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来银去一场空:上海银来财富高管判处无期带来的启示


 

导言

2023426日下午三点多,飞机刚落地浦东机场,手机开机,金融圈一个四十岁刚出头的小老弟就电话我,说上海银来集团被上海一中院判了,主要负责人蒲晓东、夏小平均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余高管分别判处十一年到十四年不等,单位罚金一亿元人民币。不过,近八千名投资人的36亿元本钱是打水漂了——人均45万元。小老弟要碰面,我说现在身体锻炼计划重要,骑行,缝纫,散步等等都是重要锻炼工具手段,得先锻炼。最后,商定晚上咖啡馆碰面。

小老弟有三个问题:

一是怎么看这些案件?包括银来财富、E租宝、南京钱宝等等系列案件;

二是问我在行业这些年,和所有出事者都有接触,为什么能把握不违法底线,诀窍是什么?有甚么原则或依据;

三是这些案件对今后有什么启示。

 

一、事实和数据

 

我想,回答这三个问题,对过去十年互联网金融创新的40万从业人员或有帮助。从2013年国家号召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开始,互联网金融创新以P2P为标志,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不到两年时间,全国就六千多家平台,每家平台20-80人不等,平均每个平台60人,整体从业人员在35万到40万人之间(张京宏、詹刘满:《如何打造互联网金融品牌》,上海印书馆,ISBN978-988-12660-0-22015)。在这轰轰烈烈金融创新运动中,全国400万投资者踊跃加入,其乐融融。这400万投资者最终成了2013-2020年期间管理整顿后整个国民财富2万亿损失承担者,人均损失人民币50万元。这400万投资者中,原来信贷体系内储户占50%左右,原来信贷体系外群体也占50%左右,这个划分是以5万元人民币为准。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之前,银行理财起点基本以人民币5万元为门槛,许多个人存款5万元以下的群体不能成为银行信贷体系存款、中间业务、放款三大模块之参与者,无法享受金融服务。经过互联网金融创新,热闹过后,这400万名投资者本金亏损得只剩下红裤衩,为自己贪婪埋单。贪婪的是高利息,加上金融知识缺乏,从众心理泛滥,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像南柯一梦,亏损得只剩下几个带破洞的红裤衩(张京宏:《利息伦理和借贷投融资》,经济日报出版社,ISBN978-7-5196-0498-12019)。

 

二、缺乏优质金融资产是表象 本质是缺乏人才和学习型团队

    

2013年互联网金融兴起,突然全国需要几十万人从事这个行业,人从哪里来?从银行体系内跳出来的毕竟是少数,并且银行体系内就是做到城商行分行信贷副行长,跳出体制后也是小学生——市场经济体制下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体制内一个萝卜一个坑管理模式迥异。

人才缺乏。怎么办?

“死了张屠夫,就吃杂毛猪。”

一时间,原来开KTV场子的大哥,原来批发白菜的仓库总包,原来做餐饮的老板,一涌而上,梳洗打扮,几天时间就包装成金融精英,经济金融研究生(MBA/MPA/硕博士),粉末登场。但假的毕竟是假的,根本缺乏经济学和金融学最根本的基础知识体系,把投资人投资款聚集之后,除了支付房租、工资、广告费,根本不会识别优质金融资产,甚至相当一部分人直到被法院判处了十几年甚至无期徒刑后,都搞不清资产和资金基本概念。

老百姓看重的是互联网金融平台承诺7%-18%年化收益率。根据马克思《资本论》分析金融资本增殖运动的基本公式,平台必须找到优质资产,并符合下列不等式方可良性循环:

G = G - G > 0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简单地说,比如平台承诺投资人年化收益率7%,那么平台寻找放贷目标资产所能产生年化收益率必须能覆盖投资人利息和平台运营成本。假设一定规模下,平台运营成本为4%,保险公司增信保单等综合成本为1%,税收总负荷为2%,寻找到优质金融资产年化收益率为15%,那么这种情况下:

G = G - G = 15%  - 7%+4%+1%+2%= 1% > 0

只要标的资产现金流回流稳定,年化收益率15%得到保证,那么这项目是成立的,每年有1%收益。这相当不错了,中国所有国股行、城商行全年信贷利差(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在世界上算高的,也不过200BP-300BP,换算成年化概念也就是2%-3%

问题在于,不缺乏优质金融资产,缺乏专业团队。

如果说互联网金融平台老板是KTV场子、批发白菜、餐饮等毫无金融系统基础知识出身,需要包装造假,假装是经济金融专业人员外,那么招聘来的普通雇员,银行系统出来的比例很少,多是各个行业摇身一变跑来的。比如之前在广告公司担任美工设计,跳槽到互联网金融公司干美工,美化虚假投标项目,工资就是在传统行业的150%-250%,傻子才不干。再比如之前是建材市场卖水龙头和瓷砖的,找工作找到这个急需人才新行当,也摇身一变就成了金融人士了,其实是啥都不会。

啥都不会不要紧,要命的是不肯学习。让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金融系统知识,嫌累;让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基金证券知识,参加一些最简单基金资格证考试等,学不会,考不过;更不用说让扎实系统学习经济学金融学系统知识去拿个研究生学位证了。本身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就是投机弄块钱的,来发财的,谁要学专业知识呢——不排除个别少数肯学者,但绝大多数人员是浮躁的,不能沉下心来。这些年互联网金融平台我接触过太多人,浮躁者居多。

这样的人才结构决定了没有能力识别优质金融资产。找不到优质资产,就无法实现G大于G,即无法实现放贷利息能覆盖运营成本、税收、保险费以及投资者利息,于是,暴雷是必然结局。在暴雷之前,借新还旧的古老RPG游戏还能拖延着玩几年,直到东窗事发。

缺乏专业人才和学习型团队,决定了难以识别优质金融资产。识别不到优质金融资产,则从投资者哪里聚集来的资本就不能放贷,就不能产生贷款利息收益,而投资者利息是要还的,就形成了财务黑洞,这就是底层逻辑。

 

三、比较、独立思考和第一性原理

 

2013年秋冬季开始直到现在,我一直在金融行业兢兢业业工作。我本科是法学,毕业后在公检法机构工作,后来到沪,主要从事实体行业。2013年互联网金融机遇到来时候,我和40万名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者(包括后来司法判决十年以上乃至无期徒刑的互联网金融行业2万名实控人/高管在内)一样,都是一张白纸——可以说当时我甚至不如开KTV场子的或批发白菜的,应当说,面对机遇刚刚起步时候,大家都是空白,毕竟是新行业。

区别在于,我常常独立思考。我比较雇员工资,会经常反思底层逻辑。比如说,我招聘一个建材市场销售瓷砖人员(当时新兴行业,根本没有有经验人员,银行系出来的极少),他本来卖瓷砖月薪就四千多块钱,但到我这个行业,立刻工资八千多块钱。这种比较如果逻辑底层成立,就必然意味着这个金融行业是高附加值的,那么怎么高法呢?不过就是把群众投资款聚集,然后寻找优质金融资产放贷,吃利差,和银行老路子一样。优质资产在什么地方?2013-2015年国家刚刚提出“房住不炒”政策时候,资金流入房地产或股市,成为“优质金融资产”识别真伪的“惊险的跳跃”,结果房地产趋势现在很明白,当年股灾熔断还历历在目,这些优质金融资产是打引号的,最终形成黑洞漩涡第一波风浪。

浮躁、不肯学习的主流团队特征也始终主宰着年幼的新兴行业一步步走向灾难。我本人也是从小学生学起,考取基金资格证、获得经济学金融研究生学位,都是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变成基本及格的专业人员的。哪里有什么天才呢?不过肯沉下心踏实下功夫罢了。问题是,像我这样资质一般但肯沉下心学习的实控人/高管,在浮躁时代相当稀少。这就是小老弟问的所谓诀窍——干啥都沉下心来,踏踏实实。

再后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工资水涨船高。雇员八千块钱月薪干个一年多,就涨薪一万二,再逐渐涨薪一万三,一万四,以此类推——问题是,拿这些工资的雇员无法识别金融资产,找不到金融资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一方面是固定成本特别是人工工资成本不断涨价,另一方面是缺乏专业人员识别寻找优质金融资产——况且真正优质金融资产特别是适合互联网金融特点的,凤毛麟角。窟窿越来越大只有平台实控人和核心高管知悉,下面雇员根本关注的是其个人工资收入——后期许多雇员稀里糊涂被法院判处非法集资罪,有些处以缓刑或社区矫正的,在刑罚执行结束时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判刑以及为什么缓刑,只是大概率知道所工作的平台还不了投资人本金而已。

 

四、刑法谦抑、投资者起义和金融犯罪定性

 

中国大地上,得不到银行信贷体系服务支持的中小企业比比皆是。中国3900万家中小企业,800万家大中型国企,11000万个体户,200万家农村合作组织,合计约1.6亿市场主体(高培勇:关于市场主体浇灌,中国社会科学院,2023,能得到信贷准入的不超过800万家(多以国企为主),信贷服务覆盖率5%。对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来说,有不少企业实控人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实际上经常非法集资,一会向员工集资,一会向村民集资,再一会向民间借贷借款,等等。中国刑法对这些是不问的。

那么,什么时候刑法介入呢?投资者起义时。就是投资者到经侦支队报案。投资者超过3人向经侦支队报案,经侦经过核实立案的,刑法从此时就开始介入了。

一句话:民不告,官不究。

只要被集资者不报案,公安和检察院一般不会主动去找事。毕竟是国内民间事,不涉及国家财富流向国外,也不涉及进出口税,正常情况下,不出事政府和司法不介入。

但一旦投资者报案,经侦部门立案并移交检察机关的,基本上就定性了。

金融犯罪定性,非法集资和集资诈骗是有区别的。这里不展开。

比如说经过三年疫情之后,酒店餐饮等行业巨大挫折,之前酒店行业某品牌连锁酒店一些实控人多年来在员工中间和当地县城群众中间非法集资一事,于2023年在当地经侦部门立案调查。为什么这个实控人非法集资是十几年,过去没出事呢?因为没有投资者报案。员工是不敢报案的,因为要在企业工作,同时非法集资还支付高于银行理财的利息,范不着报案;当地县城群众也是的,平时本息能拿到,年化12%利息,比信托收益都高,谁报案呢。但一旦本息不能兑付,投资者就报案。这些实例,都是血淋淋的,值得警惕。

 

五、启示

 

启示一:今后类似创新,监管应当同时提前介入

《楞严经》说,凡事要成,必须互相支持,相反相成。互联网金融七八年发展到夭折整顿,从监管层面说,是前期放任有余,监管不足。等出了大事,直接一刀切整顿,行业清零,就和医生治病一样,“死了病才好”,死人是没有病的。这些可能随着发展,会进一步改良。如果从一开始就监管介入,采用“试点”方法发展,也不至于最后行业一刀切。

任何事情要成,都是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结果。《楞严经》佛陀和阿难等人对话中经常揭示相反相成道理。比如水和土,两种相克物质,要种小麦,就得现有土,然后浇灌,水土合力,才能成功;再比如水和火,两种相克物质,要熬稀饭,得锅底灶台有火烧,锅里有水,水火结合,才能熬成。互联网金融也是,应当发展和监管两种相克力量一开始就同时介入。

启示二:人才培养和筛选是关键

任何行业都需要合格专业人才。事实上过去七八年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四十万人在行业被整顿清零解体后,七八成人过的很不好——主要是一直浮躁的群体。在互联网金融行业高工资拿习惯了,突然整顿转行业,到实体行业去,一半的工资都提供不了,其本人也不能接受,于是这些人分流了,有送快递谋生的,有转行做灰色行业比如“倒票”(倒卖银行承兑汇票等),有做助贷咨询的,有做电子商务的,等等,五花八门。

当下,生存艰难是这个群体共性,具体表现为房贷、车贷压力巨大,收入难抵消费开支。表面看是行业整顿和疫情等外因,本质看是个人浮躁内因。世界上那有那么多所谓怀才不遇呢?充其量说明你不够优秀,不然肯定能遇。许多混惯了的人,如果思想不能转型,那么面临的只能是生存危机。但转变思想,比登天还难。

江湖上有句话:凭运气挣来的钱,一定会凭实力败光。这话长期看,一点不假。许多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拿了几年高薪的人,经过行业整顿和疫情几年封控,拉长时间算算,也其实差不多。每个人可以欺骗他人,但唯独不能欺骗自己。自己几斤几两,自己最清楚。真正能改变自己的,有也只有自己,必须自己认知系统提高,社会才会回报奖励。也希望当年从业者,已经能沉下心的再接再厉;仍旧浮躁的,早日收心,取得正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