灌除藤,松土施肥,空地补植”等可持续的抚育经营技术。实践表明,国家储备林平均每公顷可提高林木生长量3立方米,杉木大径级用材林每公顷蓄积量可达525立方米,桉树大径级用材林每公顷可达400立方米,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试验地和示范田。三是如期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指出“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根据FAO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全球森林碳贮量6620亿吨,占全球植被碳贮量77%,森林土壤碳贮量占全球土壤碳贮量39%。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80%来自森林,由此赋予国家储备林担负碳达峰碳中和“国之大者”使命。研究表明,林木每增加蓄积1立方米,平均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1.62吨。按照《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到2035年建成后,我国年均蓄积增长量2亿立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63亿吨。建设国家储备林将是如期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发力点。
三、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发展国家储备林。国家储备林储备的不只是林木,储备的还是生态、美丽和幸福。建设国家储备林,既可保住“绿水青山”,又能建起“金山银山”,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作用不可替代。一是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固碳释氧效益。建成后(2035年),年均蓄积增长量2.0亿立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63亿吨,按工业成本法1200元/吨,并结合市场逼近系数0.2作为同化二氧化碳的定价,年增加同化二氧化碳效益为872亿元。每年释放氧气3.22亿吨,按生产氧气平均价0.15元/千克(医用氧气批发价的20%)计算,每年释放氧气效益为483亿元。②涵养水源效益。据国内外大量研究材料分析,营造1公顷林地,标准林分一般可增加蓄水300立方米。建成后(2035年),按标准林分40%计算,年增加蓄水24亿立方米,按每立方米0.3元计算,其替代值为7.2亿元。③保土效益。根据测定资料,标准林分平均每公顷每年保土30吨,建成后(2035年),按标准林分40%计算,可减少水土流失2.4亿吨,按每吨10元计算,每年其国土替代值为24亿元。④净化大气效益。建成后(2035年),以每公顷森林降尘作用产生的净化大气效益9.3元,折现率10%计算,每年发挥的降尘作用产生的净化大气效益总值1240万元。建成后(2035年),生态效益年均产值合计预计达2748.52亿元左右。二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国家储备林营造林和支撑体系建设总投资4118.54亿元,将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建成后(2035年),每年增加木材储备约1.38亿立方米,平均每公顷增加近7立方米。同时通过短周期林木采伐及中长期林木经营伐,7-18年间生产木材合计4.0亿立方米,12年平均生产木材3300万立方米、约合1155亿元,林地产出效益可观。同时,还有利于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提高林农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林农可通过流转林地和林木收益收取流转金,参与除草、施肥等林木抚育工作,参加木材采伐、运输、生产加工等环节,增加收入。据估算,通过参与建设活动,平均每人每年的劳动收入可达3万元,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途径。三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有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是固碳释氧、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吸尘降霾、生物多样性等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服务,可使规划建设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和提升。森林康养、林业碳汇、林下经济、林权交易等林业新业态的建设和发展还能为当地群众留下一笔丰厚的绿色增值资产,为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基础。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开展植树造林,进行森林抚育、管护,从事木材采运和加工,对农民而言,既十分熟悉又可以直接参与,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突出。据统计,建设期间营造林每年平均约需118919万个工日,按每年250个工作日计算,每年需要476万个劳动力;管理运行期间,每年需要护林、抚育、采伐以及更新造林等110653万个工日,每年可以安置442万个劳动力,是促进乡村振兴有效途径。有助于培树新的发展理念。国家储备林建设可以帮助建设区群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美化亮化、生态空间山青水秀;可以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打造乡土树种、珍稀名贵树种等生态景观,全面促进林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可以传播生态文化,引导绿色文化和绿色消费,培育全社会爱林护林、为国储材的价值观念和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