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老母”的原形神


  2011年秋天,我到舜所耕耘的历山作田野调查,看到一座很小的庙,里边塑着一位中年妇女供奉,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庙,就问历山脚下四顷梁村的党支部书记王世忠,王书记说那是历山圣母庙,并给我讲了关于这个小庙的故事:

  舜当年离家而独自居住在历山的茅屋中,忙乎这一年的春种、夏锄、秋收,很难回家。因此,除了农活,还得自己砍柴、做饭。一次,舜饿着肚子到山坡上砍柴,往回背的路上脚一软,就跌坐在了路上,舜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唉哟我的娘呀!”此时饥肠辘辘、浑身疲惫的舜,想起了有家归不得,亲人不得见的痛楚,不由得泪眼模糊,长长地叹了口气。就在他揉揉眼晴准备起身再走之际,透过模糊的泪眼,忽然看见他的亲生母亲握登站在他前面的不远处,对他说:“不要紧,孩子,我来帮你……”说也奇怪,舜起身背着山柴要赶上前去和母亲说话,却总是差那么几步。就这样,舜背着山柴没有觉得有多么累,就回到了他住的茅屋前面。后来,虞舜每当想起了这件事,都觉得奇怪,因为只要一想起母亲,好像母亲总在他身边帮他,他就感到浑身有劲。于是,舜做了帝王后,就在历山给她母亲建了祠,定期祭祀。后世的人们,就称舜母握登为“历山圣母”。

  由于握登死的早,又是庶民,更距舜受禅即帝位年代久远,所以史书记载很少;舜虽在历山建祠祭祀,然属于家祭,并不张扬,亦不能记入国史。如此,其在历史上的流传与演变,主要在民间。如此,在称谓上各地以音而记,就打上了本地的烙印,有了各种各样的名称。如:黎山圣母、黎山老母、黎山姥姥、骊山老母、骊山姥姥、骊山女、乃至“创世圣母”等等。而且,各种小说中又言其收徒樊梨花、穆桂英、白娘子、薛丁山等,教授武功绝技,使其徒个个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因之,不同地域的历山圣母面目各异,作为不同,颇具神秘色彩。

  在陕西地方,称之为“骊山老母”。如《岁时广记》引《集仙录》略云:李荃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蒿山虎口岩石室中,得到了黄帝的《阴符经》本,细绢素书,缄于玉匣。荃喜而抄读数千遍,但却不晓其义。后至骊山下逢一老母,发髻当顶,余发半垂,弊衣扶杖,神状甚异。是时,见到路旁有火烧树,因而自语道:“火生于木,祸发必克”,荃惊问曰:“此黄帝《阴符经》之秘文,母何得而言之?”母答曰:“《阴符》者,上清所秘,玄台所尊。理国则太平,理身则得道,非独机权制胜之术,乃至道之枢机,岂人间之常典?昔虽有好兵蚩尤叛而暴乱,自少昊追杀炎帝而兵临帝都轩辕之丘,黄帝选贤任能,善用天地自然大道,借狂风、暴雨、水火为兵,经过百战,镇压了蚩尤的叛乱,而廓清乾坤,使天下太平。进而以道治国,使天下为盛世,使百姓歌舞升平。故,《阴符》者,乃天地之枢机!”老母看了看李荃,又言:“日已脯矣,观子似有饥色,吾有麦饭,相与为食。”言罢,从袖中取出一瓢,令荃取

  水于谷中,水既满,瓢则忽沉于泉中,荃不知所措,回找老母,则老母不见踪影。但见石上有麦饭数升,荃食之。后荃遍访骊山,终难见骊山老母的身影。宋《长安志·卷十六·蓝田县》载:“旧《图经》曰:“咽瓢泉(在)县西北十五里。唐李荃于此遇骊山老母说《阴符经》,传教既毕,令荃取水。荃乃携瓢就泉汲水,已失老母,因名‘咽瓢泉’。”亦有的称骊山姥姥,或言骊山之女等。

  骊山老母,后来还被称之为“无极老母”、“创世圣母”。原因是将历山圣母与神话中炼石补天、用黄土捏人创世的女娲联系在了一起。《路史》云: 女娲,“治于中皇山之原,谓女娲山也,继兴于丽。”罗苹注曰:《长安志》云:“骊山有女娲治处,又云蓝田谷次北有女娲氏谷,三皇旧居之所,即骊山也”。《汉书·律历志》将骊山老母称为“骊山女”,说是“骊山女亦为天子, 遂以为女仙,尊曰老母”。同样,康熙年间的《历代神仙通鉴》,也说历山女早在商周之际是为天子……然而,《骊山老母玄妙真经》则又说老母乃斗姥所化,为上八洞古仙女也。斗姥者,乃先天元始阴神,因其形相象征道体,故又称先天道姥天尊。斗姥上灵光圆大天宝月,号曰九灵太妙中天梵斗姥元君,因沐浴于九曲华池中,涌出白玉龟台、神獬宝座,斗姥登九苞金莲,应现九皇道体,为北斗众星之母,综领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润群生,故又称无极大天尊。

  大约是舜之背柴因饥饿、劳累跌倒在地,后情急呼母,于恍惚间见到母亲,背柴居然毫不费力,行走如飞,事

  有奇妙之故。历山圣母又被很多小说家们描绘为精通武术奇功的仙人,言其往往收受苦受难的忠良后代,教其武艺奇功,日后报效国家,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这位被神化了的历山老母,收徒不少,樊梨花、薛丁山、穆桂英、都是其弟子,据说连《白蛇传》中白素贞也是她的徒弟。不过,所有的神话、仙话传说之中,有一点是非常一致的:历山老母都是以慈祥的老人面目出现。还有个传说,说是唐朝诗人李白小的时候,读书不怎么用心。一天李白在野外玩耍,看见有位老妇人在石头上面费力地磨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问她“你磨什么呀?”她说缝衣缺针磨一根。李白惊奇地说:“那么粗一根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老妇人笑着说:“只要有恒心,铁杵就能磨成针。”李白听了很受感动,从此刻苦用功,成了一代诗仙。

  舜母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被人们编出了好多故事,但好多人却不知其原形,不知其神之源就在于古尧、舜都城西北历山上的“历山圣母祠”。

  舜母握登变为各种“骊山圣母”,当然不是有人故意曲解,而属流传于各地过程中的自然嬗变,因此,其与原形神始终信息相关:其一,地名“历山”二字始终以音而记冠于“圣母”之前;其二,始终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形象;其三,富于正义感而教育年轻人成才报国。

  所以,四顷梁上的“历山圣母祠”,乃为中国慈母神之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