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抽象地讲计划经济有效率还是无效率,但是可以具体地看计划经济在什么条件下有效率,而这些条件到底存不存在。计划经济的理想效率建立在政府“全知全能”基础之上,因此计划经济要产生其理想的效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信息是完全的;第二,知识是全面的。
就“完全信息”来讲,从时间方面看,任何一种生产都是为了满足未来需要,那么为了明确明天需要什么,有关的历史和现实信息必须在今天完全显现。从空间方面看,各种资源、生产、组织、消费的历史和未来信息必须完全显现。可是在现实社会中,任何经济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各种资源、生产、组织、消费的历史和未来信息不会完全、明确地显示出来,因此政府没有办法依据完全信息来做好各行各业生产的统一决策。
就“全面知识”来讲,即使已经存在“完全信息”还不够,还必须要构成政府的“人脑”能够把客观存在的“完全信息”转化为认知主体的“全面知识”。这就要有一个前提:即认知主体获取完全信息是可能的。但事实上要获取一个系统(某一事物)完全的历史和现实信息是不可能的。不管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能力有多强、本事有多大,以及作为人脑延伸工具的计算机技术如何发展,从而给人的认识能力开辟无限广阔的天地,人对某个事物的认识都始终是有限的。人没有办法穷尽某个事物的全部信息,人也没有办法知道这个全部信息的边界在哪里。
在经济活动中,人没有办法具备需求和供给客观方面的完全信息和主观方面的全面知识,可是有效率的计划经济则要求你必须具备。配置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在客观上必须表现出完全信息,有权力配置资源进行生产的主体(政府)必须对此具有全面知识,否则计划经济不会有效率可言。国民经济中有若干生产部门,若干生产行业,若干生产单位,几十万家企业,几亿消费者。在不存在完全信息和计划者并不具有全面知识的情况下,怎么能够计划好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如生产布匹需要棉纱、纺织机械、印染材料、燃料动力,而机器制造、印染、燃料动力又离不开采掘、冶金、化工等部门,此外还需要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与之配合。这需要多少知识?怎么能够计划得了?由于缺乏全面知识,计划的结果必然是相互脱节、相互扯皮、矛盾四起,三角债、四角债、五角债不断,甚至导致生产瘫痪、国民经济几近崩溃。
由于实际生活中不存在完全信息和全面知识,因此作为“知识”经济的“计划”经济最终就成了“拍脑袋”经济、“想当然”经济、“主观主义”经济、“权力”经济、“无政府”经济、“批条子”经济和“瞎指挥”经济。
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能够有效**最多经济信息的机制只能是市场机制。为了**尽量多的微生物信息,必须使用显微镜、放大镜,而要了解尽量多的需求和供给信息,就必须通过市场,但计划经济却排斥市场。任何生产都是需要计划的,但这个生产的计划决策只能让分散的企业组织和家庭、个人依据市场需求去做。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