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城原有五大移民会舘,现在仅存江南会舘,2004年辟成了三沈纪念舘。汉阴人纳闷:湖南会舘、湖北会舘、江西会舘均是以移民所来的省命名,从未听说有个江南省,为什么叫江南会舘呢?
鄙人接触汉阴众多家谱资料,其中不少家族说他们清代来自江南省,引起笔者考证兴趣。经查国家史料得知,中国清代还的确有个江南省,只是设置时间不长,容易被人遗忘。史料载:“江南省始设于清朝顺治二年,脱胎于明朝的南直隶。因其建制过大,以及清室内部矛盾尖锐,为维持北方正常的中央统治,故清顺治十八年(1661)江南省被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其中江苏省名取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首字,安徽省名则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首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定南京为江苏省省会,安庆为安徽省省会,江南省称谓才实废”。 在民间,江南省的域名则沿袭更长,安徽外迁的人仍称江南省人。所以来汉阴的江南省移民,清嘉庆年间所建的会舘,便取名江南会舘。
谁人修建江南会舘?梳理汉阴各方史料,方知晓:从清康熙年间开始,江南省安庆府田氏,怀宁查氏、曹氏、程氏,安庆府潜山张氏、储氏、万氏,安庆府太湖余氏、蔡氏、舒氏,安庆府岳西刘氏,池州府贵池汪氏,安庆府宿松周氏,庐州府庐江县(今隶属合肥市)何氏,无为县(今隶属芜湖市)何氏,霍山叶氏等移民大量来到陕南汉阴,是他们中的商贾粮户筹资,清嘉庆初年开始,在汉阴城新街修建江南会舘,后又经过多次修缮扩建,历经数载才臻完善。会舘位于汉阴老城新街中段,大门坐东向西,舘院主体,建筑坐北向南,沿主院中轴线南北依次有门楼、天井、东西厢房、正房、甬遒、东院、西院,穿斗式及梁搭墙构架,地面青砖铺底,棱格门窗,雕梁画栋。据查,当时来自江南省的移民,主要是今安徽省安庆、池州、合肥、芜湖地区,并无江苏省移民。
民国十七年(1928),经江南会舘的主人、安徽移民汉阴的后裔同意,民国二年(1913)始设在仓房街仓神庙(今和平街县政府前院)的汉阴女子初小迁至江南会舘,二十二年(1933),女子初小增设高小班,命名为新街女子小学,因教室和操场不够用,购进了西北方民房改建成平房做一、二年级教室(即今所标立的稿园院。其实,清嘉庆年间所建的园林建筑稿园,《汉阴厅志》标记的清清楚楚在县衙内后东侧,并不在此处。)又征拆了东南方几处民房后院,辟成了学生活动场地(即紧临现县政府大院的今老学会、作协大院),学校面积才有所扩大。1949年后女子小学改称新街小学(汉阴城关一小前身),20世纪80年代城关一小河堤路新校区建成后,在这里新设城关二小,20世纪初二小并入一小。
有人硬给江南会舘贴上“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故居”标签,是站不住脚的。一则江南会舘架构、设施明显不是用来家庭居住的;二则会舘是移民集会议事和祭祀的场所,不会允许家人搬进去居住;三则“三沈”的祖父、父亲是浙江吳兴竹墩村人(今湖州市管辖),不是江南省移民,与江南会舘没有瓜葛;四则江南会舘建于清嘉庆年间,“三沈”的祖父同治年间才随左宗棠入陕.晩些时候才在陕南定远(任职),能提前百余年在汉阴建房安家?
有人诡辩,称与江南会舘相连的县衙内,有个小院,便是“三沈故居”。那就是说,“三沈故居”在县衙内。太搞笑了。女小迁江南会舘前,江南会舘並不与县衙相通相连,之间隔着五六家民房。县衙内的小院,距江南会舘尚远,在二堂后面,是供知县(县令)行政主官及家眷居住的,按清朝例规,屆满前任即刻要给后任腾房。“三沈”的祖父未在汉阴任过职,却最早将家眷安在汉阴,无资格住在县衙内。其父亲沈祖颐曾两度在汉阴任抚民通判,虽有资格住在县衙小院,但每次任职仅年余。“三沈”一家祖孙三代人在汉阴居住了40年,能在县衙内住那么久吗?
(原载李家成著《汉阴文史大观》一书中,此次有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