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游温州(05):雁荡山·大龙湫


 东游温州(05):雁荡山·大龙湫

2023113

今天上午去雁荡山,下午直接去洞头岛。

早餐后去附近停车场取了车,八点半出发。

十点多到雁荡山景区,可以自行开车进去。雁荡山分为大龙湫、灵岩、灵峰等好几个子景区,单独售票。这种做法方便了游客,给游客选择的权力。景区免费停车,也是人性的做法。

我们决定从最里面的大龙湫看起,然后是灵岩和灵峰。大龙湫主要是看高空瀑布,而现在基本上没水。这个我是知道的。只是觉得,既然来了,还是要将主要景点看一看。据说只要个把小时就可以。

停车场附近,溪边树下有卖烧饼的,可能是当地的特产。边上有小卖部,一位看起来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在照看。十五元买了个雪菜烧饼,可以作午饭。停车场边上有步行上山的小道,老奶说可以进去,但看不到风景。

往里走,过小桥,有座小院,门口一株大榕树,差不多将院子盖住。里面有个“龙湫庙”,一座三开间的平房,木门木窗。听说求子很灵验,供奉的不知是何方神圣。

隔壁小屋是游客中心,提供茶水、爱心雨伞、咨询、导游等服务。我问门口值守的女子那个字(湫)怎么读,什么意思?她说读“qiu”,《辞海》的解释是指水从空中飘洒落下,仅有此地的“龙湫”一种用法。

往里走,远处是白色石岩的高山,顶上戴着绿色帽子,大石岩的下边又有一层层一座座的小石岩,也都顶着绿色的帽子,像是在排队照相的队伍。这就是“千佛岩”。

路边的柿子树,红色的树叶零星挂在枝头,随风曼舞着。天空蓝盈盈的,流云像是白色的丝带。树下的茶园,茶树被裁剪得整整齐齐的。

路边的人家,二层的楼房,前面搭了棚子,做餐馆生意。一位四十来岁的男子站在路边,见人路过就热情地打招呼:“大哥,回来时到我家吃饭。农家菜,自己地里的,不施化肥农药的,纯绿色的。绝对新鲜。一律打八折。”边上有个菜价的牌子,菜价都是十几二十几的,不贵。

溪水的对面,山脚之下,有很多民宿客栈,都是干净整洁而又朴实无华的样子。石板巷道,石头垒砌的院墙,柿子树枝头红色的柿子,住在这里应该不错。不过,我们今晚有更好的住处,那就是洞头岛。

检票进入大龙湫景点。

沿溪边往里走。溪水很小,差不多是断流了。路边有大树,树下有民宿客栈;溪边摆起了桌凳,已准备好待客了。

继续往里走。前面出现一根耸立的石柱,得有二百米高吧。石柱呈白色,耸立在森林之中,鹤立鸡群。仔细看,是两片巨石贴合在一切,就像剪刀。对了,这就是我在网上看到的雁荡山标志性景点之一,剪刀峰。

沿观光道继续往里走,一直以石柱为中心。随着方位的变化,石柱呈现出啄木鸟、大熊的形状,这叫做“移步换景”。正对石柱的高台上有几户人家,两位老太太在兜售观看高空表演的位置,说是一会儿有高空表演,她们家门口是最好的观赏地点,收费五元一人。

路边有卖东西的,有饮料,土特产。买了两个野柿子,两元一个。果肉饱满,味道浓郁。山谷里大多是杉树,都是又细又直又长的,胳膊那么粗的,得有十几二十米高。

听到山谷深处传出喧闹,以为是高空表演开始,观众发出喝彩。于是加快步伐。穿过一片树林,眼前蓦然出现一面巨大石壁,像是竖起来的一个足球场,得有三四百米高,四五百米宽。顶上有个凹槽,有细细的水流流下。在半空中就被风吹散,看不见瀑布的样子。底下有个水潭,看得到溅起的水花,还有溅水的声音。

一群小学生在这里搞“研学”,排着队在水潭边走来走去,还喊着口号,这就是我听到的“喝彩”。这里根本就没什么表演。

水潭的东面有高台,上面有观瀑亭。六角攒尖顶建筑,后面有清宣统年间的重修碑记。这里观瀑倒是好位置,可惜现在没有瀑布。观瀑亭一侧有《辞海》石刻书页,解释说“湫”是从音字,高空落水的声音。北人叫“湫”,南人叫“龙湫”。现在基本没水,所以“大龙湫”名不副实。边上还有石碑,上书“白玉烟”,现在也无所指。

小学生都走了,周边安静下来。

石崖之下一潭碧水,水面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吧,不怎么深,能看到底。我们一般叫做龙潭的,水都是从地下来的,而这潭里的水来自天上。

围着水潭有石板路,可以绕到对面石崖之下。在石崖之下,天上落水倒是挺大,哗啦啦的,容易打湿衣服。潭边立着鸡蛋模样的直径将近一米的石头,叫做气泡石,是火山喷发的产物。从石崖下看对面的树林倒映水面,是绝美的景色。

尽管只是一面石壁,一潭秋水,我们在大龙湫下还是呆了四十多分钟。快十二点,赶紧离开。原先计划是四点左右离开雁荡山的,我们还有两个景点。

出来的时候,路边的餐馆都开饭了。饭桌就摆在树荫下,小溪边,石桥头,都是农家菜,不大的碟子盛着,招徕客人的都是男子,很殷切很热情的样子。

出景点大门,又有好几百列队的小学生进入,统一的服装,举着旗子,喊着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