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康德哲学的重大意义


  一

  一直以来,在知识来源问题上,唯理论与经验论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唯理论认为知识来源于理性,是先天的和必然的,经验论者认为知识来源于的经验,是后天的和实证的。康德认为,知识来源于知性范畴与经验对象的结合,被人们称为知识论上的二元论观点。

  事实上,康德试图解决的问题,今天依旧存在,只是变换了说法与形式。知识或者真理来源于理性观念,还是实践经验;来源于理性推演、先天的,还是来源于经验观察、后天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今天依旧有重要的意义。

  康德认为,离开理性,单靠经验与感觉,不能获得知识。同时他又认为,理性观念(知性范畴)离开经验对象与经验内容的代入约束,就是没有确定意义和正误之分的。

  要获得知识,首先要有先天的认识形式,用今天的说法就是:你要感觉和经验事物对象,首先要有具体的理性解释模式,或者说首先要有具体的观察测量范式。离开了后者,观察什么、经验感觉什么,都是不确定的,如何会有知识产生?

  康德把知性范畴(时间、空间、因果等)与数学、几何、逻辑等规律模式,都看作认识的先天形式。他认为,只有以一定的先天认识形式作基础,才谈得上观察经验与感觉现象;以先天认识形式为依据,才谈得上理论与事实的对照,观察研究才能产生真理或规律结论。

  在知识论上,从以经验和观察为中心,变为以先天认识形式、理性解释模式为中心,这被康德看作是具有伟大意义的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也是他认为的认识论以人为中心,以理性为中心,人通过自主建立的理性法庭审问自然,令自然做出回答,以获得知识的革命性观点。

  二

  除了上述观点,康德还提出了分析知识与综合知识的区分;提出了先天分析判断、先天综合判断与后天综合判断等复杂的理论框架。这些东西看起来十分复杂,但用今天的观念去理解,应该是简单明了的东西。

  任何认识都必须以一定的观察测量范式为前提,知识的探究都离不开先天认识形式或称理性解释模式。这些模式除了逻辑数学几何之外,还有概念模型关系原理。理性解释模式或知性范畴的一大特点是:其概念模型都有自身独立的符号意义(学科概念定义),也有立足于自身、统一规范的语言系统意义。

  还有一点,理性解释模式可以普遍适用于众多经验对象与经验属性。也就是说,理性模式可以代入众多事物、现象,以得出与理性模式要求相一致的结论。比如1+1=2这个数学观念模式,就可以代入苹果、树、麻雀、石子等事物对象,得出相关事物对象的数学规律结论。其他数学关系式与几何逻辑模型、语言概念模型等,都具备这样的功能。

  通过理性解释模式与概念模型关系的先验推演,人们可以在经验一个事物或一个现象之前,先验的得出关于这一事物现象的结论。对于这些结论的正误,人们可以先验的判断,也可以用经验事实证明其正确与否。正像依据1+1=2这一理性解释模式,人们在见到一个从未见过的动物之前,就可以先验的得出结论:再发现一个如此这般没有见过的动物,一定是两只新动物。人们还可以在看到一个无动力的小车突然向前运动时,先验的得出结论说:小车一定是受到某种作用力的推动,使其脱离静止的惯性状态,进入运动状态,这是惯性规律模式告诉人们的道理。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先验的得出结论说:小车运动这个结果能够出现,一定有它产生的原因。这样的结论必然正确,因为这是因果概念模式早就告诉人们的道理。

  理性解释模式能够先验的告诉人们与理性模式相关的知识,是因为理性解释模式,作为人们建构的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简化模型,其揭示的规律属性与相互关系原理,得到人们无数次实践应用的验证,经过众多观察事实的证明。当然,也应该看到,这些知识都是抽象的和有局限的。比如惯性规律模式可以告诉你小车受到作用力的推动,但它没有也不可能告诉你是什么作用力,因为什么推动小车运动,这些方面的知识必然靠经验观察,而不能靠理性模式推演。

  先天分析知识与后天经验综合知识,它们的区分都是相对的。哲学家奎因正确的指出了“单身汉是未结婚的男人”这个分析知识,其终极来源一定是人们的观察与调查得到的经验事实证据。但是显然,在“单身汉”的定义已众所周知,写入各类词典之后,看到“单身汉”这个概念或这样的对象,人们先验的得出若干分析结论:说“单身汉”是男人,且是一定是未结婚的男人。这样的结论就是必然正确,先于观察经验的。理性解释模式、概念模型相互关系原理,是人们通过众多生活经验总结出来并得到公认的。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先天认识模式,对事物及其事物属性做出先验的判断推论,是可以的,也是有效和正确的。

  三

  康德哲学结出过许多重大成果,这是今天人们所谓“进入现代哲学必须经过康德,绕过康德是不行的”重要原因,也是一个300多年前的哲学家,当代依旧影响巨大、研究者众多的重要原因。只不过康德的一些研究成果,很多已经变为共识而不被人们感觉而已。主要因为康德著作晦涩难懂,影响了人们的阅读理解,加之他研究的问题人们平时不太关注。但不论怎样,都不能否认康德哲学对今天哲学理论界和受到康德哲学熏陶的人们的巨大影响。

  康德提出过一个崭新的哲学认识论问题,即:人类知识的构成方式或者说知识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是当下哲学没有太多研究,至少没有得出较多成果的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在科学的名义下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但是人们对知识有什么样的基本要素,怎样构成的,人在知识中的作用,却很少过问。在哲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先是运用终极本源的还原主义思维方式,后来又采用了主客两分的认识方法,现代则出现了功能主义或系统主义的认识论。在认识方法发展进程中,人们经历了唯名论与唯实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也出现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存在主义、实在论非实在论、怀疑论与可知论者等主要哲学观点。

  为去除大而不当、无法经验证实的形而上学命题,知识理论又进入了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阶段。在这些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康德理论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以先天认识形式为中心的先验的唯心主义观点,这个观点确如康德所言,是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其提出和深入研究,实际上解决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长期纷争,也打破了休谟怀疑论给哲学带来的沉闷空气。

  从知识的构成和知识的康德本质出发,关于知识终极来源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争论,唯我论基础上的怀疑论与可知论的争论,还有认识事物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歧,都失去了意义。根据康德经验与理性相互作用产生知识的整体主义知识观,人们一开始就拥有时间、空间、数学、几何等先天认识形式。知识有两种来源,一是来源于经验,一是来源于理性的先验模式的研究计算推演。

  世界是否存在先验知识,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先验知识很多,无处不在。比如概念知识就是一大先验知识类型。“单身汉”是未结婚的男人,这一社会性规定就是先验知识;地球是圆的,物体是广延的,这里有关地球或者物体的的空间形式认定,今天也已经成为先验知识,这是人们从既定概念定义获得的先验知识。

  另外,还有数学规律模式带来的先验知识,比如2×3=6这个的认识形式(规律模式)告诉人们:不论是苹果还是小白兔,一组两个,三组就是六个。这个结论,是数学关系式依靠先天综合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告诉人们的。还比如,依靠经典力学规律模式,经过计算认定有未知的星体存在并得到证实;通过力学定律和数学关系模型,经过计算发现最后通过观察证实了黑洞的存在,这些,都是先天的认识形式或者说规律模型带来先验知识的例子。

  人们通过语言概念掌握相关知识的过程,也可以证明先验知识的存在。儿童不是通过一个一个事物对象的感觉经验,形成印象和概念,然后获得世界的相关知识。相反,小孩是先经过语词学习、概念使用,逐步认识和掌握自然社会知识的。她们并不是先懂得“礼貌”或“道歉”这些概念的定义,然后才开始认识礼貌或道歉这一类现象和社会事实,最终形成并懂得了“礼貌”“道歉”这样的概念。相反,儿童是先学会使用这两个概念,然后依据这两个概念的通常用法,从现实中找到相关现象、学会相关行为。正像儿童总是先学会叫爸爸妈妈,然后才逐渐在这两个语词概念使用中认识到:只有一个人与一个女人结婚生下自己的男人,才是爸爸,那个生下自己的女人,才是妈妈。不是任何一个青年男人或女人都可以叫爸爸妈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