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潭日记142:王阳明在龙场
晏弘
王阳明传奇一生,千劫百难,一代宗师,万世楷模。阳明乃名门之后,聪慧而多病,患肺结核,又患暑毒、肠痈,博学而多才,横跨儒、道、释三界,而独树心学大成。他少年始溺于任侠,继而溺于骑射,再则溺于辞章,转而溺于羽化神仙,后又溺于佛老之学,这些无不说明阳明在人生追求的路上不断探索和扬弃。
正德元年即公元1506年,阳明34岁,因为上书为戴铣、薄彦徽求情,得罪了当权太监刘瑾,廷杖四十大板,既绝复苏,后被贬贵州龙场驿丞,途中几遭暗杀差点丧命。
龙场何处?贵州蛮荒之地,土司之境。驿丞何为?看护驿站,不住驿站。阳明于正德三年春天到达龙场,处境恶劣,身心疲惫,自誓惟俟命而已,端居澄默,心想:“圣人至此,更有何道?”据《明史》记载:“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王阳明年谱》记载:“居久,夷人亦日来亲狎。以所居湫湿,乃伐木构龙冈书院及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以居之。”
玩易窝就是阳明居住的阳明山洞,他在《玩易窝记》中写道:“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为窝而读《易》其间。”玩易窝,再艰涩的《易》在此研读起来也妙趣横生,玩易玩意,窝而洞明,乐在其中。《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诗云:“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此草庵乃百姓在田间地头搭建的窝棚,耕种看护和休憩所在,萧疏二字,应景应心。
阳明移居龙冈山东洞后,赋诗《移居阳明小洞天》曰:“古洞閟荒僻,虚设疑相待。披莱历风磴,移居快幽垲。营炊就岩窦,放榻依石垒。穹窒旋薰塞,夷坎仍扫洒。”岩边垒灶,旁边就床,人间烟火气,苦中乐趣在。
阳明为何陋轩专门写记:“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辨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桧竹卉药,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何陋之有?念天地之悠悠,穷且志坚,与民同乐。
《龙冈新构》写道:“诸夷以予穴居颇阴湿,请构小庐。欣然趋事,不月而成。诸生闻之,亦皆来集,请名‘龙冈书院’,其轩曰‘何陋’”。落成之日,直叹美观。
阳明《村南》诗云:“花事纷纷春欲酣,杖藜随步过村南。田翁开野教新犊,溪女分流浴种蚕。稚犬吠人依密槿,闲凫照影立晴潭。偶逢江客传乡信,归卧枫堂梦石龛。”一派田园好风光,俨然桃花源也。乡信来了,大可惊诧一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西园》诗云:“方园不盈亩,蔬卉颇成列”,“放锄息重阴,旧书漫披阅。倦枕竹下石,醒望松间月。起来步闲谣,晚酌檐下设。尽醉即草铺,忘与邻翁别。”酌而尽醉,尽兴而忘作别,似陶渊明,胜过陶渊明。
《却巫》诗云:“卧病空山无药石,相传土俗事神巫。吾行久矣将焉祷,众议纷然反见迂。”他生病后,当地人按照土俗要请巫师为他跳神,阳明拒绝神巫时,当地人批评他迂腐。因为阳明“亲民”,赢得当地人的热心帮助。迂腐就迂腐,将就将就。
《诸生》诗云:“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胡不携书来,茆堂好同住!”阳明种菜、花卉成行,说明教他、帮他种地的“邻翁”种庄稼非常在行。有真趣,呼良朋。
在《瘗旅文》中,阳明写道,他起身要去掩埋客死蜈蚣坡的主仆三人时,两个童子开始不愿去,他说:“吾与尔犹彼也!”两童子“悯然涕下,请往”。当他们把那三个人埋了,阳明在坟前摆了一只鸡、三碗饭,一叹再叹,安慰死者:“道傍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飱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读之泪目,恻隐之心,至善之心。
在龙场龙冈书院,阳明写下《教条示龙场诸生》,以四事八个字向弟子们传授自己的心得和感悟:第一是“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中的立志,志如舵,一提就醒。第二是“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中的勤学。第三是“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中的改过。第四是“忠告而善道之”中的责善,何谓责善?就是劝人向善,特别提到“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分寸拿捏要恰到好处。
龙场三年,居夷处困,阳明拿得起放得下,时常以孟子的一段话自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他将以往经历与《五经》中的微言大旨互相印证,无不合圣人之道,悟得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境随心生”,一改朱熹“求理于心之外”,遂著《五经臆说》阐述“求理于吾心”,提出“知行合一”之说,知行并进,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本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天地万物与我一体,随时随地在事上磨练,创立阳明心学学说,史称“龙场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