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2022-02-26

许广平:《欣慰的纪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这是许广平女士的一个文集,包括二十多篇文章,记录鲁迅先生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或片段,表达作者作为学生、战友、妻子对先生的怀念。

这个版本,还是冯雪峰写的序。

下面摘录几个片段。

1,关于“研究鲁迅文学遗产的几个问题”

这是1942年回答苏联友人的问题,曾经在1945年的出版于重庆的《新华日报》上登载过。

说到鲁迅批改青年作家稿子的问题。“在初学写作者,奖掖多于修改,比较宽容些,多方设法,介绍登载。……倘使稍微可以勉强登载,无不设法的。”(P8

先生也年轻过,也困难过,了解年轻人写作的不容易,成功的不容易。他总是能设身处地为年轻人着想,多方激励,帮助和扶持他们的。印象最深的是对萧军和萧红。素昧平生,第一次见面就答应帮助修改手稿,帮助出版,还资助了生活费。不仅帮助写作,帮助生活,还经常接待他们的来访,抽他的烟,吃他的饭,喝他的酒,还要倾听他们的诉说,有时候可能是充当了垃圾桶。

关于谁是研究先生文学遗产及其手稿最优秀的通人。

“自到上海以后(1927-1936年)的十年间,以冯雪峰比较可以算是他的通人。”(P14

“自到上海以后”,鲁迅的思想明显左转了。这期间,除中间两年左右的时间冯雪峰不在上海之外,他与鲁迅经常见面,有比较深入全面的思想交流。冯雪峰是共产党员,有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修养,这是鲁迅所喜欢的。冯雪峰的为人与文风,也是鲁迅所欣赏的。鲁迅与冯雪峰很谈得来,相互能够理解。鲁迅与很多曾经关系不错的年轻人都闹翻过,与冯雪峰的关系却一直是亲密的。鲁迅在“两个口号之争”中最后的三篇文章,其中前两篇完全是冯雪峰代笔,第三篇《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前一半是冯雪峰代笔,后一半才是鲁迅添加的。其实,在鲁迅最后的十年中,胡风也是他信任和喜欢的年轻人,胡风的文艺思想及文学风格更接近鲁迅一些。但是胡风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他对伟人的“讲话”精神不是很理解。在此书出版的1951年,冯雪峰在政治上还是稳当的,保险的;而胡风的处境已经不是很保险了。胡风在1948年就受到过共产党文艺干部的集体围攻,在第一次文代会上茅盾的讲话中,也不点名地批评过。

2,关于鲁迅先生的日记。

鲁迅从离开南京到北京任职时开始记日记,一直记到死前一天。许广平说鲁迅的日记记的是些不大不小的事情,是写给自己看的。

日记中记到失眠的事情。许广平有个解释,“有时并不因为工作忙,而是琐屑之事,或者别人家一不留心,片言之间,毫不觉到的,就会引起不快,可能使他眠食俱废。”(P18)顺便讲到二人的日常相处。两人会稍有冷战,但从没有吵闹过。

先生心思细密,是过于敏感的。长期沉浸于文学之中的人,保持着心灵的温度与弹性,很难不敏感的。不过,这确实于先生的身体有碍。许广平女士自然是了解并焦虑的,却又没有办法,故而更加忧虑。

3,关于鲁迅和青年

先生曾经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这些牛奶和血,都用来哺育青年作家了。鲁迅对这个国家应该是失望了。青年们还可以有所作为,还有前途,因此他将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扶持他们。

鲁迅扶持青年们出刊物,为他们办出版社出主意,出钱,写稿,改稿,一切事务性工作,大大小小,亲力亲为。有时候与青年人合伙办刊物,办出版社,出钱出大头,干活最踊跃,成功了利益共享,失败了承担亏损。先生与王方仁等人合办朝花社,因为青年们不同心,经营失败,先生承担了损失。先生经常帮初次走上文坛的年轻人改稿,不厌其烦,占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无怨无悔。

给过很多文学青年经济资助。碰到年轻人的困难,只要手里有钱,就大把大把往外抓。他帮助过的很多年轻人后来都离开了他,有的断交,有的绝交,有的背叛。典型的是高长虹。鲁迅帮助他在文坛立足,为他改稿,介绍发表,还扶持他办刊物,帮助他成长。后来高长虹几次挑衅鲁迅,写文章批判他是“思想权威”,写诗讽刺他是“黑夜”。向培良也是鲁迅帮助过后来却背叛了他的青年作家。

最麻烦的是廖立峨。他号称鲁迅的学生,从鲁迅到厦门大学后跟着他,跟到广州,又跟到上海。后来又加上他的妻子,舅子。他们跟在鲁迅后面,要鲁迅照顾他们生活。鲁迅是同情年轻人而又不知道拒绝别人的人,自己过得紧巴巴的,却不敢让“朋友”受窘,总要让他们的生活过得妥妥帖帖的。廖立峨跟着鲁迅,虽也做一些文学方面的事情,却不足以谋生。鲁迅给廖立峨找过一个工作,在书店做练习生,一个月三十元,廖立峨却嫌收入低,不愿干。这三十元的“工资”其实是鲁迅交给书店,要书店作为工钱发给廖立峨的。后来鲁迅受到创造社和太阳社的合力围攻,廖立峨却怪罪鲁迅,说他住在鲁迅家里,觉得没有面子。

诗人韩侍桁在留学日本期间经常与鲁迅通信。鲁迅收到的信中,夹着一张当票。鲁迅拿出自己的钱为他取赎,将所当物品归还他家人。鲁迅去世后,许广平找韩侍桁借鲁迅给他写的信来编全集,居然借不到!

一位年轻人找鲁迅借一笔钱,鲁迅手边没钱,找朋友帮忙。鲁迅将1000元的支票加印签给了他。那人把钱全花了,连印签都不还,还说鲁迅拿卢布,有钱得很。那时候,鲁迅的论敌正在以“拿卢布”来伤害他。

还有一位青年作家徐梵澄,鲁迅帮助他,推荐他的文章发表,他又担心受迫害,将稿子寄给鲁迅之后要求鲁迅帮他重新抄写再寄出,也就是说有风险的话让鲁迅来承担。鲁迅帮他抄稿子,有时候许广平也帮忙。他自己觉得理所当然。后来他们观点相左,见面言谈不多。

还有一位青年叫王志之的,鲁迅先生去世前不久还在给他改书稿。先生去世后,许广平将改好的手稿交给王志之,他却说,让他去吧,我不打算印了。此事让许广平很伤心,她说:“我一想到先生一点点磨去的生命,真是欲哭无泪。”又说,“门徒害夫子。”(P73-74

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似乎只有冯雪峰。许广平说,冯雪峰“为人颇硬气,主见甚深,很活动,也很用功”,与先生“甚为相得”,“对先生感情很好”。许广平也知道冯雪峰是共产党员,而且是地下党在上海的领导人之一。

鲁迅有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青年人就是鲁迅终身为之服务的孺子。对于青年作家的需求,无论是知识还是思想,时间还是精力,金钱还是关系,鲁迅都是不吝惜的。鲁迅实实在在是个老好人,面子薄,不会拒绝人,这就使承受了不应承受的很多负担。有些人之有求于鲁迅,实在是走投无路,而有些人之有求于鲁迅只是因为他好说话。所以,鲁迅之帮助青年人,也有被利用的时候。鲁迅也不在乎这些,他只是在尽自己的心意。不过,对于背叛,对于白眼狼,他是憎恶的,这也是他“一个都不宽恕”的原因吧。

5,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普通人吧。

“他不高兴时,会半夜喝许多酒。”(P84)鲁迅喜欢喝酒。看他的日记,三天两头喝酒,不是他请客,就是接受别人的请客。宴请就必然喝酒。他喜欢喝黄酒,有时也喝点啤酒,白酒喝得很少。知道喝酒对身体不好,喝多之后就发誓戒酒;往往是戒酒没几天,又开戒。酒桌上还喜欢劝酒,酒量不大,有时会喝醉。许广平为了让鲁迅少受一点酒精的危害,往往趁先生不注意的时候将酒瓶盖子拔开,以为可以漏掉一些酒气。其实这个办法一点作用没有。如果酒气真的漏掉一些,那就会多喝一点。所以没有用。

抽烟很多,一天要抽五十只左右。因为经常在夜间工作,抽烟有提神的作用。不过,抽烟不进胃里。准备有两种烟,便宜的自己抽,贵的招待客人。我看《黄金时代》,鲁迅夫妇与萧军萧红坐一起聊天,只有许广平不抽烟。三个人,都从鲁迅的纸烟筒子里取烟出来抽。一直到去世前,鲁迅都还在抽烟。他得的可是肺病。我觉得他实在是不珍惜自己的身体。鲁迅还喜欢吃零食,尤其是各种糖果。这也与夜晚工作有关。

学生最大的娱乐是看电影。喜欢看纪实性的电影,喜欢看苏联的片子。不喜欢看中国电影,说是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极差。看过一部叫做《诗人挖目记》的国产电影之后,就不再看中国电影了。看电影最舍得花钱,要选最好的也是最贵的位子。

本书的绝大多数文章都写作发表于解放之前。总体而言,文字是平实的,情感是真挚的,故事是真实的。鲁迅是位伟人,也是常人。有喜怒哀乐,有人情世故,有七情六欲。为了表现真实的鲁迅和鲁迅的真实,连鲁迅作为平凡人的缺点也被表达出来,比如纵酒,嗜烟,发小脾气等等。这个真实的鲁迅才是可爱的鲁迅。

全书中只有一篇文章《在欣慰下的纪念》才表达出革命性和政治性的色彩,讲到鲁迅对无产阶级领导的确信,立志全心全意在它的领导下奋斗到底,还表达了作者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拥戴和热爱。此文写作于19491019日,鲁迅先生去世三周年之际。新的社会,新的时代,新的社会气象,许广平的喜悦心情是是可以理解的,欣慰之情是可以体会的。

我还读过许广平出版于1959年的《鲁迅回忆录》,那时她已经是国家某部门的领导人了。这纯粹是一本“政治化”鲁迅的著作,杜撰和虚构了很多实事,又有很多的夸张和歪曲。服务于意识形态化的需要,鲁迅被扭曲成一个顺服的小兵,无聊的小丑。鲁迅曾经是许广平的战友和爱人啊,鲁迅怎么可能成为许广平笔下那样的人物?我一时对她的人品产生怀疑。

回头想想,许广平也是身不由己。19577月伟人与罗稷南谈话时就说,鲁迅要是还活着,或者还在写东西,但蹲在监狱里;或者是识时务,什么都不说。许广平当然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如果她笔下的鲁迅还是那个大无畏的斗士,那她就得消失了。鲁迅是不会消失的,他会被人乔装打扮之后在历史舞台上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