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先生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近世,对于中华历史的糟踏、篡改,是闹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先是,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学者”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先祖下手,说什么黄帝无其人,无其事,尧是香炉,舜是蜡烛台,至于大禹则不过是一条爬虫;中国,由于近世的科学技术落后,由此也产生了一些崇洋疑古学派,他们对于中华历史表现出了一种狂妄,对中华历史进行肆意的否定和篡改;而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官员为搞政绩,为利用历史文化遗址搞旅游,发展经济,提出了一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由此而花钱拉拢一些所谓的“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刻意胡编历史;当然,更有一种为了某种政治主张而故意篡改历史的恶劣行为……
在历史问题上,戴上“历史学家”的桂冠,自然就有学术地位,在历史问题上就拥有发言权,这些人无论是出于为钱、为名的何种原因,其通过给“历史遗址”题词,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所谓“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抑或著书立说,其胡诌八扯都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对于这种荒诞、无聊的说法,我们是不能够容忍的。不然,久而久之,这种荒谬的说法得不到纠正,它就会实际上搞乱人们对于国家历史的认识。一个国家中的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文明历史产生怀疑,对于自己这个民族的伟大产生怀疑,由此而信仰缺失、伦理观、道德观、是非观、价值观渐行淡薄,这个民族也就走到了一个最危险的地步。下面这个事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众所周知,中国曾经出现为秦始皇的残暴翻案、评功摆好、饶舌做辩的种种怪事,而且至今余波未了。例如:有人说,秦始皇的焚书是为了“统一思想”;坑儒是“镇压反革命”。而且嫌秦始皇杀人太少,说:“秦始皇对反革命儒生的镇压还不彻底”!①也有人提出了很奇怪的口号:“马克思要与秦始皇结合起来”②。直到1997年6月,河北教育出版社第六次印刷的小学三年级《暑假生活》,在“小知识”专栏中,还这样向学生灌输:“最早统一中国的皇帝是秦始皇”!按其印数,当时就已向三百多万儿童宣传了这种荒唐的观点。而所谓史学家们呢,对此除了推波助澜之外,剩下的,就是紧闭嘴巴的缄默。1998年7月25日,在参加一个会议期间的饭桌前,我就“最早统一中国的皇帝是秦始皇”这个问题,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孟世凯、宋镇豪两位先生请教。我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在第六次印刷的小学三年级《暑假生活》“小知识”专栏中说,‘最早统一中国的皇帝是秦始皇’,这个说法对吗?若如此说,中国作为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历史就不是近五千年,而是只有两千二百多年。历史是这样的吗?”
孟世凯看看宋镇豪,宋镇豪望望孟世凯,两人停下筷子,苦笑了一下,然后又低下头继续吃饭。我看着他们的表情,心
——————————
① 杨荣国:《简明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7页。
②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706页。
中感到无限悲哀!
这是历史常识问题,只要知道点考古成果,读一点历史记载,就知道说“最早统一中国的皇帝是秦始皇”,是多么地荒唐!
中国的现代考古学研究业已证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就进入文明时代了。著名考古学家郑光先生说:“中国国家什么时候进入国家社会跟文明时代呢?我认为是在距今5000年以前,或更早一些时候,就是在仰韶文化末期,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之间的这段时间进入的。也就是说,如果黄帝时代是在公元前2800—2600年,那么在早于黄帝时代就进入文明时代、进入国家了。有什么根据呢?进入国家、进入文明,国家必须形成一个等级社会,就是说一个金字塔形式等级结构的社会。按照西方理论,酋邦也是属于等级结构。但是,等级结构是有局限的,有范围的。如果按照美国的酋邦理论,他的酋邦是四个等级,三个等级,两层决策机构。那么国家必须在这之上,就是在两个决策机构、三个等级之上,它的范围也是有限的。我们现在通过考古发现,证明黄帝时期不只是三个层次,两层决策机构。比如距今5500年牛河梁祭祀遗址和祭祀种物看,不只是两层等级,而是多层的等级结构。从现在的长江中下游两组早期遗址,也可以说在黄帝之前,距今5000年左右,到黄帝以后这一段时间,文化已发展相当高了,已经形成一种叫玉器文明,从它的整个文化分布范围,也有一个中心,在这个中心下,分了很多层次,而不是两层、三层。关于这个问题,我已在有关文章里说了。我就想讲,从它的等级结构,层次的数量来讲,应该是属于文明社会了。”①
——————————
① 郑光:《关于黄帝城的有关问题》,1996年第1期《先秦史研究动态》第23页。
按中国史籍之载,是轩辕黄帝肇造了中国的国家制度,所以五千年来尊黄帝为国家始祖,所以,孙中山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①
那么,黄帝时期,中国的版图有多大?这可以从《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中获知:黄帝战蚩尤和炎帝之后,“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而邑于涿鹿之阿。”这,就是其最初的疆域。而舜分国土为十二州,禹并为九州,其幅圆基本上与夏、商、周差不多。
国家地域大了之后,为了分封臣属治理各地,就要分封治理各地的职官:“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唐虞、夏,建国凡五等,曰公、侯、伯、子、男;殷,公、侯、伯三等;周,公、侯、伯、子、男五等”。②
周王朝建立之初,为使政权长久稳固,采取了大量分封诸侯国的统治措施。《左传·昭公二八年》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雍也。”③再加上周所分封的黄帝、唐尧、虞舜、夏——————————
① 孙中山:《黄帝赞》,见黄陵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黄陵县志》,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699页。
② 《通典·职官·分爵》。
③ 《左传·僖公二四年》。
禹后裔之诸侯国、以及周室异姓功臣的封国等,周初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约有一百四十多个。虽然,这些个封国,其后在有封、有夺、因故兼并之中大有削减,然至春秋之际,也还存在着齐、鲁、曹、宋、吴、越、许、蔡、郑、楚、秦、晋、卫、陈、燕、代、虞、虢、邢、莒等诸侯国林立的局面。这种诸侯分封的制度,同时起着既有利于产生政治腐败、又维系周王朝政权很难被推翻的双重作用。所以,从春秋时期起,就有想兼并各诸侯国为一统者,但他们都做不到。因为任何一个诸侯想兼并其它诸侯国,就会有诸侯们联合起来,以周天子的名义共同围剿想兼并他国的诸侯,并瓜分他的属地。秦始皇所谓“统一”国土,事实上就是由一个强大起来诸侯,兼并了其他诸侯国。要说到国家陷于分裂,那也是由周初的分封勋爵为诸侯国而造成的。而在分封诸侯国之初,国家是统一的,周天子不是在别国领土上分封自己的功臣。
这就是为什么从周初,经春秋而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都一律称“公”、“侯”。如:鲁昭公、齐庄公、晋平公、宋元公、卫献公、陈惠公、曹武公、蔡景侯等,而不敢呼之为“王”。因为,他们都是周天子的臣属,他治理之“国”是由周天子分封而产生。
这也就是说,从轩辕黄帝肇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制度起,经夏、商,到周王朝,国家都是统一的。说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国土的皇帝,是荒唐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