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古汉阴是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的发源地和大本营。让我们穿越这段历史,瞧一瞧。
汉阴是古老的茶乡和贡茶产地之一,据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巴志》载,西周时包括汉阴在内的巴国就盛产茶。唐代,包括汉阴在内的今安康市属山南道,故茶也称山南茶。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 当时的安康即今汉阴,包括今石泉和今紫阳的大部。陆羽把“山南茶”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首。《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述:“金州汉阴郡土贡:麸金、茶牙……”茶产地的汉阴南区,至清代已形成“耳朳碍足朝收茬,背笼擎肩晚采茶”的生活方式,每逢阳春,茶山红袖翻飞,茶歌此起彼伏。
茶马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当时,汉阴等产茶地要销售茶叶,而西北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吃牛羊肉喝奶酪,菜蔬果品甚少,需要用茶去油腻,助消化,吸取生命绿色,于是产茶地与边疆少数民族茶马互市,便形成了最初的茶马古道。朝廷征战需要大量良骡和良马,官方的介入,又促成了茶马互市,茶马古道的形成。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成千上万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古道上艰难行进,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打破了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边疆和域外的经贸之路,也是用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一条通往边疆和域外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人生之路和超越之路。
从唐代开始的丝绸之路上茶叶与马匹之间的交易,到明代初年,这种贸易更达到了国家垄断经营的程度。明代洪武年四年上谕,令:“陕西汉中、金州、石 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茶园四十五顷,茶八十六 万余株。四川巴茶三百五十户,茶二百三十八万余株。宜定令每株官取其一。无主茶园,令军土摄取, 十取其八,以易番马。”从此,在国家直接经营下,为向西域运送茶叶,逐渐开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陕甘茶马古道。这条贸易古道,从陕西汉阴(今紫阳)瓦房店始发,经石泉、西乡到汉中,在汉中“批验所”检验后,经褒斜道通往凤县、两当到秦州( 今天水市),再经秦州通清水到庄浪,由庄浪趋兰州,与丝绸之路并轨,直通西域各国。明代初年,每年“转茶一百万斤,赴西番易马”,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①,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紫阳尚未置县,其地域大部分由汉阴管辖,而产茶区又主要在邻近今汉阴的紫阳西北部。明正德七年(1512)紫阳置县后,汉阴县漩涡、汉阳两古镇系陕甘茶马古道仅次于今紫阳瓦房店的副启始点,同时是茶马古道重要驿站的节点和集散地,有茶庄(茶叶收购店)、茶马客栈、编茶篓的篾铺几十家,汉阴及周边地区(包括紫阳西北茶区)的茶商分别从漩涡、汉阳两地集合,加入陕甘茶马古道队伍。老《汉阴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陕西巡茶御史盛汝谦巡视金州专门至汉阴,在巡视汉阴茶马贸易的同时,还“谒视庙学,见文庙圮坏,不可言状,为之恻然,乃出茶法银六十两,命知县罗元重修文庙”。罗元请户部郎中康浩所撰《重修文庙碑记》,可以证明这一历史事实。又据《汉阴厅志》载,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陕西茶马监察御史姜图南曾到汉阴巡视,并写有多篇诗文,亦证明汉阴茶马古道的重要。
从瓦房店出发的陕甘茶马古道,西北行的具体路线分陆路、水道两种。陆路有两条:一条主道是经紫阳境内到达汉阴漩涡滩上老街集中,经沿江古道去汉阳坪(古称汉阴坪)、喜河、后柳、石泉,进入西乡茶镇,最后到达南郑县十八里铺(即今汉中市汉台区东9公里铺镇)。这一条茶马主道,使沿途每三四十里形成一个集镇,“其民昼夜治茶不休”,已经达到“男废耕,女废织”的程度。另一条副道是经关垭子进入红椿坝,翻罗家店子进入尚坝,过羁马庄进入汉中镇巴县的巴庙、碾子垭,再进入西乡县腊西坝、茶镇,最后到达南郑县十八里铺。水路则自紫阳境内溯汉江而上,到汉阴牟梓河口集中,经汉阴漩涡、汉阳、石泉、西乡茶镇、洋县、城固,船运至南郑十八里铺,使汉中这一水陆码头成为边茶办运中转枢纽和明清陕南最大的茶盐互市市场,“货物山积,天天有集,每天往来驮茶的骆驼(当时由于产茶量大,由骆驼代替马驮)就有300余头,倚江码头约一公里,店铺俱全”。据老人讲,清代时的紫阳、汉阴茶商,将换回的马匹,多在十八里铺出售给朝廷军方,再从十八里铺购食盐回来销售。有时并不出陕,将茶叶运到十八里铺便出手,返程做贩盐生意。
陕甘茶马古道进入甘肃,便与起于古长安的丝绸之路相融合,不仅仅只运丝绸,茶叶也通过这条路运销西北、西亚及欧洲地区,使山南茶走出了国门。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但民间茶马互市仍活跃。
历史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如今,在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或驼队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骆驼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历史上茶马交易的经济活动和围绕茶叶产销形成的市场主题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好的经济文化遗产。今天,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1000多年,并在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见证,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依然熠熠生辉,日益凸显其现实意义和价值。以“茶马古道”为主线,将文化遗产整合在一起,形成珠串般富有陕南文化特色的“茶马市场主题文化”,就会给陕南的青山绿水赋予更加浓郁的人文色彩,使秦岭巴山的苍山滴翠与汉江的渔舟晚唱交相辉映,使汉江夕阳的自然景色与茶歌飞扬的人文景观交相唱和,烘托出一幅极具吸引力的秦巴美景。
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1943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条茶马古道的主要发源地——瓦房店会馆群榜上有名。500年前的紫阳瓦房店归古汉阴管辖,汉阴紫阳一家亲。瓦房店会馆群列为茶马古道主要发源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紫阳人民的光荣与骄傲,也是汉阴人民的光荣与骄傲。
[注]①篦,指篦篓,包装茶叶的篾编织品,清新自然,是最古老的茶叶包装方式,中国茶叶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一篦茶叶净重约4市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