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时效性与货币的时效性问题
价值是有时效性的。例如,一盘好吃的菜,如果不及时吃掉,就会馊掉、坏掉、最终被倒掉,就会失去其价值。一件好看外衣,如果穿的时间长了,即使没有被穿破,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褪色、变旧的情况,款式也会落后、不时尚,从而被淘汰,其就会失去价值。一部先进的手机,如果时间久了,其技术也会落后,会有更先进的手机出现,会被更先进的手机取代,从而使其失去价值。也就是说,价值通常是有时效性的。在时效内,其具有一定的价值,而超过这个时效,其价值就会丧失。
作为价值物的货币,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商品经济开始出现时,人们以物换物,并没有通用的等价物即货币。后来,人们把牛羊作为一般等价物。但是,牛羊需要人饲养,这需要增加人们的饲养劳动。而且,牛羊也不是在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季节都好养的。因此,人们开始寻找其他等价物,来自海里的某些种类的贝壳因为其精美、难得、稀少、受人喜爱等特性开始作为等价物而出现。贝壳属于水生动物的钙质壳体,它又有容易破损、怕高温等不良特性,耐久性并不很长。如果破损了,会影响其品相,影响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从而影响人们对其价值的认同。折损了的贝壳货币,其价值也就折损了,这对其拥有者是不合算的。于是,人们又开始寻找新的货币材料,铜、铁、金、银等物质开始成为货币物质。
铁有容易自然锈蚀的特性,如果保管不当,会就自然地产生严重的锈蚀情况,从而影响市场对其接受程度,影响其市场价值。这对拥有者来说,是极不合算的。从考古出土的铜钱看,铜质货币也容易严重锈蚀,只有黄金和白银相对不易锈蚀,最为容易保管、保持原样。人们自然地喜欢黄金的颜色。加之黄金相对稀少,显得较为珍贵,这与人们珍视自己的劳动产品、把自己的劳动产品当成财富、当成宝贝的想法、观念极为契合、匹配,于是,黄金成了一般等价物,成了价值符号,成为了货币。以黄金为实体的货币,既是价值尺度、价值符号、交换的等价物,其所具有的可分割、可耐久、便储藏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色彩好看、可用于装饰等的文化特性,也使得黄金本身成了价值物、价值载体。
粗略地看,早期的货币与其所代表的价值物,在耐久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匹配性。也就是说,此时,价值的时效性与货币的时效性是对等的。例如,贝壳币容易折损,而作为商品的粮食等也容易折损,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全社会的商品粮和作为货币的贝壳,双方折损的价值或是保有的价值,基本上是对等的。
但是,随着货币的演化,情况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金银作为货币物,已具有长久的耐久性和基本不容易折损的特性,而同期的货币对象物,则不具有这样的特性。即使是当时的砖质或天然大理石建造工程设施、房屋等,也不具有金银那样的耐久性和不可折损性。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都有两三千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但是,它们也现出了自然的风化腐蚀情况,而金银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基本上还能保持原样。如果一段时期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提高、社会物质产品不增加,那么,就会导致社会上的货币保有量大于其所对应的物质商品量,因为,物质产品可能被人消耗或被自然消耗,而金银货币则既不会被人消耗掉,也不会被自然消耗掉,从而使金银货币在人类社会的保有量越来越多。
金银货币在人类社会的保有量越来越多,而其对应的物质商品并不一定增加,也可能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许多金银货币转化成了储藏货币,如果社会不出现动乱、饥荒等情况,人们通常是不会把自己储藏的金银货币全部拿出来使用的,这使得大量的金银货币变成了“沉默”货币、“隐藏”货币。但是,我们仍然能从中分析到两者不一定匹配的可能性。
现在的货币已数字化了。数字货币不再是有形的物质体,不再有过去那种易锈蚀、有自然损耗、携带和支付不便、不安全等情况,随着技术发展,数字货币甚至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而可以随时随地地无限制地使用。
回顾货币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等价物的货币,越来越具有耐久性。与之对应的价值物,虽然同样也有不少部分越来越具有耐久性,例如,数字可能是永恒的,而钢筋水泥建筑也被称为永久性建筑。粗略地看,两者的耐久性似乎具有一定的同周期性,但是,它们之间的耐久性其实有着巨大的差异或差距。人类社会有着永久性的货币,而个人生命却不具有永久性,个人生命的有限性与其所拥有的作为公共工具的货币所具有的无限性形成了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个人拥有的价值的时效性与货币的时效性差异。
物质货币可能被每个人秘密储藏于隐秘之处,而数字货币则无法被个人私藏于隐秘之处,而必然是只储藏于银行。如果个人死亡,其拥有的货币能否被转移给法定的继承者,则是个问题。特别是遭受一些突发事件的人,无法交待自己所拥有和存储的数字货币,这会导致其财富被银行拥有,从而使银行所拥有的不义之财越来越多,银行所拥有的这笔不义之财可能被转化成银行利润,也可能被不合理地或者不法地转化为某个能够管理该账户的人的个人收益。例如,突发空难造成的个人存在银行的财产无法被空难受害者继承人继承,甚至有的就根本没有继承人。有人在自己的父母去世后,到银行去取父母的存款,被银行提出要其出示其难获得的证明要求,这些,都可能导致个人财产沉淀于银行、转化为银行收益。当然,随着大数据政策的不断完善,在“大数据下的人是完全透明的”“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得到真正落实的情况下,情况也许可能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总之,人类已经创造了永久性的货币,却并没有创造永久性的生命以及永久性的非货币财产,这是一个问题。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