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山东老家济南「39」[散文]


 老家山东老家济南「39」[散文]

 

 

老家山东老家济南「39」[散文]

 

1. 武氏祠在今山东省嘉祥县南武宅山,旧称武梁祠或武氏"前石室"和"左石室",为武氏家族墓葬的双阙3个石祠的石刻装饰画,现保存刻石40余块。据武氏石阙和武梁碑记载,它的创建年代在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前后,由石工孟孚、李第卯、孙宗 等人刻造,并由"良匠卫改雕文刻画"而成。

2.中国东汉石祠画像石。武氏祠在今山东省嘉祥县南武宅山,旧称武梁祠或武氏"前石室""左石室",为武氏家族墓葬的双阙3个石祠的石刻装饰画,现保存刻石40余块。

3.据武氏石阙和武梁碑记载,它的创建年代在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前后,由石工孟孚、李第卯、孙宗 等人刻造,并由"良匠卫改雕文刻画"而成。

4.东西石阙画像内容为神仙灵异,车马人物与历史故事。

5.现存武梁、武班、武荣三石祠中,武梁祠形体较小,为开间结构。

6.武班、武荣等祠形体稍大,为中间有立柱的双开间后壁有龛的结构。

7.各石祠画像内容分布大体相同,刻神仙、灵异、祥瑞等图像于顶部,暗含天降祥瑞之意。围绕东王公、西王母为主的神话传说都刻在两山墙的山尖部位。表现儒家门人的高贵形象都刻在后壁高处和两山墙的上层。

8.反映墓主人显赫地位的出行图布置在后壁和小龛的横额长石上,并通连山墙。按五行思想中西方属金呈杀的观念,西壁下刻攻战图。

9.表现墓主人养尊处优的宴饮,楼阁都刻在祠堂中心后壁的明显之处。

10.武氏祠众多画像内容中,表现最多的是历史上的人物故事画,并且画像之侧有榜文题铭和赞语。其中表现的古帝王圣贤有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尧、舜、禹、帝辛、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孔子 弟子等。

11.历史故事中表现古代忠勇义士的内容有:荆轲刺秦王、聂政刺韩王、蔺相如、范雎与须贾、豫让刺襄子、要离刺庆忌、曹沫刺桓公、侯赢朱亥劫魏师等。

12.节妇烈女的故事有京师节女、梁节姑姊、无盐丑女、齐义继母、秋胡妻、朱明妻、王陵母等。

13.孝子的故事有闵子骞、老莱子斑衣娱亲、丁兰刻木奉亲、董永卖身葬父、伯榆悲亲、邢渠哺父等。

14.还有义浆羊公、泗水捞鼎、柳惠、颜叔等故事画。

 

15.武氏祠画像采用分层分格构图方法,在一层中包括多个不同的画面和人物,构图复杂而又均衡匀称,具有浓郁的装饰效果。每个故事又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高潮,表现故事冲突和事态发展转折点的瞬间,因而人物多具有夸张的戏剧性动作,在均衡平稳中又表现出动感和力度。

16.武氏祠画像石的雕刻方法为凸面线刻。先将石面磨平再勾出物像,然后把物像周围部分凿去,使画面浮起造成阳文轮廓,最后在阳文上用阴线精雕细刻而成。

17.画面工整朴实,其严谨、朴素、古拙的写实特色,在山东画像石中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典型意义。

 18.武梁祠是在山东嘉祥武翟山(旧称紫云山)发现的一组武氏墓群石刻”中的一部分,由一对石阙、《武梁碑》及五块画像石组成。其中两块画像石雕刻祥瑞图,其余三块皆分四层(列)雕刻(尖顶上的西王母像不计在内)。每块石上除刻有众多故事及一百多个人物外,还有文字二百余个。画像内容多取自古代传说及《孝子传》、《列女传》、《史记》等典籍,也有对死者生前生活、游乐等方面的描绘。内容丰富,雕刻生动。
  19.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被黄易访得,后经翁方纲李东琪等人倡议捐资兴建了汉画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其进行了修葺,使画像石得到保护。

20.武氏墓群石刻又叫武氏祠,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城南30华里的武翟山村头,是东汉末年(公元145—200年之间)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石构建筑,现存石狮、石阙各一对,汉碑三块,汉画像石四十四块。双阙石刻画面和四十四块汉代画像石画面题材内容之丰富、思想内涵之深邃、雕刻技法之精湛,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与同时期的埃及石刻、希腊瓶画并列为世界艺术三大瑰宝。

  21.武氏墓群石刻石阙画面和画像石画面的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神话传说类、经史故事类、现实生活类。以每石中的一层为一组,共98组,每组有的是一个故事,有的是几个故事。汉画像石内容有三类:神话传说类。经史故事类。现实生活类。

 22.现实生活类: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拜谒会见、庖厨宴饮、棋艺乐舞、狩猎郊游、车马出行、军事作战、楼阙桥梁等。画像同文献记载完全相符。庖厨宴饮、棋艺乐舞类的画面大多描绘的是黎民百姓的生活。

【待续】

黄盟原创。

202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