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医综述
历代名医行医图 蔡律摄于重庆中医少林堂
历代名医行医图(局部) 蔡律摄于重庆中医少林堂
在重庆中医少林堂,我发现了一幅《历代名医行医图》,这里包含丰富的中医知识,中国古代名医有多个版本,综合在一起,供参考。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薛生白、宋慈、李时珍、葛洪,所属领域是中医和中药。著有作品《扁鹊内经》、《外经》、《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湿热条辨》。
一、版本之一: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参天大树上一枚光彩夺目的硕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围绕疾病健康和生命等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成功建立了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体系,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中医文化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后期华夏大地上的先民们就尝试用草药治疗疾病。
《史记》所记载的“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传说,至今仍广为流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记载了10多种疾病,在中医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神医,下面就带大家一起盘点一下中国古代史上的10大名医。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李时珍排第9,华佗排第4,第1名当之无愧
第1名、药神:神农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氏,古代三皇中的帝皇是中医药和农业的发明者。他一生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尝遍百草,被人们称之为“药神”,又被称之为“药祖”。
后人将他的寻药记录,整理成《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也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药学经典之作,对中医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2名、医祖:岐黄(岐伯与黄帝)
其凰是两个人的,名字主要是黄帝和岐伯。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氏,是五帝之首。
皇帝与当时著名的医官岐伯,对医学进行探讨,被后人整理成《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也是中国四大经典之首,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阐述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探讨生命规律创建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病治病的原则技术。
这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几千年难以超越的旷世经典。二人被称为“医祖”,后世一家也常把“岐黄之术”作为中医的代称。
第3名、扁鹊
扁鹊被认为是神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山鼻祖,他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
善用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第4名、神医:华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医药学家,三国演义中从描述华佗曾经给曹操看过病,并且为了治疗曹操头痛的毛病还要求开颅,结果曹操拒绝了,并且还是杀了华佗。
华佗不仅对中医中药及其娴熟,对于针灸外科手术更是炉火纯青,曹操还发明了麻沸散,这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手术麻醉的医生,比欧洲早1000多年。
另外华佗发明的五禽戏至今仍是养生的必学之术。
第5名、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跟华佗是同一时期的著名医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1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名著,也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首创了药物灌肠法比西方医学早上千年张仲景的学术思想被海内外医学人士学习后被誉为经方大师。
第6名、葛洪
葛洪世称小仙翁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
书中最早记载了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样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另外葛洪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第7名、孙思邈
孙思邈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1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中医发展借助了不可磨灭的功德,有著名书籍《千金方》。
第8名、钱乙
钱乙对小儿科作了四十年的深入钻研,摸清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着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他为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一位杰出的儿科专家。
第9名、李时珍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着,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0名、叶天士
叶天士的《温热论》,是学习温病学说的必读书。叶天士还留下了不少的医案记录,他十分善于使用轻灵短小的方子治愈严重的疾病,这是中医达到很高境界的时候才能做到的所谓“四两拨千斤”的高超医术。
二、版本之二。中国历代名医(历史各个朝代的名医)
1、扁鹊,战国的医学家,真名叫秦越人,又号卢医,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断疾病。由于扁鹊医道高明,被尊为“医祖”,所以人们送他“扁鹊”的称号。
2、张仲景,东汉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中国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被后人称之为“医圣”。
3、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他发明了“五禽戏”,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为称号,杰出的医术的医师。“麻沸散”最早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醉。
4、皇甫谧,字玄晏先生,三国西晋时期的学者、医学家、史学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5、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称之为“药王”,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完成了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
6、钱乙,字仲阳,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以《颅囟方》而成名。
7、葛洪,人称葛仙翁,东晋思想家、医学家,他还是一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有530多卷。
8、朱震亨,元代著名的医学家,丹溪先生被列为金元四大家,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明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人称之为滋阴派创始人。
9、李时珍,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历经27年完成192万字的巨作《本草纲目》,它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10、叶桂,别号南阳先生,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
11、薛生白(薛雪),又号槐元道人,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与叶桂齐名,薛生白并非专业的医者,但是它对于温热症的治疗堪称高手,所著的《温热病篇》成传世之作。
12、宋慈,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被称为法医学知识。
三、版本之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
No.1 中医医祖——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大跃进时期。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No.2 中医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被后世尊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No.3 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约145-208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今商丘市有“华佗祠”等遗迹。
No.4 中医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成就贡献:
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
1、 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 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5、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6、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7、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8、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9、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0、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1、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2、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3、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4、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5、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6、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7、首用胎盘粉治病;
18、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A19.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彀树皮富含维生素B1;
20、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1、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2、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3、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24、第一个发明导尿术。
No.5 东方达尔文——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壁。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
No.6 急症先驱——葛洪
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
他还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著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等。
No.7 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魏晋医学家。
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炙学成就,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后世称之“针灸鼻祖”。现在的针灸医学不但在国内得到飞速发展,并且已经风靡世界,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正式批准,把针灸列为治疗专项,到处受到人们的欢迎。正因为如此,皇甫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与孔子齐名于世界文化史的历史名人。另著有《帝王世纪》等。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No.8 儿科之圣——钱乙
钱乙(公元1032一1113年)。字仲阳。北宋著名儿科学家。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著。汉族,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钱乙去世后,他的学生阎孝忠将他的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于宣和元年(1119)汇编成《小儿药证直诀》,其中有23个病例和创制的114个药方。此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辩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另外,钱乙还著有《伤寒指论微》5卷,《婴孺论》百篇,可惜已散佚,不能不说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No.9 温病学派奠基者——叶天士
叶天士(公元1666~公元1745),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清代名医,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
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No.10 滋阴派创始人——朱震亨
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因世居丹溪,故人称丹溪翁或朱震亨。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此外,流传有关丹溪之书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后人将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四、版本之四,中国古代神医前十排行榜
中医,自三皇五帝开始,源远流长,不断积累和进步,涌现出了无数名医先贤,他们悬壶济世,他们著书立说,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按照时间纪年,中医起源于部落时代,基本成形于春秋战国,之后在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杰出代表,推动着中医前进,在唐代以后,中医正式开始繁荣,大唐王朝不断对周边进行文化输出,凭借唐朝的影响力,中医基本就启蒙了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
古代中医药理学讲究的是五行阴阳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这一套中医理论在华夏传载千年,但是在元朝之后渐渐走向衰落,这个时候中医诞生了温病派,逐渐取代了延续千年的伤寒派。特别是《本草纲目》出版之后的数百年里,基本没有药理书籍出版,再加上中医没有形成体系,中药药理学自此之后没落。再后来,随着西医的引入,中医更是举步维艰,直到新中国之后,中医迅速复苏,成为我国国粹之一,并获得了国际认可。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下,我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排行。
1、李时珍
医圣李时珍,华夏历史上中医的集大成者,游历世间三十余年,一本《本草纲目》名垂千古。李时珍是一个注重实际之人,讲究实践论证药理,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临症治疗,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对药理进行了精细且严谨的考量。
李时珍之所以被称为中医的集大成者,主要在于其在药理上的巨大成就,最著名的自然是《本草纲目》,另外还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以及其他数卷失传行医相关的著作。其中《本草纲目》一书达到了一百六十万字以上,详细说明了一千多味各类药材,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过,因为李时珍对医学的注重实践,而对阴阳五行学说则有所保留,所以遭受到了很多历史非议,后世学者认为,李时珍将中医带到了所谓的科学上,是将中医带偏了轨道而接近西医学术,颇有些舍本逐末。简单来说,李时珍的著作确实去掉了很多中医里糟粕的东西,但五行阴阳学说到底有没有神奇的效果,这点谁也说不清,所以不应该将中医的衰落归咎于李时珍。
他或许改变了中医偶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现象,但是却极大的提高了中医的下限,无论从今日的知名度还是对后世医学的影响,李时珍都堪称古代第一名医。
2、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隋唐之际闻名于世的名医,中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孙思邈足足活了一百四十余岁,可见其在药理和医学上的研究深度。孙思邈早年间,喜欢外出行医,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凭借经验的累积,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隋朝时期,积累大量经验后的孙思邈隐居终南山,开始研究理论,并采药实践,结合黄帝内经等古代医书,对病理和药理进行了综合性研究,以理论结合实践,著成了我国历史上的医药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朝时期,年过古稀尚步履轻盈且满头青丝的孙思邈接受了唐太宗的征召,入朝觐见,深得太宗赏识,但是其并没有供职朝廷,而是继续在民间行医,唐高宗时期,接受朝廷征召,并在此期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除此之外,孙思邈还有二十四项开历史先河的医学举措,在思想、方剂、药理学等众多方面,都有着不同凡响的伟大成就。
3、张仲景
又一位医圣张仲景,堪称我国中医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第一个将中医从理论结合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先驱。张仲景最著名的成就,自然就是代表作《伤寒杂病论》。
这部著作论证了外感病与内科杂病,系统分析了所谓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并且,创造了“六经分类”的辩证施治原则,将中医诊治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更是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张仲景总结了秦汉以来的各类医学著作和治疗经验,在临床医学和药剂学上有着极为突出的成就。
4、华佗、扁鹊
华佗和扁鹊都是上古神医,华佗乃是东汉末年的人物,而扁鹊则是先秦时期的神医。不过两人都是以临床为主,而且相关事迹多流传于其他文学作品中,并没有留下太多相关的著作为医学发展作出贡献。
传说,华佗善于外科,对外伤等医治有着独特的成就,更是针灸方面的先驱,另外还发明了麻沸散,是最早的麻醉药物,但是已经失传。现在华佗留下来的大概就只有一些养生类型的成就,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而扁鹊的人生经历则更加传奇,其生卒年份不详,按年份算,应该是战国早期的人物,主要活在一些传说当中,很难考证。扁鹊被尊为医祖,主要是因为其在中医上也有着独特的成就,扁鹊创立了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成型的重要标志。
5、葛洪
历史上有两位同名同姓且著名的历史人物,那就是葛洪,除了南宋名臣之外,就是这位东晋时期的名医。葛洪出身士族,祖上乃是著名的方士,正巧赶上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大兴,方士的炼丹技艺得到了上流社会的广泛推崇。
葛洪也因为此而名扬天下。不过相比炼丹,葛洪更大的成就是在医学方面,《抱朴子》虽然是讲究神仙玄学方面的事情,却结合补气养生行气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另外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大量急救的方子,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当时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现状,是极为实用的医学书籍。
6、万密斋
医圣万密斋,与李时珍同时代齐名的顶级人才,其行医和治学以严谨著称,从成名开始,行医五十余年,积累了大量经验,对行医开方这块可谓是独树一帜,是历史上最全面水平最高的一位神医。
万密斋在儿科、妇科、痘科都有很高的成就,最突出的自然是在养生保健理论和开方治疗实践方面。万密斋是医学上的大成者,万密斋著有医学全集,有《万氏儿科》、《妇科发挥》等10多种。除此之外,在《养生四要》中提出身体健康讲究的是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优生优育。
还有,万密斋提出的“寡欲、慎动、法时、却疾”至今仍然是养生宝典。
7、叶天士
“温病四大家”中的佼佼者,叶天士,乃清朝第一名医,为中医温病治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叶天士自幼熟读医书,从十二岁开始就拜访天下名医学习,十八岁之后开始行医,之后又学习了针灸等众多医学技术。
叶天士在行医的同时,还广收门徒,受叶天士的影响,中医形成了著名的派系,叶派。叶天士死后,叶派弟子为其整理了大量文字,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
在温病上的无所不通,再加上其擅长治疗急诊和痘疹,所以在清代痘疹肆虐的形势下颇受尊重,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
8、钱乙
宋代儿科专家钱乙,有着儿科之圣的美誉,因为多年行医,所以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当时被评为钱乙幼科冠绝一代,多次为皇室贵胄治愈小儿疾病,因此名声大振,甚至因此入朝为官。
钱乙一生著作颇丰,大多是关于小儿疾病上的作品,有《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存的仅《小儿药证直诀》,是当今世界上最早的儿科方面的著作。
9、皇甫谧
针灸鼻祖皇甫谧,乃是我国针灸方面的大成者,皇甫谧家学渊源,其祖上为东汉末年抵御黄巾起义的名将皇甫嵩后人。自幼饱读各类书籍,渐渐学有所成,一生以著书立说为业。
早年主要以文学和史学著作为主,42岁突然患了风痹症,在体会到病痛折磨之后,为了身体健康,皇甫谧转而研习医学,在攻读医学有所成之后,开始研究穴位和针灸相关业务,历时四年有余,著作《针灸甲乙经》,后得到西晋朝廷的赏识,进而得到了刊行,为我国中医针灸业务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0、朱震亨
元代第一神医朱震亨,有着朱半仙的称谓,是元代集百家之长而融会贯通的一代超级名医,提出了中医滋阴补阳的学说,强调“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人体阴阳学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主推人体阴气、元精为根本,需要滋阴补阳,重视湿热和相火等多种症状的治疗研究。
朱震亨著有中国最早的一部医话专著《格致余论》,其阴阳学说后期广受推广,再加上传授多位弟子,最终形成了元代著名的医学流派之丹溪派,对医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俇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