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湘军首创者是谁?曾国藩吗?可能不少人忽略了一个人——江忠源。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丁忧在籍的江忠源在新宁县募勇500名奔赴广西,号称“楚勇”。由于江忠源在岳麓书院读书时就好谈兵,向他的“楚勇”不仅灌输了“忠孝礼义”,而且教习了“兵法技勇”,因而敢“扎硬寨,打死仗”,他率领的“楚勇”迅速打出声名,成为湘军的源头。而被《剑桥中国晚清史》称为“正经上层人物投笔从戎的前驱”的江忠源自然成为湘军的鼻祖。正因为有逢乱世不作壁上观的文化自觉,使得我的出生地湖南省新宁县这块越城岭下经济落后的土地一下子出了“中兴四将”:官至安徽巡抚的江忠源、官至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曾任直隶总督的刘长佑和曾任浙江提督的刘光才。他们成为乡人投笔从戎搏取功名的典范。我小时候听得最多的故事一是积攒钱财置田置房不如给后代进行智力投资;二是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时刻关注时代所需;三是小看大、少看老,有上进心和有本事的人终不会埋没山野。“中兴四将”便是乡中长老代代相传的典范,是讲白话的不衰题材。
而同样丁忧在籍的曾国藩,面对所向披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从江忠源以书生身份而崛起于行伍中看到了希望,组织“练勇”与太平天国起义军对抗,终因江忠源早早战死而成为湘军的灵魂,破天京(南京)后功成名就,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曾国藩的湘军也是有主义的,这就是湖湘文化所大力倡导的儒家精神,他认为“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并作《爱民歌》规范湘军行为:“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头,莫揣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馆。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一个被掳挑担去,一家吓哭不安居。娘哭子来眼也肿,妻哭夫来泪也枯。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爱民使湘军声威大振。有意思的是,现代史上两个互为政敌的政治军事统帅毛泽东、蒋介石都佩服曾国藩,引以为师。在岳麓山下数尽风流人物的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为革命军队所作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受此影响,蒋介石在黄埔建军时更是原汁原味地印发《爱民歌》在军校生中传唱。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成为湖湘文化的典范和湖湘书生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成为朱熹之后儒家文化的宗师。
可以说,湘军首创于江忠源,扬名于左宗棠,集大成于曾国藩。(图为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邓清源为四川省商务酒店协会标准化委员会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