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养肾 补阳气


 冬养肾 补阳气

 

中条山客

 

传统医学认为,“天人相应,顺时养生”最适宜。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冬为闭藏之季,要重视保养精神,固密心志。精神应含而不露,勿使情志过极,以免扰阳。严冬季节,草木凋零,有些人会抑郁寡欢,身心处于低落状态。而改变情志的最佳方法就是多活动,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最好到室外运动运动,或者参加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吹拉弹唱、会亲访友,均有益于精神振奋,激起生活热情。

冰冷冬季,要做好内在阳气的保养和封藏工作,尽量减少消耗。不熬夜,不做剧烈运动,不大喜大悲,使精神内守,这样才能生活的安稳。天寒地冻,很多身体虚弱的人容易感冒生病,大多是因为在冬季没有做好保护工作,导致体内寒气太重。要想自己健康地度过冬季,养护是必须的。

1、保暖护阳气:冬属阴,虽然我们常说要养阳,但本质还是以固护阴精为本,不宜泄津液。所以,去寒就温、防止阴寒伤中十分必要,但也不宜厚衣重裘,暴暖大汗。这也是医学宝典《黄帝内经》所讲的藏而勿泄之理。

2、早睡晚起:《黄帝内经》说冬季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外界阳气萧杀,夜间阴寒尤甚。早睡晚起也就避开了阴寒之邪的锋芒,这也是养阳的一个手段。冬至之后,昼短夜长,睡眠时间也需调整,最好是早睡晚起,一般来说,21-22点准备就寝,7-8点起床。起床不宜过早过急,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要做到缓慢起床,以免导致血压急剧升高。

3、养生适度:什么是适度?也就是不过亦不及。也就是说,虽然我们要避寒就暖,但过度的调养,反倒有过犹不及。机体正气失去锻炼的机会,时间久了,也就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凋零。同理,进补也需要注意适度,以当养是不大恰当的。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平素的调理,还是用食补的方式为佳,更少偏颇。

4、泡脚按摩:冬季泡脚按摩也是常用的方式。保持双脚的清洁干燥,睡前热水泡脚,同时按摩脚部穴位如涌泉穴、商丘穴等,或者随意揉搓脚部亦可,有良好的通经活血之用。当然,坚持多步行,保持适度运动,也是同样的道理。脚是人体之根,有第二心脏之称。入睡前用40℃50℃的热水泡泡脚(并配合按摩10多分钟),可加速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并有保健益寿之作用。

5、多喝水:冬季气候干燥,人体出汗的几率减少,但小便有增多的趋势。正常的机体,新陈代谢在冬季并未有明显的放慢。所以,每天注意补充水分,多喝热的白开水是十分必要的。

6、坚持运动与保持良好心态:冬季气候萧杀,容易让人滋生压抑与低沉悲观的情绪。最合适的方法就是走出去,多和别人交流,参加一些感兴趣的运动或者集体活动,排遣烦闷。精神开朗了,就如同冬季获得阳光,身体的活力也就更充沛。

冬季运动必不可少,尤其是久坐不动的年轻人。适当的运动加速气血循环,不仅驱寒,而且户外运动意味着接受阳光照射,补钙的同时又缓解季节性抑郁。老年人冬天运动可以选择阳光充足的午后。

心情愉悦。疾病的因素当中60%与心理相关,而冬季养生中情绪调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冬季要保持情志内守,心情宁静或愉悦,不要急躁发怒,如果有抑郁情绪要及时疏通,让自己在寒冷的冬天气机通畅,正气充足。

7、通风健脑:冬天,我们待在室内的机会要大大增加。室内的空气也就比室外要差很多,经常会有头昏脑胀的感觉,也常昏昏欲睡。最好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醒脑提神。

8、饮食调养:冬季有两大滋补佳品,那就是汤和粥。晨起喝粥,晚餐喝汤。如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羊肉萝卜汤、胡萝卜排骨汤等等。

冬季饮食宜温热,早晨外出时,宜先喝些牛奶、豆浆、红枣粥等以暖和身体。冬季饮食应多选含有优质蛋白质与有防寒保暖作用的食品,如瘦肉、鱼、鸡、蛋类与豆制品等。

冬季食疗养生最主要的是补肾精,顺应冬天养肾为主的原则。像黑米、黑豆、黑芝麻、山药、莲藕、核桃、枸杞子等带有养肾的食物可以适当多吃些。另外饮食要清淡温润,不吃生冷、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传统医学认为,头部与背部为督脉经循行之部位,更是阳中之阳。冬季风寒最易通过头部和背部侵入人体,诱发感冒、肺部感染等疾病。所以要特别重视头和背部的保暖,以免阳气受损。

传统医理还讲,寒与肾相应,最易耗伤肾的阳气。因此冬季饮食以养肾为主,比如核桃、枸杞、羊肉、黑芝麻、桂圆肉等;也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温性水果如大枣、橘子等。寒凉性质的食物要少食,在吃螃蟹等寒凉食物时,建议蒸熟,并放入姜丝,以助驱寒。另外冬天的蔬菜水果虽然种类相应减少,但维生素和矿物质和纤维素是每日必须营养素,因此也不要忘记多食。

想要愉悦地渡过漫漫冬季,不管是工作、学习、饮食、睡眠还是运动,都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抓住要点,坚持实践下去,冬季养护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0231120日星期一,陕州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