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道学的正名求实观点
人类社会要达到和谐的发展,就需要有秩序,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就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做到名实相副。这就是中华道理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提出“正名求实”观点的理论依据。
自然界的和谐有序,不是为了什么人的私利,而是一种天地无私的客观规律。因此,正名求实观点就强调社会上的任何人都要行公、持正、用中、讲和、当位、有度。在这一点上,对于执政治国者尤为重要。《黄帝经·十六经·名理》曰:“天下有事,必审其名,名正而循名,究理之所之,是必为福,非必为灾。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审察名理终结,是为究理。”管仲云:“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①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②
正名求实思想,在《易》经中,是通过以下方法表达的:
第一,利用每一卦的爻位进行蕴涵。
在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坤》作为统摄全篇的纲领性两卦外,其余六十二卦之中,都没有纯阳爻、纯阴爻组成的卦画。每一卦都有六个爻位,《易》经的立卦原则就是:以奇数位为阳爻之正位,凡一、三、五爻是阳爻之正位。不论任何一卦,凡一、三、五爻位为阳爻的,就是“当位”。如果是阴爻,就是“位不当”;凡二、四、六偶数位,为阴爻的正位,无论在那一卦中,凡二、四、六爻是阴爻的,就是“当位”。凡二、四、六、爻出现阳爻的,就属于失位不正,也就是“位不当”。在六十四卦中的哲理表
——————————
① 《管子·枢言》。
② 《论语·子路》。
述中,在不影响全卦哲理蕴涵、而能加强哲理表述的情况下,依据卦名、卦象、爻位,以《象传》作“位不当”、“位正当”评论的有:《覆》卦的九五爻、《否》卦的六三爻、《临》卦的六三爻、《萃》卦的九四爻、《震》卦的六三爻等等。
第二,全卦以卦象从爻位而作解说。
此举《比》卦先作一个分析。《比》卦,是由经卦中的《坎》上《坤》下而构成“”。这样,除了九五一爻为阳爻外,其余一、二、三、四、六爻,都是阴爻。九五之位象征君位,这个卦象,就如同大君建立一个大一统的邦国,远近各个方国的诸侯都来比附相亲,进行朝拜、辅佐大君一样。因此,就命卦名曰《比》。《象传》的“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说得比较正确。这样,卦辞、爻辞,就都以比附而作说。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其卦辞、爻辞的“正名”原则——也就是《易》经中“当位”与“不当位”的意义蕴涵:
《比》卦的卦辞是这么说的:“《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此卦辞中的“原筮”二字,是后加进去的,其原卦辞应该是“《比》:吉。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将此卦辞变成现在通俗之语,其意为:大君主建立了一统之国,各方诸侯都来比附辅佐而相亲近,这是很吉利的事。但是,原意就是前来臣服辅佐,而又永远守正不叛的,就无咎;对于那种拿不定主意,既慑于其威,不得不来附会而辅佐,又态度不恭,迟迟而不至者,就会有凶災。如禹会诸侯于会稽,防风氏迟到而被杀,就是禹认为其有不臣之心。
为什么会有“后夫凶”这样的卦辞呢?这就是从爻位和爻象上说的:在第一爻,本来是奇数位,奇数阳,其爻应该是阳爻符号,而在此卦中,它却是个阴爻符号。凡阴性事物,不主动,而主静。这样,联系到“大象”是大君建大邦而大会万方诸侯之象,那么,就会有思想犹豫、行动迟缓、虽不得不来比附辅佐,但却又有损于大君威严者。对于这样的“比附”者,就会有凶灾。这种假设之辞,就是依第一爻的爻位“正名”哲理蕴涵而说的。
《比》卦的第二爻,是阴爻之正位,这一爻的实际符号也正好是阴性符号,这就是“当位”。所以,其爻辞就说:“比之自内,贞吉”。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来与大国君主比附相亲,臣服而辅佐,本来就是发自内心的意愿,其所走的是人间之正道,所以就吉利。
第三爻,其爻位数为奇数,按《易》经立卦原则与“正名”意义的蕴涵,本应为阳爻符号而为当位。但《比》卦此爻亦为阴性符号,这就出现了“不当位”的问题。因此,六三爻爻辞就说:“比自匪人”。“比自匪人”并不是向土匪、强盗比附而相亲,而是指结党营私、朋比为奸。这也是按爻位的正名原则而作的假设之语。果真如此,其不吉利是必然的。
第四爻,是阴爻正居阴位,故其爻辞就说:“外比之,贞吉”。其中的“外”字,是依六二爻的“内”字相对应作评而出现的。同时,以内卦为事物变化之内因,主以行为之主体,而第四爻则是外卦之属,与之相比,亦为“外比”。“贞吉”之意,就是“守正则吉”。
第五爻,是阳爻居阳位,其爻辞为:“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这一爻辞一开始,具有此卦总结性用语:“辅助王者,是明显的亲比。”接下来,就爻象而言:“王者出猎从三面驱赶禽兽,而网开一面。失擒的禽兽向前方逃走,当地居民不来报告,王亦不加责备。这是吉利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辞呢?这也是依爻象而来:八卦中的九五爻象征帝王之位,在这一阳爻上面,又是阴爻的两短画,这就有了王者“三驱”而猎之象,其爻辞即据爻象而来。
第六爻,虽然以阴爻居阴位,但此卦是依诸侯比附勤王而作说的,超越了“九五”以象帝王之位的上一爻,也就不能死搬爻象教条,而作有损卦象所涵道理之说。由此,再往上比附就无首而难“比”了。因此,其爻辞就说:“比之无首,凶。”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文明和进步表现于分阶层,分行业、分岗位、分职能,大家各司其职而行不越矩,社会生活才能和谐而有序。不然,就会乱套。所以,正名求实的观点包涵有逻辑思维、事物称谓、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正名求实包含了“实事求是”的全部涵义
我们从中国古典哲学经典《易》经的阐述和分析中业已知道,正名求实观点,包含有循名责实的全部意义,这就是强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于实事之中求其是。比如:
一个国家,要使全社会都做到文明、和谐、有序,就必须实行法制,而不能搞人治。但实行法制,其任何法律条款的规定,都必须切合社会生活实际,都必须名实相副。只有法律条款切合社会生活实际,名实相副,才能达到赏罚适当。赏罚适当,人民便心悦诚服。心悦诚服,便有赏一如赏百、罚一以诫百的实际效果。不然,民心不服,便罚不胜罚。而罚不胜罚,就易激起民怨而生乱象。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①就是指这种社会情况而言。所以,当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期待您去施政治国,您准备先做什么呢?”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②
二、正名求实观点强调社会管理的公正性
一个社会要作到和谐有序的发展,不能靠人治,而必须实行法治,建立以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要依据客观自然规律而制定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进行治理。而法律制度则是要靠执政者维护,靠执政者具体实施的。正因为如此,这就要求执政者必须执法公平、公正、时时要“去私立公”。这便是“政者,正也”的理论根据。不然,执法者犯法,循私而狂法,同样会出现善不得赏、恶不能罚的社会不公平现象。水不平则流,人不平则鸣。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便是出现社会动乱的因由。
三、正名求实观点更突出地强调社会的有序性
正名求实观点除了强调实事求是之外,更强调社会的有序性。社会的有序性,是由社会伦理道德制约的,这就是上仁、下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互敬互爱的伦理关系。这上、下、父、子、兄、弟、夫妻—————————
① ② 《论语·子路》。
关系本身,也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着和社会秩序,其角色要当位,位不当,就是秩序上的混乱。角色混乱,就会于不知不觉间办错事情,使社会不和谐,使家庭不和睦。我举一个例子:
我的女儿在某市一家公司做经理,她有一个很好的家庭,公公、婆婆、丈夫、儿子都很爱她。但是,有一次她回张家口市来看我,却显得很不开心,我试着探问了一下,女儿说出了原因:她说,她与丈夫,说起来吧是什么矛盾也没有,但是却总是感到感情不那么融洽,互相之间不能谈心。如果这样时间久了,是会出现不可预料的事情的……我很同意女儿的看法。就说,在交流思想方面,你主动一些不就行了?女儿说,她试来,但每次她一开头,丈夫都显得不感兴趣,客客气气应付几句就借故走开,或者装作累了等等。
我想了一会说:你可能于无意之中没有把你的角色摆正,极有可能是在家庭生活上发生角色了错位!比如,在你的生活中,每天上班工作,都是你对公司的职员讲话,布置任务,询问生产,检查工作等等。如此,就要求你的语言简洁、明确、甚至是指示性的语言。如此,日久成习,你习惯了,回家之后,也就于不知不觉间将你工作时说话的方式、用语、口气,多多少少带进了家庭之中,如果是那样,你的丈夫听了之后,不反感那才是怪事……
女儿想了想,说:“噢——老爹,我明白了!”我说,“明白了就好。”女儿回去后,又过了些日子,她特意打电话告诉我,她和丈夫能够很好地交流思想了。她深有感触地说:“不管自己在外面是什么社会角色,只要一回到家里,就要记住: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是儿媳、妻子和母亲!”
社会的有序性,体现社会的文明。而社会的文明就表现为法制。法律、社会伦理道德,是依据客观存在着的自然规律而制定的,因此,它并不代表某个个人或社会某一阶层人的意志和利益,而只体现公平、公正,以及社会有序发展的自然法则。所以,说法律具有阶级性,在法律面前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就是谬论。
法律的制定,必须有数、有度,失去了数与度,则难以具体操作实施,不能具体实施的法律,就形同虚设而无用;法制就要强调名实相副,一切社会行为要有数,有度,有序,行不越距,言不出格,无序则乱。
四、正名求实观点强调施政不能越位
要使整个社会做到公平竞争,有序发展,治国者就要上下各安其位,言行不越距,尽心而尽职。这就是《易》经以六爻之位,反复强调办事情一定要“当位”,孔子强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①的重要原因。因为,在国家管理之中,任何越位、越权的行为,都会造成管理秩序的混乱。管理秩序的混乱,就不利于国家的有序治理,就会危害到广大人民群从的利益。
正名求实的观点,在中国先秦各种典籍中都有论述与强调,现在,有研究中华文化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不论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制定与实施,还是职官的设置与权力相互制约,乃至法律的数度之定,正名求实的管理理论,都与此有很大关系。因而认为,中国文化的本质,就是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文化。这种认识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
① 《论语·泰伯》。