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氏”非指蚩尤


  汉代以来,有个别文人学者将蚩尤称作“阪泉氏”,如:宋代的罗泌就说:“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①明万历间保定府同知刘必绍,亦误以为黄帝战炎帝就是战蚩尤,蚩尤就是“阪泉氏”。其在《阪泉》一诗中这样说:“涿鹿山边涧水流,古今兵战始蚩尤。寒泉滴滴声如泣,疑是征魂怨未休。”②今之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说:“《(逸)周书》之赤帝即《史记》之神农氏,为炎、黄二帝之共主。炎帝盖即蚩尤,初居阪泉,故号阪泉氏。后与赤帝争于涿鹿之阿,亦即独鹿,盖逐赤帝而攘其地,其后又为黄帝所灭。”③ 这,是一个张冠李戴的错误,“阪泉氏”是指炎帝,而非蚩尤。

  一、误信“阪泉氏”为蚩尤的历史原因

  历史上有很多的“谜”, 历史越是距现在年代久远,其历史之谜就越多。黄帝战蚩尤、败炎帝的历史谜团之多,就是如此。为什么?这原因说来也非常简单:黄帝战蚩尤、败炎帝,并不是一个偶然、孤立、简单的历史事件,它是同中国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的,也就是与有熊部落方国的发展、以及有熊部落方国所处的内部、外部历史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①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

  ②  清《保安州志·艺文志》。

  ③  吕思勉:《先秦史·五帝事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8~59页。更不用说,其事件的本身,更是与黄帝、炎帝、蚩尤三者之间的关系,战争发生的原因,战争的经过,战场所处的地形、地物、水源等条件,以及当时有熊国都城“青丘”所在地理位置,交通要道,地方性小气候变化规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殊自然景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此,后世在古史料缺乏的条件下研究它,就必须将中国原始社会发展史、婚姻发展变化史、古代建筑发展史、以及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地理学、地名学、考古学、文物学、气象学、物理学、古文字学、文献学、训诂学等所有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才能够科学地解释清楚这个历史事件之全部,以及其所牵涉到的各个历史层面之问题,其解释才有其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这中间,还必须对所有历史记载之书的性质、产生时间、其记载的可靠性有所了解。对于汉代以来一些著述者的生平、学识、政治态度、做学问的严谨程度有所了解。否则,不作全面研究,不进行实地调查,也不对历史遗址、遗迹、出土文物进行调查研究,就单凭某一条历史记载,甚至是一些汉代以来专门谈奇说怪的杂书之说,作望文生义地猜测性解说,大约十之八九是靠不住的。乃至越说越乱,越搅越糊涂!那种说《逸周书·史记解》中所载的“阪泉氏”指的是蚩尤,就是犯了这种毛病。

  二、“阪泉氏”非指蚩尤的历史证据

  竟管对于黄帝史事的历史记载史料缺乏,春秋以后就已有误说、误解产生,汉代以来更多进行神化性的附会与曲解。但是,有一些古史记载片段还是准确的,只是其各自有所侧重罢了。只要我们将其互为印证,就可以大体上了解黄帝战蚩尤、败炎帝的全过程。这些史籍就是《逸周书》、《归藏》、《山海经》、《尚书》、《新书》、《史记》、《晋太康地理记》、《魏土地记》、《水经注》、《括地志》。

  下面,我们就以此记载作为互补,稍加必要的连接语,以观涿鹿之战的大致起迄:

  “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黄帝)命赤帝分正二卿,(赤帝)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西)方,司□□(少典)上天未成之庆”①;赤帝离涿鹿而宇于太昊,筑邑空桑施治。因此,贾谊言:“炎帝者,黄帝同父(异)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②“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姦宄夺攘矫虔。苗(黎)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③ 赤帝闻之,率师北至少昊之南,筑邑空桑以监。而蚩尤则是根本不把有熊国行政首领赤帝放在眼里的,于是他“登九淖,以伐空桑”④,向赤帝主动发起进攻。赤帝败北,逃回涿鹿,“蚩尤乃逐(赤)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⑤黄帝困蚩尤于“凶黎之谷”,放赤帝驻阪泉以为侧翼,令“应龙处(其)南极,应龙蓄水”以冲“凶黎土丘(蚩尤城)”⑥,由此,《晋太康地理记》依实际情况而记曰:“蚩尤城,城无东面。”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太)帝(常),

  ——————————

  ① ⑤  《周书·尝麦解》。

  ②  《新书·制不定》。

  ③ 《尚书·吕刑》

  ④ 《玉函山房辑佚书·归藏》。

  ⑥ 《山海经》。

  用名之曰‘绝辔之野’”①。

  黄帝战蚩尤多年,赤帝居阪泉,以逸而待劳,蚩尤被杀后,赤帝乘势攻黄帝以争权。因而《逸周书·史记解》评之曰:“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独(涿)鹿,诸侯畔(叛)之,阪泉以亡(其位)”。唯其如此,今所见到的在历史上失传了两千多年的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帝经》中,才有了黄帝悲愤的呼喊:“山有木,其实屯屯。虎狼为猛可,昆弟相居,不能相顺。同则不肯,离则不能。伤国之神,神则不来,胡不来相教顺弟兄?兹昆弟之亲,尚何易哉?”

  本来“不好战伐”② 的黄帝,由臣属拥军为叛,昆弟掌控军队而制造分裂的事实,认识到对于有熊国周围各自拥兵割据的部落方国,不加征服,天下就永远难有和平安宁之日。由是,才采取“以战去战”③的方略,四方征战,一统中华大地,尔后“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④,制定典章、礼仪,以及选贤任能的君主禅让制度治国,使古老的中华大地进入了文明时代。在这期间,仍使其弟姜榆罔主政于南方,因此,才有了黄帝至垂暮之年,轻车简从,神秘南巡,致使其妻嫘祖病死于衡山的史事。

  依以上古史所记互补,互证,黄、炎、蚩三者关系,黄帝战蚩尤、败炎帝的前因后果,大致就说清楚了。再结合依《晋—————————

  ① 《周书·尝麦解》。

  ② 《绎史》引《万机论》语。

  ③ 《商君书·画策》。

  ④ 《史记·五帝本纪》。

  太康三年地记》、《魏土地记》、《水经注》、《括地志》的记载,对这处古战场地形、地物、黄帝城、黄帝泉、蚩尤城、蚩尤泉、蚩尤寨、涿水、阪泉、水关、应龙祠、八卦阵、蚩尤墓的实际遗址所在进行考察,证明司马迁以其“北过涿鹿”,经实地调查,结合古史而记载的“涿鹿之野”、“阪泉之野”,准确地区分出了“涿鹿之战”与“阪泉之战”两处既在战争中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与战场范围,是非常准确的。司马迁唯一的不足,就是将黄帝战蚩尤在先、战炎帝在后的发生时间弄颠倒了。

  由以上古战场上的遗址、遗迹、出土文物所证,蚩尤是从灵山河谷(《山海经》记为“凶黎之谷”)所建的“蚩尤城”(《山海经》记为“凶黎土丘”)逃出来,当逃到黄帝为封锁灵山河谷所布兵的八卦阵前落马被杀,并就地埋葬的,他根本就没有到过隔一道山梁的阪泉河谷。因而,罗泌所说的“阪泉氏蚩尤……炎帝之苗裔”,并言蚩尤“兴封禅,号炎帝”①,是靠猜测而行穿凿的错误之说。这种错误的说法,与历史上的刘歆、班固无意和有意制造历史混乱是有很大关系的。

  “阪泉氏”非指蚩尤,只要认真地研究一下,就可以明白。

  ————————

  ①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