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记忆 那年明月正圆情正浓


 月饼记忆  那年明月正圆情正浓

                                         陶凯龙

    脑海中,总是浮现如此的场景,中秋月圆之日,双亲总是从柜子里拿出彩色纸包装的月饼,缓缓地解开纸绳,打开那一层层黄油纸,那一摞金黄色的圆圆月饼,散发着甜香,令我忍不住垂涎。

    甜食是孩童与生俱来的最爱,也因此具有足够的诱惑,特别是在当年物质贫乏的乡村。

    糖果、点心更是奢侈品。

    盼着过节,不仅仅是对于节日仪式感的虔诚,更是一场团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盛宴,而对于孩童最为简单不过,就是能够吃到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食,尽管在今天看来只是餐桌上平常的家常菜或是餐后休闲食品。

   在中秋佳节之日,常是乡村秋收农忙之时。

   双亲早在几日前便赶到镇上的集市买下两包月饼,传统的五仁馅,画着水果、点心、玻璃瓶装饮料的彩色包装,打开那油纸包裹着圆月模样,写着团圆月饼并有着花纹,金黄色散发着香甜味道,那金黄相似母亲烙的油糖饼,轻轻咬下一口,酥脆的香甜随着舌尖充满整个口中,堪称世间难得的美味。

   家贫孩子多,母亲总是把月饼层层包裹放在屋子里某个不被注意的角落并用物件层层加盖。

“月饼要等八月十五才能吃!”母亲总是和颜悦色的提醒。

孩子们总是在期待中不甘心的寻找,总想提前品尝那美味佳肴,可每每总是失望而归,总是在想母亲是不是会变戏法,或者偷偷和父亲提前品尝了?

  八月十五中秋节,记忆之中总是皓月当空,月光平和而耀眼,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在庭院中央放上地桌,摆放西瓜、月饼和香槟(一种玻璃瓶装的勾兑汽水),围坐一起唠着家常赏月。

父亲点燃一根烟,和母亲聊着今年的收成。

我们则是无心赏月亦无法加入父母的闲谈,一边摆弄着色彩艳丽的月饼包装纸,一边紧紧盯着那月饼吞咽着口水,等待父母可以吃月饼的许诺。

月上柳梢头,赏月最好时机,我们孩童迫不及待拿着父母给的一块月饼,轻轻咬下一小口,品味着那香甜。

父亲打趣我们,“看那馋样!”

常是严肃的父亲难得有着如此慈祥的打趣。

我们围着父母亲嬉戏打闹,而院子里的小广播也播放了欢快的乐曲,伴着我们。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而在北方常用杏仁、桃仁、橄榄仁、芝麻仁和瓜子仁以及姜丝作馅料称为五仁月饼,具有配料考究、皮薄馅多、味美可口、不易破碎、便于携带等特点。 这种月饼,呈鼓形,边稍鼓出,花纹和字迹清晰,形状端正,不破皮,不露馅,边角分明;边缘呈象牙色,底面棕红色;口味香甜,绵软带酥,有多种果仁香味。

  其制作工艺虽非复杂,但对于寻常百姓家亦非凡物。

面粉、豆油、猪油鸡蛋白糖糖浆、熟粉、杏仁、桃仁、橄榄仁、芝麻仁和瓜子仁白酒、大碱、桔皮糖均为平常食材

制作工艺亦是配制糖浆、制皮面团、制馅、包馅成型、摆盘烘烤、冷却装箱,即为成品。

从公社的供销社到集市小摊再到今日之商场超市,月饼玲琅满目,不论从包装或是馅料、制作工艺都非以前所比。

而月饼也不再作为中秋节特定食品,物质的极大丰富,对于月饼也少了当年的祈盼品鉴,而是作为中秋节一种代表性的食品,浅尝即止。

而对于月饼的记忆,总是想起那年明月正圆情意浓浓,一家人的团圆,无关物质,只是已经成为记忆。

今年的中秋前夕,父亲故去。

没有至亲在身旁,节日索然无味,留得满腹惆怅,正所谓:“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一叶知霜降,一雨感深秋。

此刻拳拳在念,念你两鬓霜白一如当年摸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