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9日,《延安市小米产业发展规划和品牌规划》终于研究院编制组与项目方进行了初稿的汇报,受限于疫情的原因,主要由项目方、研究院以及其它视觉设计等单位举办了一场简单但是却别具生面的“线上项目汇报会”,随正值疫情反弹爆发点,但是大家对于项目初步成果进行了较为激烈而热情的探讨和研究。
这次产业规划汇报结束后,院领导和项目方都对这次编制的成果表示深度的认可和赞同,与以往初稿汇报中所出现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往规划师所提交的产业规划稿件稍有懈怠,通常要受到项目方的“百般挑剔”和“刁难”(都是为了产业规划内容更加贴合实际情况、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从宏观政策、背景研究到产业分析、功能定位以及产业发展路径、重点项目设计等各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可以说从头到尾都有一定的修改,有的时候甚至逼得规划师熬夜加班。
而这一次《延安市小米产业发展规划和品牌规划》初稿汇报的成功,项目方大提上较为满意结果的背后,你是否知道又做了什么样的准备、付出了多少的汗水,作为有幸全程参与产业规划的编制组成员,为你揭秘规划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曲折历程故事。
如何做到基础资料的保障——曲折的调研之路,夯实的访谈基础准备。
曲折的调研之路。2021年6月23日,接到研究院通知28日晚上准备开始延安小米的现场调研,需要提前准备调研访谈提纲以及调研计划,由此开始堪称“囧途”的调研之旅。
第一次延误。为了赶20:09分在北京西站首发的火车(最后一班车),由于所住地方距离地铁站较远,需要先乘坐网约车到地铁站-转乘7号线(车程约为一个半小时),所以在18:00左右准备好携带的电脑、资料以及行李从家里乘坐网约车出发赶往北京西站。但是由于路上堵车加上发生车祸堵车的原因,在坐上地铁之前就已经耗费了将近50分钟,终于赶到地铁站的时候都已经19:10左右,而到北京西站还需要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此时的我已经知道赶不上最后一班火车了,但是心里还是存在这一丝丝的侥幸,地铁再快一点儿、我再跑一点儿,说不定还能赶得上。终于在同行同事告诉我火车已经发车的时候,我距离火车站还有五站的车程,真的是百爪闹心,万般无奈,只能和院领导老大说明了这次情况,万幸并没有指责我而是让我抓紧时间查车票,从西安换乘到延安,终于买了到西安的车票,于21:00左右坐上了去西安的普通列车(无高铁)。
第二次延误。到达西安之后,已经是第二天9:00左右(晚点),同事已经开始了调研,而提前预定的从西安到延安的车票在8:32分,当时心里真的是无奈了,结果到了站之后发现所有去延安的高铁由于大雨,纷纷晚点,幸好没有退票还可以赶得上,结果定睛一看时间,晚点时间到10:57分,而此时同事已经在调研的行程中,我……;终于,下午14:10到达了延安,飞速打车在高速飞驰,去追赶同事的脚步。
夯实的访谈基础:终于开始了我正式为期五天的调研访谈,在这次过程中延安市的各个委办局、重点企业、产业园区以及红色风景区都进行了详细的访谈记录,其中主要包括这个产业规划的预想、目前面临的困境、正在实施的重大项目等方面,为后续的产业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次延误。终于调研结束,由于需要到延安去汇报情况,所以在7月3日下午赶到了延安,乘坐晚上22:00的飞机回北京,好巧不巧的是,由于下雨如你所愿飞机延误2个小时,终于在00:10坐上了飞机,心想这次旅途终于可以结束了,打算闭眼睡一觉到北京,结果是我想多了;记得大约是凌晨1:00左右,被一阵嘈杂的声音吵醒,仔细一听是北京大雨,所有航班不让落地,我们在太原上空盘旋了三圈之后,机长终于决定返回西安,是的,就是返回西安,回到了熟悉的西安,在地面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于凌晨3:30住到了一个宾馆,并告诉我们早上7点准时起飞,我们躺下睡了不到三个小时到达机场后,果不其然没有准时起飞,一直到了上午10:30分,终于,我们在中午12:40分左右到达了北京大兴机场,结束了本次旅途。
庞大的基础资料背后,对规划人员技术的考验也随之而来。
项目方对稿件的好评,也离不开规划师高效的执行力。在回到研究院正常上班之后,在研究院总规划师的指导下,所有的规划组编制人员开始了紧锣密鼓、有条不紊的编制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宏观环境的分析、产业研究、总体定位、产业体系构建、产业发展路径、重点工程项目等为了和延安市的实际情况更加贴合,所有章节的确定和下笔都经过了编制团队多次的项目讨论和审核。其中,比较困难的是总体定位、产业发展路径和重点工程项目,因为研究院的宗旨是所有的规划以落地为核心,所制定的措施和举措必须紧密的贴合当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在那一段时间,规划师们几乎所有的心力都扑在了如何才能突出延安市的特色,并根据其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一个好的产业规划稿件、一个优秀的顶层设计理念到一次化茧成蝶的背后,离不开研究院规划师团队这个坚强的后盾,而一个好的规划师除了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必须要拥有百折不挠的心态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